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个传奇叫川江

 陆安桥1871 2015-10-12

     川江是指从四川省宜宾市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上游河段。川江在奉节到宜昌段以峡谷栉比而闻名,故又有峡江之称。长1033千米。其中重庆以上的370千米称上川江,重庆以下660千米称下川江。下川江穿过著名的三峡,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

   

  峡隘、滩险、流急是川江最为突出的自然地理条件,尤其是闻名遐迩的长江三大峡谷。瞿塘峡全长虽只有8000米,但素来以雄险著称,其水道的宽度仅在100—150米之间,两岸悬崖壁立,如刀劈斧凿。巫峡全长42千米,幽深曲折,峡中航行,两岸相错的蜿蜒群峰常使人产生“石出疑无路”的幻觉。西陵峡,长约76千米,航道最为复杂,不但有层出不穷的大峡套小峡,还有密布的险滩。

   

  另外,在川江的干流及诸多支流上还有着大大小小许多峡谷:如“铜锣”、“沥鼻”、“温塘”、“观音”“巴雾”和“滴翠”······

  由于川江如此险恶的地理环境,古往今来,沉没在此的船只也特别多。所以有了后来的开峡、治水、平滩等举措。虽然狭窄、险滩和急流带来了航运事业的艰辛,却在同时成就了川江两岸绮丽的风光,成就了川江人不畏艰辛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的胆量。于是,现在我们能看到了三峡绝壁上残存的古栈道,听到川江上荡气回肠的号子声······

   

  尽管川江流域有着如此险恶的自然环境,但它独特的军事战略位置却不可忽视。

  翻开史册,许多重大事件都曾发生在川江这条大河上:

  夏禹凭舟楫疏岷江、治青衣江,并在长江“决巫山,令江水不得东过”的传说至今令人神往。

  巴族人在廪君率领之下,出钟离山乘舟溯清江而上,循大溪入川东再逆川江至今涪陵一带立国的漫长迁徙历程,令人叹为观止。

  战国时代的巴、蜀、秦、楚等国,曾多次利用川江航道的便利相互攻伐。

  秦王统一天下,嬴政多次出巡至长江,据梁启超考释,其第五次出行“舟行最多,盖由巴东循江而下”。他还下令筑起从宜宾至云南曲靖的“五尺道”,用以沟通川江与云南的联系。

  汉代,人们致力于开发川江支流航道,无论是从洛阳还是西安出发均可由成都进入川江流域。于是,公元214年刘备得以率荆州兵万人经过三峡逆水上行入蜀;西晋王濬能够率战船顺江而下,入三峡迫使“吴军望旗而降”。

  1874年,英法美雇佣69艘民船载洋货首次闯入川江流域,被川省夔关扣留。

  1890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签订,英商首次获准使用木船贩货于川江。

  1898年,英商立得乐之“利川”轮由宜昌驶抵重庆,首开外轮闯入中国腹地之先例;

   

  利川号从宜昌抵达重庆

  1926年,英国政府为巩固其在长江流域的势力,故意寻滋挑事,衍变为英国军舰炮轰万县,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万县“九五惨案”。

   

  炮轰万县的英舰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川江航运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是宜昌大撤退时巨量人流、物流从长江中下游入川的重要通道,同时还对战时大后方经济的起到了稳定作用。

 

  发生在川江上的每一件事儿,不论大小,都是一部民族史,它是对数千年的川江航运文化的真实记载,也正是如此,川江航运文化才具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当然,发生在川江上的也不尽是纷乱的战事。三峡绮丽的风光也吸引了古代诸多文人才子,他们都留下了赞颂川江、赞颂三峡的诗篇,甚至成为千古绝唱。仅以唐宋为例,在三峡留下足迹的著名文人就有数十个,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王维、薛涛、陈子昂、高适等,宋代则有:苏家三父子(苏轼、苏洵、苏辙)、黄庭坚、王安石、欧阳修、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司马光等。他们流传下来的这些诗篇承载了历代文人墨客在川江上的见闻和他们对三峡由衷赞美,是至情至性的真情流露。这些与川江息息相关的诗篇,是川江航运文化绽放的参与者,是构成川江航运文化厚重积淀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