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密林深处的贝家花园(照片珍档)

 国之档案 2015-10-15

贝熙业医生在“贝大夫桥”留影

    在北京市海淀区与门头沟区的分界处有一京城著名的风景区阳台山,山上的密林深处有一座私家花园名为“贝家花园”。抗日战争时期,正是通过这座在深山中的贝家花园,大量的稀缺药品才转运到抗日根据地,众多的革命青年和志士也是通过这里踏上通往抗日根据地的道路。

    贝家花园的主人是法国人贝熙业,他1912年来到中国行医,因医术高明,成为当时北京城内颇有名气的医生。他先是在法国驻华公使馆任医师,后又到东交民巷开设医院。

贝家花园旧址

    贝熙业的家本在城里,因家人生病需要静养,于是他看中了闵家在北安河的山地。闵家的山地从东向西如梯田般绵延而上,山地林木苍翠,山泉淙淙,景色十分秀丽。据说贝熙业与闵家签了一份有99年租期的租约。租约签好后,贝熙业在山上修建了别墅,人们称它为“贝家花园”。贝家花园一共有三组建筑,石楼、二层小楼和中式厅堂。二层小楼和中式厅堂是贝熙业与家人居住的地方。石楼是贝熙业的诊所,一层为病人候诊室,二层为诊疗室,三层则用来储存药品兼休息室。贝熙业每次从城里回到贝家花园,都会给当地百姓看病,而且分文不收。因温泉中学离贝家花园很近,所以贝熙业还经常到学校为师生进行义诊。当地百姓和温泉中学的师生很感念贝熙业的恩德,1931年春天,在温泉村西为其修了一座花岗岩石桥,名为“贝大夫桥”。

    贝熙业除了有一颗医者仁心外,还有极强的正义感。七七事变爆发后,贝熙业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暴行,他义愤填膺,决定要帮助中国人民。贝熙业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表示愿意为红十字会服务,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此后,他积极到前线救助伤员,还曾为抗日游击队的伤员疗伤治病。根据史料记载,贝熙业在得知八路军晋察冀边区军民缺少药品时,他决定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及外国人的身份为掩护,往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当时,日军的搜查非常严,特别是对药品更为严格。别说把药品送往抗日根据地,就是带出城都十分困难。正当贝熙业一筹莫展之时,他想到了自己在西山的贝家花园,从贝家花园翻越妙峰山后就有一条秘密交通线可以通往抗日根据地。于是,贝熙业决定利用贝家花园的地理位置及交通优势运送药品。最初,贝熙业都是骑自行车运送药品,当时的他已年近70岁,他带着药品一路从城里骑到贝家花园,这是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呀!后来,贝熙业为了便于运送药品就想办法买了一辆汽车,他把药品藏在车里隐蔽的地方来躲过日军的搜查。贝熙业将药品运到贝家花园后,先藏在密林中事先挖好的地洞里,等待时机再运送到抗日根据地。贝熙业的医药用品通过秘密交通线从妙峰山至门头沟斋堂,然后再运至八路军晋察冀边区或陕北延安。当年,白求恩在八路军晋察冀边区医治伤员所用的药品,其中有部分就是贝熙业运送来的。

记录贝熙业医生关于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助队的便条

    贝家花园不仅是药品的中转站,而且还是很多革命志士、青年学生去往革命根据地的中转站。英国人林迈可曾经记述了他通过贝家花园转移到平西抗日根据地的经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要抓捕正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林迈可。林迈可和他的夫人以及燕京大学物理系英籍教授班威廉夫妇驾驶着校长的汽车从燕京大学东校门急驰而出,经过青龙桥,绕过日军岗哨,到达黑龙潭,然后弃车步行来到贝家花园。贝熙业的管家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他帮助林迈可一行人转入山区,然后进到平西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期间,贝熙业一直帮助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抗争。1954年,贝熙业返回法国,这座贝家花园保留至今,藏在深山之中。

    (北京市档案馆提供档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10月9日 总第2812期 第四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