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架的轮回(上 、中、下)

 山川客 2015-10-15

太极拳架的轮回(上)

第二代太極拳的特點是架子高高架子的太極拳有利於尾閭正中。武氏太極拳的前輩們學問都好,他們傳流下的太極拳理論是以他們自身的體悟而寫下的感言。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寫了一堆模糊的概念,而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則根據其自己的經驗將其具體化。

《打手要言》

解曰: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解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從武禹襄的打手要言能看出,武禹襄的太極拳造詣達到了太極拳修煉者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他對氣感在體内運行進行了大量的描述。而之後的武氏拳前輩們,似乎也跟他們的祖師爺一樣個個都是武術氣功大師。練拳之前先站桩練氣也成武氏太極傳承的一個特點。

武禹襄在創編此拳時考慮了此拳的實用性,因此武氏拳非常適合技擊。但從武氏拳留下的推手套路來看,武氏拳應該更適合散手。第二代太極拳也產生出了頂尖的技擊高手,楊班侯,郝為真,楊少侯,孫錄堂,李香遠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陳家的是炮捶杨家的是绵拳。武家的是纯太极拳

太极拳架的轮回(中)  

  太极拳架的轮回(中)

太極拳術,楊家最精.杨家是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极拳个体户.在京城,扬无敌的名字是打出来的.上至皇室达人,下至武痴无迷.要学太极神拳,需到杨家求教.正是由于杨家三代人的精湛武艺,使得太极拳名扬四海,又因为太极拳有极好的强身作用,这使得太极拳广受欢迎,走遍世界.

杨家三代人练出了不同的太极拳架,到杨健侯定型的中架子,是第三代太极拳,这第三代太极拳,是真正的专业太极拳.诸位,需要说明一下,我这一代一代的分法,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的,是按拳架中的腰胯腿脚的动作特点而定的.

第三代太极拳是从第二代高架太极拳中发展而来的.第一代是听天由命,第二代是尾闾中正.第三代是开胯守中.第四代是重在实用.第三代太极拳叫落跨太极,虚实分时,中心落在一条腿的胯上,但这必须是松开关节的胯.向前迈步时,开胯落脚,落脚后再开胯.

曾有高人向我讲授杨氏太极拳的开胯,两腿向两边撑.不同于武禹襄的裹裆.他说时还讲了某著名太极理论家向他询问此问题时,他装猪不答.其实真没必要保守,在两胯关节完全松开之前,开裆开胯只能是瞎开.但当两胯关节完全松开时,不用讲也能感觉到.第三代中架子的特点就是开胯.当你两胯关节从前到后完全松开之后,打杨氏太极拳,起式后向左朋出,你就会豁然明白,原来是这样.

膝盖痛是很多人在练拳时遇到的问题,特别是练杨氏拳的,膝盖痛的特别多.这膝盖痛呢有两种痛法,一种是合理之痛,一种是不合理之痛.合理之痛就是因为曲膝下身时,膝关节承受了不同以往的重量.因为不适应而引起.这种合理之痛很快就会过去.另一种是不合理之痛.不合理痛是由不合理的动作引起的.有些动作你做的不对.另外杨氏太极拳的实脚转身转不好也会引起膝盖的疼痛.所以要注意鞋底和地面摩擦滑动状况.

膝盖痛的根本问题是两胯不松,腿的连接处有三个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和胯关节.膝关节是最松的,踝关节其次,胯关节最紧.打拳时,由于胯关节不松,将本来松开的膝关节压死.所以要想膝盖不痛,要将两胯松开,胯松了,踝关节再松了,膝关节也就松了.膝痛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一般人左膝痛的比右膝多,是因为我们平常踢东西踢人都用右脚,右胯活动的多,比左胯松.

松胯要下大功夫,也有人天生胯就是松的.但大多数人到死也不知道松胯是怎么回事,郝月如说,松胯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我看过一篇文章,一个人写的膝盖不痛的方法,他说,他的膝盖痛了二十年,是因为打拳时遵守膝不过脚尖的法则,最后发觉某天他的膝盖是尽量向前走的,膝盖到不疼了.其实膝盖有向前走的感觉,是胯松了以后的感觉,胯松的差不多的时候,两条腿有一波三折的感觉,不是一波三折,而是一腿三折.胯完全松了,会感到身体是坐在向前滚动的两条链条上,也就是膝盖有向前之感.这位钢铁战士经过二十年的练习,松开了两胯,但是不明就里的向人表明他找到了治疗膝痛的方法.他的徒弟可能要痛三十年.

