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家最终拼的是学养

 百了无恨 2015-10-18


  与书家接触,他们谈的最多的是临帖感受,感慨最多的是笔墨功夫,敬佩最多的是书法风格,跺足捶胸的是自己的时运。因为是好友,看得真切,知道底细,更知道其所长,不便直接说破的,也是人不愿接受的,是这句:书家最终拼学养。这里说的学养,不仅仅指专业知识,是世界文化艺术视野,是人类艺术精华的汲取。

  许多书家常年日课法帖,临池不辍,对《中国书法史》《书法正传》《金石学》《古代字体论稿》《中国书法论著辞典》及历代碑帖、古代诗词典籍更是批阅累读。然而用他们的话讲,已到瓶颈,不知往哪里使劲,探索不自信,停滞不甘心,渐渐低落的是情绪。

  如今,在各类书法展、书法市场上,有一种无形的竞赛。比试的内容往往不是书法成色,而是比名气、比职务、比山头、比后裔、比师承、比润格、比一时的受众和青睐……这些“比”,有时让藏家惊喜,有时让买家惊悚,更多的时候是让真正的书家困惑。因为行市卖出天价的,不是艺术精粹;遭人热捧的,不是艺术真人。

  这些不大正常的现象让许多书家、学子不知所措,不知自己下一脚朝哪里迈。冷眼看去,困扰书坛的不是书家不努力不作为,而是书家视野的狭窄或混沌,是书家学养的不足和缺失。

  这些年来,各级别“书法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本身就是个误会。阅览各代书家先贤,书家诞生与生长,不会像如今这样密集。透过先贤书法作品,首先看到的是他们丰厚的学养,而后细品留下的书法精品,感悟多多。这些书法精华多是性情所致,或江河流淌,或一路狂草;或低吟浅唱,或纵笔高歌;或酒酣恣意,或悲愤疾书。点画间不仅读出笔墨旷达,功力非凡,更是丰沛文采展露和铺张。再有,就是他们往往主业竟不是书写,而且没拿书写当作一种行当。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文化视野开阔后,学养丰沛后,再钻研书艺,事半功倍。这样想,例证便纷纷闪出。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被誉为“文化昆仑”,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也让他成为小说巨匠。而宏大的《管锥编》更是他标志之作,用典雅文言写成,近130万字,其中大量引用英、法、德、意、西原文,是先生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这十种古籍时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书中引述4000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先生以这样的学养,来“养”自己的书法,不经心也出境界。钱钟书的行草书法主要得自“二王”,参以苏黄,其书结体丰腴、线条灵动潇洒,如行云流水。先生手稿手札,疏密有致,有法有度,挥挥洒洒,毫无拘泥,无意追求书法效果,却自然天成。先生写的条幅挂在任何大级别的书法展上,和那些大师并肩毫不逊色。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更是无意于书,他毕生致力于译介西欧文学名著,尤以移译巴尔扎克及罗曼·罗兰的小说,最为脍炙人口了。傅雷先生100多封家书,基本都以毛笔书写,数千字也是蝇头恭楷,一路写来形神不散。他不但以毛笔写中文,也可写英文法文,虽为洋文,而同样具有书法之美。轻重徐疾,线条粗细变幻,写得煞是潇洒流畅。傅雷先生的书法取法《洛神赋》,但落墨丰腴,捺脚厚重,大有唐人写经之趣味。据杨绛回忆说,傅雷和钱钟书一起谈书论道时,两人都有对书法的喜好,钱钟书忽发兴致用草书抄笔记,傅雷则临摹《十七帖》而遣兴。两位现代大学人的书法摆在那儿,当今那些被热捧的书家见识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二人不以书家自居,却远远超过许多书家之笔墨,他们无意张扬,而著述学养早成为一代人的楷模。

  中国书法家当然要深度钻研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的气派和特色,当然要扎入书斋,但是否该学学二位先生,有些国际视野,对外国的音乐、绘画、建筑、文学、雕塑、舞蹈有所浏览和关注?这些外来艺术不知哪一类基因会触发书家灵感,让你升华,会让你破除瓶颈,走向崭新和开阔。

  强调书家学养非是诋毁书家笔墨的功夫,真正的书家一生都要磨砺纤毫,攻克诸多书艺层面的关隘。但一味在技术技能领域使劲,就多了匠人的气质,少了学识的滋养。道理十分浅显,可又有多少人动心而为呢?

  书家最终拼的是学养!有人在说,书家拼的是人品。没错,那是另一篇的题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