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 ”时代,这七类老师不受欢迎!

 黄利锋 2015-10-14
点击上方“苏州教育”可以订阅哦



1、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拥抱新技术的老师



作为教师面对当代数字化时代里生活的“原住民”的学生,他们从小就接触和使用这些数字化产品,体验数字化环境带来的种种便利。如果不正视这个现实,坚守在固有传统的经验上,那么,就会被自己的学生和先进的技术远远地抛在后面。于是,今天,教师要和学生们一起拥抱新技术。




2、不懂得终身学习的老师




“互联网+教育”对于教师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俗话说得好,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只有不断“海纳百川,才能“源源不断”;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互联网+教育”,让学习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因材施教变成了现实,同时也为教师开启了不断深入学习的大门。





3、还停留在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的老师




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已然发生了改变,如何更接地气地与学生交流,如何更具时代感地“润物细无声”呢?”

说到底,“互联网+教育”不仅在于可以实现教学信息和内容的远程传输和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动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教师借助互联网不但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通过虚拟学习社区、在线社区,和每个学生进行更全面、更密切的互动和交流,这也便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需求。





4、只传递知识而不会设计学习过程的老师



资源足,带宽够,而当这些物质条件具备之后,还需要一批会用的人。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的变化开始变得复杂。那么,“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该如何转变角色应对挑战呢?

传统课堂的主宰是教师,学什么、何时学、怎样学、学多深、学多快、学多少都由教师掌控,学习者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而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视频传至网上,学习者何时看、在何地看、何时进、何时退、何时停都由学习者自己掌控,他们可以在任何不懂的地方暂停、重播。学生可以独立地,随时随地、随意地,一遍又一遍地访问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了“按自己的步骤学习。”当学习可以被自己掌控时,自主学习就真实地发生了。

站在教师的角度,谁都希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具体的教学或者活动中,顺带“搞定”了知识点,那当然是最理想的。




5、不善于教学时空设计的老师



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天文馆里,关上灯,抬头看,一个无垠的“星际世界”便展现在了你眼前,似乎触手可及。这种虚拟再现必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伴随好奇心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问题:这是什么星系?那个星球叫什么名字?星球之间是如何和谐运转的?主动发问的过程,伴随着主动探究,创造能力在不经意间养成。所以自主学习还是很关键的一步!




6、只会教给学生标准答案而非多维度探究的老师



在“互联网+”时代,孩子们获取知识和寻找“答案”的途径、方式有很多,在这样的时代,如果还卡住“标准答案”不放,则将毁掉孩子的创造能力。

其实,在西方的语文课里,除了拼写和文法等“硬件”有单一标准外,所有的思考题、智力题、作文、社会调查、课堂讨论等“软知 识”,都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开放。




7、不懂得用创造性的方式解答学生“难题”的老师



2004年,一位名叫萨尔曼·可汗的大学生,接到七年级表妹的求助:有几道数学难题不知何解。他随即通过雅虎通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和电话,帮表妹解答了所有问题。为了让小妹妹听明白,他尽量说得浅显易懂。很快,其他亲戚朋友也上门讨教。

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如果说学校是苗圃,孩子们是种子,那学校则应该是多样化苗圃,为学生多样化发展给足养分。要有不同的土壤,则会“长出”不一样的个性。萨尔曼·可汗是一位典型的以创造性的方式解答“难题”的“学生”;比尔·盖茨说:“他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 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你还在等什么呢?




来源:教师之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