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行天下

 文化龙乡 2015-10-16

华夏文明看濮阳系列之

孝行天下

                                                石方

清晨,阳光普照华夏大地。在豫东北有个城市——濮阳,是中华第一龙的故乡,这里民风淳朴、古韵悠长,孝道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被誉为中国第一孝道之乡。在濮阳市清丰县县城西北角街心公园内,一座人形雕塑坐北朝南,平和注视世人,已愈千年,这就是隋代平民张清丰雕塑。清丰以人名为县名,千年而不变,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作为一介草民,张清丰是以孝道著称于世的。相传,张清丰幼年时家境贫寒,难以从师,但他聪明好学,总是在塾学(学校)窗下偷偷窥习,懂得了行孝道理,长大以后他以开店卖烧饼为生,尽管生活清苦,但他对父母极其孝敬,衣食起居侍奉得无微不至。每天都把精心打出的第一炉烧饼敬奉父母,不管是谁,也不管出多高的价钱,他都从不出售。有出高价强买者,清丰就恭恭敬敬地劝解:“山高高不过太阳,人大大不过爹娘,不知父母养育之恩者,枉为人也。”天长地久,便被传为佳话。

一年,适逢大山庙会,四方官民风聚云集,有的游山观光,有的进庙焚香。其时,山东巡抚大人也赶到大山庙会,并且吩咐主持和尚每天一早的头炉香必须留给他烧,他不到庙门不得打开。可是,每当他起早进庙焚香时,殿堂里早已是香炷遍燃,香烟缭绕,头炉香早已烧过,一连七日天天如此。巡抚大人见此大怒,斥责主持和尚,主持和尚连说委屈,因为在巡抚没到之前确实未敢擅开庙门,人们一时莫名其妙。这一夜,庙内和尚通宵未眠,在大殿内外,门和墙角遍设埋伏,三更刚过,就见一男青年手捧香烟,一步一叩头,来到庙门前,说也奇怪,上了闩的庙门竟然不叩自开,当青年叩拜佛像默默走出庙门后,门又稳稳关闭,和尚跟踪之后,方得知此人便是顿丘县人张清丰。原来,张清丰为给父母祈福,每天总是早早就进山焚香,人到神知,庙门总是不打自开,主持和尚告知巡抚大人,巡抚大人对此人赡养父母,以为诚心敬神,感动神明,故不再追究此事。从此,张清丰的名字越发令人仰慕。

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当时的五帝之一舜就以孝名取得尧帝信任,成就一代帝业。

史料证实,濮阳市范县濮城镇是舜帝故里。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以孝道为主导的礼仪宗法自此延续,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周游列国的孔子眼见“礼崩乐坏”,居卫10年筹划解决之道。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社会稳定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孔子提倡“孝”并对“孝”进行了继承发展、改造创新。

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之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另外,孔子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

孔子提出的孝实际上是一种家庭伦理,这就使孝从宗族伦理转化为家庭伦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家庭伦理,并将之升华到国家治理的高度。

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人都有达到“仁”的主观因素,“人人皆可为尧舜”,从而提出人的本质是性善的理论。人性是天赋的,孝的善德当然也是天赋的,人人都是生而具备的。中年的孟子在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著述立说讲学,在他倡导下,事亲、尊亲逐渐成了人们最高的道德表现。

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实是世人曲解了孟子的意思。这句话的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

就这样,以人为本的孝道文化在后人中一代代传承,成为历朝历代人们自愿遵守的契约。流传广泛的《二十四孝》,选择了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其中与濮阳有关的就有四孝,分别是虞舜孝感动天、子路百里负米、吴猛恣蚊饱血、闵子骞芦衣顺母。《二十四孝》虽个别有所偏颇,但大体上宣扬了孝行天下的社会思想,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除此之外,民间广为传颂的张公艺治家有方的故事也很有代表性。《旧唐书》记载,张公艺,郓州寿张(今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人,生于公元578年,卒于公元676年,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寿九十九岁。张公艺正德修身,礼让齐家,制典则,设条教以戒子侄,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和,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张公艺是我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他那九辈同居,和睦相处,千年以来倍受历代人民尊敬,传为美谈。据说就连他家养的一百条狗也深受影响,喂食时,如有一只不到,其余九十九只都不吃食,只等到齐了才吃。

就这样,以孝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了华夏文明几千年,并一直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孝,在家庭是责任,是义务;在社会是公德,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的必要举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定根基。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孝行天下是华夏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新的时代,我们理应让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扬,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一四年十二月六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