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不应是消极的--对虚无主义的斗争

 老庄走狗 2015-10-18

    To be or not to be?

    我一直认为作为存在的人类可以扫除虚无主义的阴霾,用智慧堪破生死,指点人生的终极迷津。在这方面,中国古代许多哲人给现代人做出了榜样!

    “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儒家之道是尽己之道,看重当下,追求“成人”,生生不息,何必问死?

    “子张病,召申祥而语之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起庶几乎?”(《礼记 檀弓》)君子在临死时在乎的还是自己的道德品行合格与否。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人们应当把握这次生命,做出成绩来。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曾子被后世尊为复圣,他的这段话正可看作古代哲人的自律,比起康德的“星空道德论”还要严格!

    “人皆有死,不朽乃在于有德,至求仙者,惟务长生,不思有益于世,虽生而已如死。”有德才能不朽,虚无思想、出世观念不为儒家学者所取。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天下天,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离娄》)大丈夫生于世间,所疾者,大道不行,名声不显,安避生死?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这是王羲之对晋朝尚玄之风的回应。

    “人受天许多道理,自然完具无欠阙,须尽得这道理无欠阙,到那死时,乃是生理已尽,安于死而无愧。 ”《语类 卷三九》生命本不应消极悲观!虚无主义美则美矣,善则未善!

    据说罗素和摩尔有一次在散步时,突然之间感到周遭的世界是真实的,摆脱了心灵的笼罩,而有着一种解脱和莫名的喜悦的感觉。读来让人感到十分温馨。四周的黑暗并不能阻挡人类内在的生生不息的体验,修养的精进没有止境,仁心的扩充没有止境,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体征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平和无对的境界。德不孤必有邻,尚友千古,与道合妙,不论古人今人,对道德和学问的追求应该都是一致的。我想,那些勘破生死,感知世界的哲人们一定不会像现代的许多人一样,面对着不满百年的生命历程,陷落在一种被围住的感觉之中,做无望的困兽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