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利·米利根|我的身体里住着24个人,而我对此一无所知

 大漠胡杨968 2015-10-14


想象一下,当你置身在某个地方时,突然失去了意识。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身处另一个地方,似乎连时间也失落不见了。


但事实上,这段时间你是醒着的,只是有其它人格取代了你,做了〝他〞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你对此一无所知。


这是一个猎奇的,富有争议的,带着痛苦与爱的故事。


24个比利 | 多重人格分裂症


文 | 简小单


万人迷莱昂纳多在征战奥斯卡影帝的道路上屡战屡败,却也愈战愈勇。据外媒报道,小李子即将主演一部名为《拥挤的房间》的电影。影评人称:为了征服奥斯卡,莱昂纳多也是够拼。


事实的确如此。《拥挤的房子》改编自丹尼尔凯斯的纪实作品《24个比利》。故事主人比利米利根,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存在广泛争议的真实人物。他被指控犯有三项强奸重罪,却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因罹患多重人格分裂症而被叛无罪的嫌疑犯。



比利米利根vs莱昂纳多


最重要的是,在多名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共同努力下,比利被诊断出患有24重人格分裂


这位“罪犯”的体内,住着24个完全不同的“人”。这一次,小李子便是要一个人挑战这样的角色。



故事缘起于1977年10月。仅仅两周之内,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内便发生了三起骇人听闻的强奸抢劫案。不久后,嫌疑犯比利米利根落网。警方在比利的家里找到了足够的犯罪证据,但米利根一直声称自己无罪。


这似乎只是一个嫌疑犯的狡辩之词。然而,比利的公共辩护律师朱迪却发现了一些异象。在与比利交谈时,比利尝尝表现出迥异的表情,神态,乃至腔调。被关押不久后,比利砸碎了马桶,试图自杀。种种迹象让朱迪怀疑,比利很可能患有人格分裂



法庭上的比利米利根


经过一系列的斡旋,朱迪成功地将比利转至医院,接受精神科医生和心理专家的诊断。在这过程中,两人逐渐建立了信任关系,多重人格的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阿瑟——比利的某个主导型人格,一直试图拯救比利。他与朱迪合作,让其他人格慢慢现身,拼凑出比利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人格拼图。


1955年出生的比利的确与众不同。比利母亲的行为不甚检点,生父因债务和酗酒自杀。母亲转嫁后,继父又长期对比利进行虐待,甚至是性侵。


满是苦难的童年让比利渴望逃离这个世界,他曾多次自杀未果。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比利,不断地启动自我防御机制。这两种力量扭在一起,将比利撕成了“碎片”。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开来接受。”

—— 比利米利根


于是,一个又一个的人格就这样被创造出来。在不同的时刻,当比利闭上眼睛,便会有不同的人格出现,以应对当前的现实状况。


主导型人格“阿瑟”是一个讲话自带英国腔,理性而冷酷的22岁男子。他是第一个发现比利身上有其他人格存在的人,他将这些人格的存在与共处称之为“一个家庭”。在安全的情况下,阿瑟负责管理比利的生活,决定由谁(即某个人格)出现来代表“家庭”。



比利自己绘制出的“多重人格”家庭图


比利的这些人格拥有不同的国籍、性别、年龄、才能、智商和性格。


守护者“里根”是一个仇恨型人格,他体格强壮。当施虐者出现时,里根便会击退对方,以保护自己的家庭成员。


8岁的人格“戴维”充满痛苦,他经常代替其他人格承受痛苦。


18岁的人格“亚伦”负责对外联络,是一个骗子和操纵者。


26岁的比利是核心人格,即最初的比利米利根。他在高中被勒令退学时试图自杀,阿瑟人格阻止了他,并与其他几个主导型人格一起,逼迫比利的核心人格陷入沉睡。这些人格明白,他们需要“活着”,而比利的核心人格只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24重人格中还有女同性恋者阿达拉娜,精通逃脱术的汤姆,会画画的小女孩克里斯汀等等。


