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望诊知识点总汇(2)

 金坛区 2019-07-29

三、望形

    望形,是指通过观察患者形体的强弱、胖瘦及体型特点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又称望形体。人体的形体与内脏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审察形体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故望形诊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说明观察人的形体,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一)望形的原理及意义

    皮、肉、脉、筋、骨,是构成躯体身形的五种基本要素,称为“五体”。五体的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身形动作和姿态。例如,肉盛而骨小为肥胖;肉削骨耸为消瘦;动作灵活,强劲有力多壮实;动作呆钝,迟缓无力多虚弱。五体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肺合皮毛、脾合肌肉、心合脉、肝合筋、肾合骨。五体依赖五脏精气的充养,五脏精气的盛衰和功能的强弱又可通过五体反映于外。《难经·十四难》中有五损之说:“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体现了五体在疾病过程中由轻到重的病理变化。一般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故观察患者形体强弱、胖瘦等特点,可以了解内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体质特征等,从而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二)望形的内容

    1.形体强弱:观察形体强弱时,要将形体的外在表现与机体的功能状态、神的盛衰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

    (1)体强:是指身体强壮。表现为骨骼健壮,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等,为形气有余,说明气血旺盛,脏腑坚实,抗病力强。体强之人,一般不易患病,若患病后恢复能力亦强,预后往往较好。

    (2)体弱:是指身体衰弱。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枯,筋弱无力等,为形气不足,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脏腑脆弱,抗病力弱。体弱之人,易于患病,患病后恢复能力亦弱,预后往往较差。

    根据五体与五脏的相应关系,观察形体的强弱状态,有助于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例如,心主血脉,面色荣润是心气充盛,气血调和的表现;面色枯槁则属心血不足。肺主皮毛,皮肤荣润光泽是肺气充沛,营卫充盛的表现;皮肤干枯,腠理疏松,则属肺气亏虚,营卫不足。脾主肌肉,肌肉丰满坚实是脾胃之气旺盛,气血充足的表现;肌肉消瘦、无力,则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肝主筋,筋健运动灵活有力,是肝血充盛,血能荣筋的表现;筋弱关节屈伸不利,则属肝血不足,筋失濡养。肾主骨,骨骼健壮是肾气充盛,髓能养骨的表现;骨骼细弱,或有畸形,则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2.形体胖瘦:正常人胖瘦适中,各部组织匀称,可因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而使形体微胖或偏瘦,属正常,但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

    (1)肥胖:其体形特征是“肉盛于骨”,脂肪偏多,多集中于肩颈、背部、腹部等,表现为头圆,颈短粗,肩宽平,胸厚短圆,大腹便便等。若胖而能食,为形气有余;肥而食少,是形盛气虚。肥胖多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等所致。肥胖之人由于形盛气虚,常多痰湿积聚,即所谓“肥人多痰”“肥人湿多”。

    (2)消瘦:其特征是肌肉消瘦,严重者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称为形脱。形瘦之人常表现为头颈细长,肩狭窄,胸狭平坦,腹部瘦瘪,体形瘦长。若形瘦食多,为中焦火炽;形瘦食少,是中气虚弱,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或病气消耗等所致;若消瘦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为阴虚内热;若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者,为脏腑精气衰竭,病属危重。形瘦之人,多气火有余,阴虚居多,即所谓“瘦人火多”。

    观察形体胖瘦时,应注意与精神状态、食欲食量等结合,尤其注重将形与气两者综合起来加以判断。如《四诊抉微》云:“凡人之大体为形,形之所充者气。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即是说精气充于形体之中,形体胖而精气不足,少气乏力者,抗病力弱,故主天;形体虽瘦而精力充沛,神旺有力者,抗病力强,故主寿。由此可见,形与气两者相比较,气的强弱尤具重要意义。

    3.形体体质:“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不同体质的人患病后的转归也有不同。

    体形与体质常常具有一定的联系,往往代表阴阳气血等禀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中医体质学说具有丰富的内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体形分类和体质与疾病关系的论述,包括“五形人”“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等有代表性的分类法。根据体形体质分类,一般可以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和平脏人三种。

    (1)阴脏人:多阳虚阴盛,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短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其特点是阳气较弱而阴气偏旺,患病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医法心传》云:“阴脏者阳必虚,则虚者多寒故也。”亦云:“阴脏所感之病,阴者居多。”

    (2)阳脏人:多阴虚阳盛,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长,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其特点是阴气较亏而阳气偏旺,患病易于从阳化热,导致伤津耗阴。

《医法心传》云:“阳脏者阴必虚,阴虚者多火。”亦云:“阳脏所感之病,阳者居多。”

