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脑特工队:潜藏在你心里的“依赖人格”

 学好做人做事 2015-10-18


为什么我们会在某一个青春时点突然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总有不同的声音在打架?

为什么我们会在某一个时点突然不想依赖任何人?


彼特·道格特在他的原创电影《头脑特工队》里为我们揭示了这一些问题。


一切源起于导演道格特的一个真实的困惑:他的女儿Elie小时候一直是个活力四射的快乐孩子,然而当Elie长到11岁时,她一下子变得安静寡言起来。


她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一个与“头脑”有关的故事,正在揭开谜底。故事中一个名叫Riley的小女孩因为爸爸的工作变动而搬到旧金山,她的生活行为被这五种情绪所掌控:快乐、忧伤、愤怒、厌恶和害怕。


Riley对搬家后的生活感到失落,失去了从小的玩伴,热爱的冰球,以及时间越来越被工作所占据的爸爸。但在母亲的教导下,小女孩依旧表现出快乐的样子,隐忍自己的失落、不甘与孤独感。屏蔽掉忧伤的Riley最后终于爆发,选择了离家出走。



崩溃的依赖系统


在她的情绪被劫持的那一瞬间,她选择不再依赖父母的支持,朋友的安慰,而是选择独自回到原本在明尼苏达的家。这就是“依恋系统”的崩塌而引发的严重后果。什么是依恋系统,它负责处理我们与最亲近的人之间关系的神经系统。童年的经历会深刻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依恋系统。


每个人的依赖系统各有不同,共三种类型:安全型、忧虑型与回避型。回避型的人,他讨厌热烈的感情,因此会竭力使它们最小化。忧虑型的人,通常无法压抑自己的情感,迫切需要别人帮她排解,他们的依赖心态会更强。而安全型的人既不会特别依赖,也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是否发现一个关键点,一个人的忧虑特性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的依赖系统。正如影片中的小女孩Riley,大脑失去“忧忧”后的她决定了独自采取极端的解决方法,像是断了弦一般无法回头。


在小女孩的大脑总部里,“乐乐”做为一个快乐因子,不断为小女孩输送快乐的情绪,但是“忧忧”的出现时不时会破坏掉这样一种勉强维持的气氛。“乐乐”为此想尽一切办法将“忧忧”隔离在一边,直到她回看一颗小女孩的快乐记忆球时才发现。小女孩曾被小伙伴高举欢呼而收获快乐的背后,是因为她在父母面前流露出了自己的悲伤,父母为了帮助她从而找来了她的小伙伴,来鼓励她。这种依赖性行为向周围人发出了求助的信号,唤起了父母对她的帮助与支持。这就是依赖系统发挥的作用。



不要逃避你的“忧虑感”


依恋风格一旦在童年时期形成就会十分稳定。以研究依恋和人际关系著称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学家菲利普·谢弗的一系列研究发现:


有55%的美国人(包括婴儿、孩子和成人)都属于安全型,正如在没有搬家之前的Riley。她能够很快与别人打成一片,一起打冰球比赛。期望别人能够支持、鼓励自己,特别是与家人的相处过程中。她能与周围的人建立亲密、相互信任的关系。


而有20%的成人属于忧虑型,极端的忧虑型会总担心自己的爱人并不是真的爱自己,或者担心他们会离开自己。Riley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偶尔也会表现出这样的特质,但儿童时期的她并没有完全形成这种忧虑形态。


忧虑型的人常常会表现出“爱情上瘾症”的症状:占有欲、自我忧虑和情感依赖。患得患失的他们,会整日胡思乱想,害怕自己被抛弃或者保持高度警惕。


另外大约25%的成人属于回避型。当忧虑状态开始显现,而Riley的这种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时,她的回避型状态彻底占据了她的大脑。那就是避免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对别人总是持怀疑态度,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当她的爸爸试图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小女孩会感到非常不自在,并且彻底地拒绝了对方和好的信号。


她开始压抑自己的情感,屏蔽忧虑感带来的悲伤,比如对亲密友谊的需求,而且绝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痛苦。这种回避型的状态让她开始缺乏对他人甚至是家人情感上的信任。忧虑型的人会寻求别人的帮助来安慰自己,而回避型的人则会固执地依靠自己来平复内心的痛苦。



重启依赖系统


可欣的是,小女孩的“忧虑感”终于回到了大脑总部,让她重新启动了依赖系统。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她父母在她成长过程中对她的关怀和时刻的同理心,那些温暖的记忆水晶球,最终发挥了逆转情绪的作用。


面对忧虑,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安全型的伴侣似乎可以抚慰忧虑型人的不安,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会少很多。因此他们的结合会比较稳定。但如果双方都属于忧虑型,那不难预料他们肯定会整天争吵不断,维系彼此关系的成本也会比较高,毕竟忧虑、憎恨和痛苦等情绪都是可以传染的。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那些得到很好关爱或者感觉自己得到父母同理心的孩子成年后大多会成为安全型,既不会特别依赖,也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些被父母忽视或者感觉自己被忽视的孩子则会尽量避免与人交流,好像已经放弃了对关爱的渴望。而那些自相矛盾、反复无常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则通常会忧虑不安,缺乏安全感。


安全型的父母或是赋有同理心的父母对培养孩子安全型的依赖系统至关重要。


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拥有了秘密,变得有所保留,许多父母都偷偷想过:别长大啊,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我们亲密无间的时刻多好。


但这就是成长,是每一段人生必须经历的变化。


本文中的“依赖体系”研究来源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学家菲利普·谢弗。由合益集团微信整理编辑。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益集团HayGroup(ID:haygrou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