这些迥然不同的人格分散在比利精神深处的一盏聚光灯周围,在需要的时候,其中的一个人格就会站到聚光灯下,同外界沟通。他们有的负责承受比利的痛苦,有的来表现他的欢乐,有的来保护比利的身体,有的来享受他人的关爱,有的人格来学习逃脱……他们构成了比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充满血泪的个人成长史。


不同的人格之间也有所斗争。主导者“阿瑟”发现比利身上诞生出一些不后欢迎的人格(如偷窃,流氓,抢劫)后,曾用各种方式让他们陷入“沉睡”中。但情况总有失控的时候,1974年,比利在一个高速公路休息站犯下抢劫罪,被判入狱两年。


出狱之后的6个月,多重人格的“家庭”再次失控。比利犯下了三宗强奸抢劫案,这三起案件是在女同性恋人格阿达拉娜的主导下发生的,经年累月的孤独导致了这个人格对女性身体的强烈渴望。她需要“亲密感”、“爱”和“拥抱”


比利的众多人格一一出现。朱迪和医生们在震惊之余,试图用录像等方式证明比利只是一个善于演戏的骗子。但无数次的检验都证实,他们的确遇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带着悲惨经历与复杂多重人格的“罪犯”。


在经过了多次辩护与调查取证后,米利根最终被判无罪,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却获判无罪的嫌犯。


故事远没有结束。在一些人对比利表达同情的同时,也有人对比利的故事表示质疑和愤怒。获得无罪判决的比利被转到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接受治疗,在医师的帮助下,比利逐渐过上了较为正常的生活,他读书、写作、画素描。比利的众多人格作为人性中的必要构成部分也得到了正视,逐渐融合。“教师”,一个融合型人格,首次出现了。



亚伦的铅笔画《克丽丝汀》; 亚伦与丹尼的《高贵的凯瑟琳》


“教师”是比利其他23种人格的融合体。他聪明、幽默而敏感,对往事拥有着近乎完整的记忆。《24个比利》便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但“教师”的人格也是不稳定的,在追溯自己“从哪里来”时,教师的精神因往事的刺激而震动崩溃。此外,媒体持续隐含敌意的报道给公众带来了恐慌,一名男子还试图枪杀比利。


1979年10月,在州心理健康局高级官员的干预下,比利被转移至有严密防范措施的州立玛医院。在那里,医生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患者,对他施以电击疗法,强迫他服用各种镇静剂。比利的人格再次分裂,这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比利再度沦为囚徒,被转移至戴顿司法中心。在经过了更多的诊断与治疗后,比利被转移回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


此时的比利已经厌倦了一切,他几乎已经感受不到痛苦和绝望。在他的精神深处,聚光灯边不再是各个人格,而是一具具尚未阖上的棺木。有些棺木里躺着等待命运的人格,有些棺木则因为一些年轻人格对生命还抱有希望而空着,但年纪大的几个人格都已经绝望了。


8岁的人格“戴维”,给这个地方取了一个名字:“死亡之地(The Dying Place)


“我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躺在空空荡荡的洞穴里。我干裂的嘴唇中渗出了唾液,说明抗精神药物正在与我的精神、灵魂和肉体搏斗。我能抵抗药物,还是药物最终会战胜我?我是为了躲避铁窗之外的悲惨命运才来到这里的吗?与社会不相容的灵魂已经被扔进了垃圾箱,它还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吗?困在这钢筋水泥铸就的箱子里,对着一面不断嘲弄我、向我逼近的墙,我对人类能有什么贡献?”

—— 比利米利根


1988年,经过多年反复的诊断、治疗与判决,比利米利根被彻底释放


1996年,比利发表声明,表示自己正在加利福尼亚州居住,并拥有一家小电影公司。 他称自己仍然被多重人格疾患所困扰。 比利表示希望把自己的经历拍成一部电影。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2014年,59岁的比利在哥伦布疗养之家罹患癌症去世。经过20年多年的沉寂,他的故事再度进入大众的视野。




接下来,莱昂纳多将主演以比利为原型的影片《拥挤的房间》。一个顶级的影视巨星,与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精神分裂人物相遇。


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一个稍显紧张的男人,将以同一张脸,带着24种人格,轮番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