说到中架子,自然会想到田兆麟,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是杨家第四代传人中最能打得一位,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与太极拳有关的精彩的传奇故事.在网上能看到水平各异的杨氏中架段落,都是这位前辈徒子徒孙的表演.

杨澄甫跟杨健侯学的也是中架子.杨澄甫删除了其中一些过渡动作,拳架的样式变得大开大合,澄师内劲雄浑,这拳打得是极为舒展大方.儿子是自己的好,澄师深爱他自己定型的这套拳架,在他成为杨家拳的掌门人之后,他一直向世人,向有缘向他学拳的人传授这趟拳架.这趟架子最初是属于第三代太极拳架.坐胯落胯开胯撑胯.

能看到的是董英杰演练的拳架,神意十足,浑然一体.但外观上不如董虎岭打的好看.这是第三代太极拳架代表人物的杰作.董虎岭打拳的地点是盘谷银行老板娘的后花园,董虎岭象一只低飞盘旋的老鹰,含胸塌腰,两胯及两肩臂轻灵的大开大合.行拳中被一个小石子踮在脚底,董虎岭轻跳两下,将拳一直走完.用英语和广东话解说的是在香港长大董茉莉.历史上唯一轻松战胜泰拳顶级高手的董虎岭是太极拳手.董虎岭是个极为认真的人,据说他喝水的杯子要洗七八遍才行.董家父子打拳的电影胶片原版一直收藏在曼谷一名太极拳爱好者的家里.

郑曼青的郑子简易太极拳骨子里也是第三代太极拳,郑子简易,简而不易.郑曼青在年过七十之后拍的彩色影片中显示,他的拳,尾闾极正,两胯极开,两脚极轻灵,虚脚不回身体中线而直落目的地.郑曼青在多数时间只能算是业余拳家,他事情太多了.但他是澄师晚年最具天赋的弟子,他极好打,赢过很多次.他把太极拳研究的很透,他的太极拳讲求效率,他的云手,手完全用身腰带动,云手是太极拳最难打得动作.我曾讲吴荫秾的太极拳的不错, 吴荫秾在打到云手时,身子提高了一点,因为打云手是最难保持尾闾中正的.我看过的太极名家(不想提名了)在打云手时一个个都在装摸做样手舞足蹈,如果掀开他的衣服从后看,肯定是一个向后崛起的臀部.曼师的到撵猴的步法是古法,不是到八字而是铁轨式.曼师这趟拳基本是在一个高度完成的.这对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是相当难得的.曼师太聪明了,所以早晚只需七分钟,我辈凡人,七十分钟也不够.

第三代太极拳从最初出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间,杨吴两家应该有一百多人能将第三代拳按照要求打好。

太极拳架的轮回(下)   

泰國的太極拳水平在東南亞算是落後的,但泰國卻曾有最好的太極拳老師---董虎嶺。董虎嶺在泰國最好的學生就是馬劍臣。(般若太極22董英傑三擊馬劍臣)馬劍臣跟從中國來的福建仙(綽號)學鐵砂掌,十指指甲摩突。馬又學柔道,是黑帶高手,馬劍臣亦習練泰拳四年,馬家请的是最好的泰拳教头.马剑臣将董虎岭请到家去,先向董虎岭展示开石断木的绝技,然后问董虎岭他练过外家拳,能否学习太极拳,董虎岭说没问题,学好太极拳,你功夫会增加一倍.马剑臣说拜师前能否比手一下,董虎岭说可以,但要在我的地方比.

比斗的地点是在董虎岭的住处,众目睽睽之下,董虎岭让马剑臣放开手脚,随意进攻.比斗的过程毫无悬念,一交手董虎岭总是快上一拍.马剑臣被打倒三次后,当场拜师.马剑臣之后经常出入香港,他又多次向董英杰学习推手.

马剑臣在香港时亦曾多次拜访杨守中,并向杨守中学习杨守中的拳架.杨守中的拳架不同澄师,步子稍小.杨守中说,澄师晚年定型的大架步间较大.不同于他学拳之时步间适中.

