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是墨法技巧的运用,墨法是中国书法用墨技巧中的传统美学原则,以及书法作品因墨色浓淡变化产生的不同艺术风格。
初学书法之人往往以为用墨并不重要,这只是还未深入到一定程度。其实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是否善用墨色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
历代书家无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明代文人画兴起,国画的墨法融进书法,更增添了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五种常见的墨色。
一、浓墨
古人作书多用浓墨,墨浓如漆,写在白纸上黑白分明,极其醒目。字迹清晰秀丽,神采外耀。浓墨易见其厚重、凝练、神韵尤佳,但非功力至深者不能达此妙用。清代刘墉有“浓墨宰相”之美誉,他博通经史,擅长丹青,墨迹临帖功力极深,他正是在丰腴、厚重的方面见其真力祢漫。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正、行书之创作皆宜使用。
二、淡墨
淡墨介于黑与白之间的一种间色,呈清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伤神采,淡墨与用水的技巧密切相关。
近代有不少书家喜用淡墨,用得好自然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清代王文治善用淡墨以表现萧疏秀逸之神韵,有“淡墨探花”、“淡墨输株”之美誉。董其昌书迹书禅一味,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给人飘然欲仙不染凡尘烟火的气息。
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当想要表现清和静雅的意境时,不妨以淡墨法一试,应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淡墨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
三、枯墨
枯墨指笔中淡墨所含水分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枯笔则指笔中浓墨所含墨水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前者由于水的作用苍中见润泽,后者由于浓墨的作用苍中见老辣。二者皆易出现飞白效果。
飞白是作者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将这种笔法运用到行草书中,可虚处见实,痛快酣畅,苍劲古雅,朴拙老辣之威,这种笔法是笔毫平铺或翻绞于纸上,运用笔力和速度所产生的一种自然效果。枯墨宜于表现苍古雄峻的意境,适用于这类风格特点的篆、隶、行、草书的创作。
四、湿墨
湿墨指笔中含水多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晕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由于墨之润滋,故尔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晕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的韵致。倘笔力不足,运用湿墨会出现见墨不见笔,成为有肉无骨的“墨猪”。湿墨适宜于表现外柔内刚、劲秀峻爽的意境的行、草书创作。
五、涨墨
涨墨指的是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渗溢出笔画之外的状态。涨墨之妙在于笔画中间保持浓墨线条基本形态的同时边缘又有朦胧外溢的淡色墨趣,使线面交融。若以宿墨书写,水分从点画中分离,渗化出来,笔画清晰,有骨有肉,则另有一番情趣,明未清初神笔王铎在涨墨的运用上别有滋味。其喜用润墨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 “涨墨法”。涨墨法五种书体皆能巧妙使用。
墨法技巧颇多,笪重光说“磨墨越热,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康有为也总结道:“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除了水墨变化的技巧外,蘸墨次数及蘸一次墨写的字数的多寡所形成的由浓到枯的节奏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墨法技巧之一。如果一副作品之中同时出现枯湿浓重的变化,可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如《祭侄文稿》,这是技法纯熟,功力深厚的表现。不能为变化,更不能硬性追求某种墨色效果,否则反而会显得做作俗气。
以上一番浅简之说,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在掌握其法后,沉酣墨池,漫润先哲,工夫精熟自然水到渠成。在具体创作中,特别是行、草书的创作,几种用墨方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作品墨色淋漓,变化多端,尽显墨法之趣味,意境之韵致,方能使作品展现作者的心灵流露,呈现作品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
下面这幅作品的墨色使用得比较丰富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