    (3)平脏人:又称阴阳和平之人,体型介于阴脏人和阳脏人两者之间。其特点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匀,在平时无寒热喜恶之偏,是大多数人的体质类型。《医法心传》云:“平脏之人,或寒饮或热食,俱不妨事。即大便一日一度,不坚不溏。若患病,若系热者不宜过凉,系寒者不宜过热。至用补剂,亦当阴阳平补。”

    此外,望形的内容还包括对各种形体畸形的观察,其具体表现和临床意义详见局部望诊。

四、望态  

    望态,又称望姿态,是指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和肢体异常动作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态的原理及意义

    正常人能随意运动而且动作协调,体态自然,无明显不适,是脏腑气血阴阳调畅的表现。

    患者的动静姿态、体位动作与机体的阴阳气血的消长和寒热虚实变化关系密切。疾病状态下,患者动静姿态、体位动作的改变往往是机体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这些表现可以归纳为“阳主动,阴主静”。一般而言,阳、热、实证患者,机体功能亢进,多表现为躁动不安;阴、寒、虚证患者,机体功能衰减,多表现为喜静少动。此外,不同的疾病常常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的体位和动态。因此,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和体位动作可以判断邪正关系、疾病的寒热虚实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正如《望诊遵经》所云:“善诊者,观动静之常,以审动静之变,合乎望闻问切,辨其寒热虚实。”

   (二)望态的内容

    人的姿态各有不同,《望诊遵经》中将其归纳为“望诊八法”:“体态异焉,总而言之,其要有八:日动、日静、日强、日弱、日俯、日仰、日屈、日伸,八法交参,则虽行住坐卧之际,作止语默之间,不外乎此。”其一般诊断规律是: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望诊八法”是望姿态的要点。

    1.动静姿态:疾病状态下,常表现出肢体动静失调,或不能运动,或处于强迫、被动、护持等特殊姿态。

    (1)坐形:坐而仰首,多见于哮病、肺胀,多因痰饮停肺,肺气壅滞所致;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气虚体弱;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不耐久坐,多为肝阳化风,或气血俱虚、夺气脱血;但坐不得卧,卧则咳逆,多为肺气壅滞,气逆于上,或心阳不足,水气凌心。坐卧不宁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直视,为精神衰败。

    (2)卧式:卧时常喜向内,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多属阴证、寒证、虚证;卧时常喜向外,身轻自能转侧,躁动不安,多属阳证、热证、实证。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多属实热证;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者,多属虚寒证。

    (3)立姿:行走站立不稳,如坐舟车,不能自持,常并见于眩晕,多属肝风内动或气血亏虚;不耐久立,立则常欲倚物支撑,多属气血虚衰。坐立之时常以手扪心,闭目蹙额,多见于心虚怔忡;若以手护腹,俯身前倾者,多为腹痛之征。此即所谓“护处必痛”。

    (4)行态: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是肝风内动,或筋骨虚损;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转摇不便,行动艰难,多为腰腿病。

    2.异常动作:患者的动静姿态与疾病关系密切,不同的疾病可产生不同的病态,观察患者肢体的异常动作有助于疾病的诊断。风主动,善行而数变,风气通于肝,形体的异常动作常与风和肝有关。

    (1)颤动:患者睑、面、唇、指、趾不时颤抖或振摇不定,不能自主,若见于外感热病,多为热盛动风;若见于内伤虚证,多为血虚阴亏,经脉失养,属虚风内动。

    (2)手足蠕动:手足时时掣动,动作迟缓无力,类似虫之蠕行。多为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养,或阴虚动风所致。

    (3)手足拘急: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如在手可表现为腕部屈曲,手指强直,拇指内收贴近掌心与小指相对;在足可表现为踝关节后弯,足趾挺直而倾向足心。多因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4)四肢抽搐: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交替,动作有力,多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惊风、痫病。

    (5)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热极生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

    (6)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患者重病神识不清,不自主地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为病重失神之象。

    (7)猝然跌倒: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者,多属中风病。猝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多属痫病。

    (8)舞蹈病状: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气血不足,风湿内侵所致。

    3.衰惫姿态:脏腑精气充足和功能正常,是人体强壮的根本保证。脏腑精气虚衰和功能低下时,必然影响机体出现相应的衰惫姿态。观察这些衰惫姿态,可以了解脏腑的病变程度和预测疾病的转归。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意思是,头为精明之府,患者如头部低垂,无力抬起,两目深陷,呆滞无光,是精气神明将衰败的表现;背为胸中之府,患者如后背弯曲.两肩下垂,是心肺宗气将衰惫的表现;腰为肾之可,患者如腰酸软疼痛不能转动,是肾中精气将衰惫的表现;膝为筋之府,患者如两膝屈伸不利,行则俯身扶物,是肝不养筋,筋将衰惫的表现;骨为髓之府,患者如不能久立,行则振摇不稳,是髓不养骨,骨将衰惫的表现。“五府”的衰惫姿态皆是脏腑精气虚衰的表现,多属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  本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