第四代太極拳就是我们现在所常见的到处流传的传统杨氏太极拳,由于它落脚时带着全部或部分身体的重心,所以我在之前称之为立体太极拳.在中国影响较大的杨氏太极拳有刘高明,傅钟文,及李雅轩系.1979年拍的影片,上海是傅钟文,北京是刘高明.傅钟文打拳时年氏已高,所以拳打得不怎么好看,半平面半立体不伦不类.但有松沉的内涵.高明师的拳架尾闾不正,轻快有余,松沉不足.李雅轩的弟子打得是清一色的立体拳.李氏的理论实在是高明,但他留下的拳架是最不易出功夫的架子.

立体大架是技击架,是功夫出来以后才能打的架子,用来健身和长功,效果不会好.以安般太极拳法的理论,你要到了郝为真讲的水上行走的境界才能打立体架.这种境界杨澄甫和李雅轩都达到了,所以他们后来打立体大架.但让一个初学者从第四代立体架学起,要想练出功夫的话,比中彩票还难.杨氏太极有他迷人的一面,所以很多人耗进心血,痛下苦功,但没练出功夫,到把膝盖练坏了.杨澄甫的架子是不好打的,你要有他的功夫,才能打他的架子.没有一点功夫,来练杨澄甫的架子,那不叫练功,叫找残废.

你是练杨氏的么?你练残了没有?没有练残,说明你没下功夫,你这人不厚道.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也有人就是能练出功夫.杨氏太极拳练得人最多,在技击效果上看是两个极端.不好的是一点功夫没有,好的是好的象神话一样.不过好的是越来越少,所以杨氏太极拳到今天真成了神话.

讲一段神话给大家,我二哥跟殷建尼很熟,在唐山地震之后不久,有一天在殷师的学校,我二哥和他的几个朋友在聊天,他朋友也练功夫.正好看到殷师走过来,我二哥就说,殷大爷,你露一手给我们看看,那天也是殷师兴致好,他在一棵树下打起了太极拳,只几个式子,内气将衣袖飘起,连带树上的树叶,也跟着晃动.我二哥说,他们都看傻了.但殷大爷却说,我的功夫还不够好,龙生云,虎生风.我只练到第二层.太极拳龙虎风云是一种说法,殷师的功夫应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此事对我二哥印象极深,直到两年前,我们兄弟在北京相逢,二哥在吃饭时又提到此事.说来也巧,三个月后,我在曼谷开始了认真的太极拳的钻研与练习.

神话讲完了接着讲拳架.

我最初看到王荣达傅声远等四个老天鹅演练杨氏太极拳架的碟片时,我练拳还不到两个月,但我当时就意识到,这两个人一个打得对,一个打得不对.一个要算是平面太极,一个要算立体太极.以目前将拳架分代来讲,一个是第三代拳架,一个是第四代拳架.我记住了那个打得好的人的人名.王荣达,之后不久,我去深圳,在荔枝公园,看到一个老者在教一些人打傅派杨氏太极拳,那老者打得好看,同样是立体大架,比傅声远强多了.他看到我,以为要来跟他学拳,就跟我攀谈起来.他姓王,(应该是王喜根)跟傅钟文学的杨氏太极拳,从谈话中,可以听出他对傅钟文极其崇敬.我问他王荣达是谁?他说王荣达是我们的大师兄,我们每一个人都服的.之后马来西亚的黄建诚跟我说.傅钟文不只一次地跟他讲过,他最好的学生就是王荣达.这就是天分,老师教的是立体架,他把他走成了平面架.我曾看到黄姓贤一个有名的极没有天分的弟子打拳,他把平面郑子,打成立体郑子.难怪他没功夫.再后还是有人讲起王荣达,说王荣达不只功夫好,人品也很好.这真有点不公平,为什么有的人功夫也不好,人品也不好?

从王荣达的例子可以看出,第三代拳架出功夫高过第四代.

我半年后有事从曼谷经香港再到深圳,我又来到了荔枝公园.我看到那个王老师在教一些人打陈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是内家拳至高无上的精华,但能得到此精华者,为数甚少,很多人练了很多年,还是不见内功内劲,所以他们改换门庭,想在陈氏拳的振脚声中,找到运气,这就是太极拳架的轮回,从第一代到第四代,又回到第一代.

陈氏太极拳的兴起,跟陈发科有很大的关系.武学需要天才.陈发科就是天才.顾留馨被人们讲为护陈贬杨.顾学了很多年杨氏,学不到东西,贬一下也是应该的.

拳架都有轮回,何况人生,相信轮回,就不怕生死,死都不怕,这世界就没有什么能难住你.太极拳不是太难拳.(转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