分享

中医望“态”诊法

 循天园 2015-10-10
中医望态诊病的原理   
中医认为,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动作与机体的阴阳盛衰和病性的寒热虚实关系密切。阳主动,阴主静。阳、热、实证病人,机体功能亢进,多表现为躁动不安;阴、寒、虚证病人,机体功能衰减,多表现为喜静懒动。此外,不同的疾病常常可迫使病人采取不同的体位和动态,以减轻疾病痛苦。因此,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体位动作不仅可以判断疾病的属性,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正如《望诊遵经》所说:“善诊者,观动静之常,以审动静之变,合乎望闻问切,辨其寒热虚实。”
中医望态的内容介绍   
望态,又称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和异常动作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1.动静姿态
  正常人能随意运动而动作协调,体态自然。若病及脑神,或筋骨经脉发生病变,常可使肢体动静失调,或不能运动,或处于强迫、被动、护持等特殊姿态。《望诊遵经》说:“体态异焉,总而言之,其要有八:曰动,曰静,曰强,曰弱,曰俯,曰仰,曰屈,曰伸。八法交参,则虽行住坐卧之际,作止语默之间,不外乎此。”此即所谓“望诊八法”,其辨证意义一般是: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可作为望动静姿态的要点。
  (1)坐形:如坐而仰首,多见于哮病、肺胀、气胸,痰饮停肺、肺气壅滞等病证;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体弱气虚;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不耐久坐,多为肝阳化风,或气血俱虚、脱血夺气;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为精神衰败。
  (2)卧式: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多属阴证、寒证、虚证;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证、热证、实证。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多属实热证;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者,多属虚寒证。咳逆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肺气壅滞,或心阳不足,水气凌心,或肺有伏饮。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
  (3)立姿:如站立不稳,其态似醉,常并见眩晕者,多属肝风内动或脑有病变;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依靠它物支撑,多属气血虚衰。站立(或坐)时常以两手扪心,闭目不语,多见于心虚怔忡;若以两手护腹,俯身前倾者,多为腹痛之征。
  (4)行态:如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多为腰腿病;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多为脘腹痛或心痛;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是肝风内动,或是筋骨受损,或为脑有病变。
  2.衰惫姿态
  脏腑精气充足和功能正常,是人体强壮的根本保证。脏腑精气虚衰和功能低下时,必然影响机体出现相应的衰惫姿态。观察这些衰惫姿态,可以了解脏腑的病变程度和预测疾病的转归。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即是说:头是精气神明所居之处,如头部低垂,无力抬起,两目深陷,呆滞无光,是精气神明将衰惫之象;背前连胸,是心肺所居之处,如后背弯曲,两肩下垂,是心肺宗气将衰惫之象;腰与肾功能关系密切,如腰酸软疼痛不能转动,是肾将衰惫之象;膝为筋腱聚会之处,如两膝屈伸不利,行则俯身扶物,是筋将衰惫之象;骨为藏髓之处,如不能久立,行则振摇不稳,是髓不养骨,骨将衰惫之象。以上衰惫姿态皆是脏腑精气虚衰的表现,多属病情较重。
  3.异常动作
  不同的疾病可产生不同的病态,观察病人肢体的异常动作有助于相应疾病的诊断。
  病人唇、睑、指、趾颤动者,如见于外感热病,多为动风先兆;如见于内伤虚证,多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者,常见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痫病、子痫、马钱子中毒等。
  卒然跌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者,属中风病。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属痫病。
  恶寒战栗,谓之寒战,见于疟疾发作,或为外寒袭表,或为伤寒温病邪正剧争欲作战汗之时。
  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多属痿病。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多属痹病。
  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眨眼,呶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多由气血不足,风湿内侵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