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是我的学习笔记与大家分享,有不完善的地方大家指正和补充呦
![]() 发声的基本理论:呼吸 一 呼吸:(一)唱歌为什么要练呼吸 二发声:(一)发声的基本原理:任何一个能发出声音的都要有三个要素即:振动体,共鸣腔和使振动体发生振动的动力。人的发声器官也一样,他的振动体是声带,共鸣腔是腔体(咽腔,口腔,鼻腔,头腔等)使声带振动的是有肺部呼出的气流。 发声器官主要是位于喉内的两片声带。吸气时,两片声带左右分开,使气息流入气管,发声时两片声带闭合,掩住气管上端,使气息摩擦声带产生声波,并在喉内形成初步共鸣,这就是自然状态的声音。发声训练一般从中声区开始逐步进入高声区或低声区。三个声区发声要领略有区别。 1.中声区:1)喉部:颈部无需添加力量,其负担与一般说话时大体一样。 2低声区:大致与中声区相同。不同点在于进入低声区后,随着音域的逐步降低,下巴向着胸骨的方向逐步下移,这个移是轻轻的因而所产生的力量也是轻微的。唱到最低音时,下巴下移的程度也以不挤压喉部为准则。另外气息要较中声区更为稳定而且越向下越稳定否则就会因气息冲力过大而使声带不能很好的闭合振动,发不出声来。 3高声区:1)喉部自然稳定,即甲状软骨的位置与中声区相同颈部肌肉不要有任何形式的紧张(如:伸脖子,缩脖子,抬头,伸下巴,脖筋暴起等。其负担大致与高声朗诵时相似) 三。关于共鸣的训练 (一)共鸣的作用:一个音叉振动以后声音很小,如果把它放在一个空盒子上声音便会变大。这就是共鸣的作用。如果只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很小只有运用共鸣器官才能赋予各种音色才有优美洪亮的声音。 (二)歌唱共鸣的三个部位及形成 1.口腔共鸣:1)即在口腔内及门齿一带形成的共鸣,对于音色是否坚实明亮起决定作用。特别是在中声区作用更为突出,声音“飘”“暗”等不良发声情况常与口腔共鸣有重要关系2)形成:带着声波的气息向口盖喷射,口盖有清晰的接受气息喷射的感觉,声波振动上颌骨形成共鸣。明显振动位置集中在门齿根至鼻子一带,演唱时声音好像是从上门齿根出向外穿插一样。 2.头腔共鸣:即在额窦鼻腔及面颊骨骼等部位形成的共鸣。这个部位的共鸣对音色是否圆润,柔和起决定作用。2)形成:在取得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扩大鼻腔(可做闻花香状)面部肌肉像微笑时一样向周围扩散,使口腔共鸣透过口盖通过鼻腔在鼻腔及额窦,鼻窦等处产生迴响并振动面颊骨骼形成头腔共鸣,比较明显的振动集中在鼻骨上端及两眉之间处。 3.胸腔共鸣:即在胸腔及胸骨,肋骨上形成的共鸣。这个部位的共鸣决定音色是否宽厚,深沉起决定作用特别是在低声区。在取得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扩大胸腔(保持吸气状态)使声波在胸骨,肋骨上引起振动形成胸腔共鸣,比较明显的振动集中在胸骨上演唱时声音好像从胸骨向前方传出一样音域越低这种振动越明显。 几个声乐自我训练的小技巧1.练习吹蜡烛。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过吹摆放很远蜡烛的经历,这时候,你会感到腰部外扩强烈,同时你的口腔后面软腭向上高高隆起像教堂顶(我把这个顶叫做大圆顶),感觉气息不止是吹向蜡烛,更有一种向上压迫软腭的感受。整体感受是身体像一个涨满气的皮球,冲向腰部和大圆顶,这个体会就是所有歌唱家在演唱时最重要的感受,并且越是高音越强烈。只要你在歌唱中能够像吹蜡烛一样体会到声音向腰部和大圆顶延伸,你就是歌唱家,自己慢慢体会吧!(建议:每天练习吹蜡烛5分钟,练完之后试着用“u”母音顺着吹蜡烛得感受练习,体会歌唱中的吹蜡烛感觉。) 2.拼命贪婪的吸绿豆沙的感受。有时候生活中喝绿豆沙,吸不上来,我们只得加大力度拼命吸,这时候的状态也就是是歌唱家的歌唱状态,你仔细体会这时候的身体,你的腰腹部同样越来越膨胀,也就是气沉丹田的感觉,同时口腔里面的口后部分也就是软腭上方向上隆起,这时候与吹蜡烛唯一不同的感受是吹蜡烛口腔前面也是由空间的,而吸绿豆沙的时候口腔前面确是闭合的。相同的感受是都是气沉丹田和形成大圆顶。(建议每次在做完想象中的拼命吸豆沙感受后,保持体内的气息向丹田和大圆顶流动的感受,用“i”母音进行发声练习,坚持一个星期应该会有效。) 以上两个感受完全来自生活,简单易练,练习难点是无声练习向发声练习转换时必须保持声音向丹田和大圆顶流动不变,吹蜡烛和“u”母音结合练,吸豆沙和“i”母音结合练习效果会更好。当感觉无声有声转换很自然时,试着用一个单纯的韵母(练吹蜡烛的用“u”,练吸豆沙的用“i”)不咬字唱完一首简单的会唱的歌,类如《大海啊,故乡!》,《在那遥远的地方》,《大地飞歌》都是很好的练习曲目。在曲目演唱中要注意灵活运用这些感受,我们可以在身体中设定一个气息流动的速度感,这个速度随着声音从低到高而加快,从高到低而减弱。 最后强调一点: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鉴赏歌唱家的歌唱,透过歌唱家的歌声体会歌唱家的吹蜡烛感受和吸豆沙感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唱歌的口腔练习1.三积极:横膈膜、笑肌、软腭;三放松:下巴、舌头、喉咙 2.嘴部练习: 抬头张嘴:固定下巴,靠抬头力量把上口盖打开,固定下口盖,上口盖合拢。每一次张到极限。重点训练牙关打开、下巴放松 哈欠张嘴,真的打哈欠,打得好像眼泪都要流出来。软腭就抬高了,这里重点练习软腭上举。长期练习,软腭自觉性抬高了。嘴张大,深深吸一口气,口腔内部空间达到最良好时,坚持悬挂在哪里,气息不进也不出,想象好像一点一点地吸气。坚持不住了再下来。这样可以保持通道张开,这是练习肌肉惯性。这个练习闭着嘴也可以练习,鼻咽腔有些凉凉得,声音贴着凉凉的地方出来。重点训练软腭上举,扩张 惊吓张嘴:想象自己忽然看到有人劫持你,“站住!”夸张地张大,做完即可放下来,不要把肌肉练硬了。口咽肌肉的灵活度。 3.唇肌练习:咧、撇、转。养成唇齿紧紧相贴的好习惯,嘴唇稍稍抓一下牙齿的感觉。点上——线上——点上——线上。嘴唇收紧左撇、右撇、左撇、右撇、上撇、下撇,撇的时候还是要收紧。 转圈:把嘴唇收紧后,左转圈3圈、右转圈3圈。这个练习一开始做不到没关系,先练习咧、撇,时间长了,你的嘴唇肌肉有力量了,有力量了再来转圈。 4.舌头练习:添、顶、伸 添 舌尖顶着上牙龈,往里钩,添硬腭、软腭,努力去添小舌头,每次都往深处添,添进去。往下牙龈,舌跟鼓出来,中间塌下来,练习舌头灵巧用力 顶 顶内颊,左顶右顶,用力把它顶得鼓起来,这个时候想象一下我的舌头变硬了,变尖了。锻炼舌肌的力量。有了力量舌头可以轻松地用力。顶上唇顶下唇,最好在唇齿之间转转圈。一圈都给顶起来。 伸 固定下班,把嘴巴往竖的方向打开,笑一笑把大牙全部露出来,嘴往横的方向尽可能打开,固定不动,舌头松松地出来,松松地进去。舌尖进去时不往里头缩,更不能翘。这个动作专门练放松。注意喉头在一上一下的动,对休息嗓子非常有好处。是一种积极的休息。 5.喷发唇阻音,力量集中在上唇下唇尽可能一点上来用力。 6.弹发舌阻音,力量集中在一点,一敲即刻放开。横膈膜轻巧地动一下。 7.用气发声,调节共鸣 用气发声不可误解成用大量猛烈的气去冲击声带,强调用尽可能少的气发出最美的声音,控制气息缓慢、细小、均匀。通过一下练习养成横膈膜的习惯: 1)拉伸腰、腹、背肌肉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要点是中指要用力拉伸,一伸上来,整个肌肉,尤其腰肌、腹肌、背肌有拉紧的感觉。把它们拉兴奋起来,膝盖胳膊要直。双手、单手。 两手相扣,伸直,头不要低着…… 2)深吸气慢呼气发S音 深深吸一口气,肺部膨胀,推动横膈膜往下,横膈膜下不去时腹部鼓胀 3)弹舌或双唇打嘟噜,可以放松喉咙 不咬牙关,好像在小舌头在颤动,把注意力放在后面,前嘴放松。觉得可以就加大一点难度,声音有点旋律。最后仅可那多坚持一会。“气乃音之帅也!” 4)闭口、小开口、大开口哼鸣 三种哼鸣如果音色不变,说明位置对了。三种哼鸣连起来,不断开也不改变。打开口时尽可能把嘴张大,把大牙都露出来。为练习说话声音,可以声音放低一点。开口说话,无论说什么都在那个点上,声音打得远却不刺耳。 5)哼、哈跳音练习 发哼、哈音,横膈膜动一下,发音轻巧一点,哈不要掉下来,要往哼音靠,保持那个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