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鉴定】科技鉴定检测手段是否“绝不可取”

 昵称27527057 2015-10-19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们在收藏的过程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自己认可或信任的专家所认可的东西是最好的,若是碰到别人对自己的东西有不同意见,心里则很不是滋味。比如在科技检测中若是碰到自己的藏品被检测出含有现代成分,就会很不高兴,埋怨数据库有问题和仪器不准。但也许你的藏品真是仿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眼学鉴定所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所以这时若用科技检测手段进行检测,则可以弥补传统鉴定的不足。用于鉴定古玩文物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可分为三类:

一是断代技术。

包括:碳十四断代技术、热释光断代、古地磁学断代、电子自旋共振断代、铀系同位素断代、钾氢断代、裂变经迹断代、氨基酸消旋断代。碳十四断代技术在考古发掘中被广泛使用,它通过对含碳的考古样品进行检测,通过对放射性元素碳十四半衰期的计算,可以确定1000——50000万年的考古样品和地质事件的年代。碳十四断代技术为我国的考古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对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年代问题,过去人们估计距今10万年左右,经碳十四测定后判定为距今约2万年。碳十四对我们收藏却作用不大,因为我们收藏的几大项,陶瓷、书画、玉器、青铜器,多不含碳,书画的纸或绢虽然含碳,但一般年代不久远,而碳十四对年代在1000——2000年的器物检测误差太大,只适宜检测年代久远的文物,退一步说,即使检测出纸或绢的年代,也无法检测出书画创作的年代。

热释光断代技术。是物质的热致或光致发光体在射线作用下发生电离,产生俘获电子,并将部分能量储存起来,当受热摄氏100——500度,这些俘获电子会因热震动而运动,并将储存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由于样品所积累的能量与年代是成正比的,因此可以利用热释光技术进行断代。这种断代技术一般用于古文物的鉴别,可以运用于鉴定陶瓷、燧石和其他烧结材料的年代。

热释光断代技术对年代的判断一般误差不超过50年。热释光断代是一种绝对断代技术,它不需要利用已知年代的标准样品进行对比校正,而且确定的范围宽,只要样品符合测定要求,50——50万年之间的样品都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判断。热释光技术也有缺点,一是它必须采样,要检测一件完整的瓷器,就必须在瓷器的胎体上打一个小小的洞,这样就破坏了文物的完整性,特别对一些珍贵文物,用这种方法显然不妥;二是热释光的最高准确度还取决于样品的埋藏条件和土壤的水含量,如某一个遗址一旦挖掘完毕,就不可能再采集适用于热释光断代的样品了;三是由第二个缺点带来了第三个不足,热释光对付反检测的能力比较差,如果所检测的陶瓷被日光长期照晒或经X光照射,就会大大影响检测结果。

说一个笑话,某国海关查获了几件走私文物,看样子是中国的唐三彩,于是进行热释光检测,结果测出三件的年代分别为500年、1000年、3000年,于是经手海关官员给上级报告,三件都是文物,一件是清三彩,一件是宋三彩,一件是商三彩。其实,三件都是九十年代的河南农民在自留山上土法上马烧出来,又用X光照射,由于照射时间没有掌握好,而造成的。

二是结构分析技术。

包括:热分析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数码摄影分析。数码检测法适用于书画作品。现代电子扫描技术和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为书画作品的鉴定和防伪奠定了基础,打开了新的局面。现代电子扫描技术和数码摄影技术,对图像的辨别率可以精确到千分之一平方毫米,而且可以将图像分析为一系列如天文数字般的数码。在电子扫描和数码摄影面前,世界上不会有两幅一模一样的图像,这等于给作伪者的书画仿制判了死刑。

但是,数码技术检测法只适用于目前尚在世的画家,而且必须他的所有作品都进行过电子扫描或用数码相机拍摄,并进行了资料储存。对于古代书画作品和现代已故书画家作品,当然也可以进行资料储存,但无法通过数码检测法来鉴定其真伪。另外,电子扫描和数码摄影也是新生事物,许多健在书画家的作品过去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出去了,很难统一进行资料存档。补救的办法是,由健在的书画家确认,然后运用数码技术进行储存。数码检测法至今尚未被书画家重视,收藏家在购买书画时可以主动向书画家们提出要求进行数码储存。数码检测法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书画家的利益不被侵犯,书画家们应该拿起这个武器,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

三是化学元素分析技术。

包括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射线荧光分析、离子束分析、质谱和色谱及同位素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元素测定法是近几年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方法。它的原理是,所有的文物,包括陶瓷、青铜器、玉器、书画,都由各种元素构成,可分为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痕量元素,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文物,其各种元素的构成组合肯定会有所不同。所有的仿制者在这点上很难做到和原物一致,特别在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的控制方面,非人力所能为。

近年,现代波谱技术飞速发展,用波谱技术检测古陶瓷等文物,不仅无须取样,而且能大大提高测量精度。如果采用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作测试光源的话,可以发现含量在亿分之一的痕量元素。利用波谱技术的元素测定法的好处很多,一是无须取样,保存了文物的完整性;二是精确,它将使仿制者望而却步;三是适用面广,各类收藏品几乎都可以照顾到。其不足之处:一是这种技术刚起步不久,所测试的样品十分有限,数据库中储存的数据只可以作为判定赝品的证据,还不足以单独作为判定某件文物是真品的证据;二是检测费用高昂,非一般收藏家敢于消受,如果动用了电子对撞机,又如果检测出是赝品的话,豆腐变成肉价钱,赝品的成本也等于真品了。不过,我相信这种元素测定法前途无量,广种薄收的话,收费可以大大降低。

此外,还有老化测定法主要用于鉴定古陶瓷。古陶瓷的釉面长期遭受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如空气中的紫外线或土壤中的水和其他酸碱性物质的物理化学作用,受到腐蚀,釉面的亮光变得柔和,这就是陶瓷的老化现象。这种自然老化现象,在科学界叫“脱玻璃化”现象。科学家经研究认为,经高温熔融形成的釉,是一种玻璃态均质体,其内部结构是无序的,在自然环境中呈亚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部结构会不断地进行调整逐步向有序化稳定状态转变,形成微细晶体,这就是“脱玻璃化”和老化。

釉的老化系数,和树木的年轮一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时间越长,老化系数越大。新仿品(包括做旧处理后的)瓷器的老化系数在0.06——0.10之间,清末至民国的产品,老化系数在0.18——0.12之间,明末至清中期的产品,老化系数在0.22——0.16之间,明早期至明中期,老化系数在0.26——0.20之间,元代产品的老化系数在0.24——0.28之间。总之,陶瓷的年代越久,老化系数就越高。老化鉴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不会造成对被鉴定物的损伤;二是可以排除作伪者的干扰,不会像热释光一样出现误判;三是比热释光和元素测定要简单易行得多。不足之处是只适用于有釉的陶瓷,对其他收藏品无能为力。

也许在目前情况下,科技检测古董在收藏鉴定领域所处的地位和要注意的事项导致了现代各科研部门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自然经营检测结构也是一样的。有些机构的职业人员只进行了一个星期、一个月,或几个月的培训,就手持职业鉴定师资格证了,还有极个别的企业也会为利益放弃原则。比如最近发生的东方早报记者揭露的给钱就开证书的杭州的某家机构。

但有谁能将昨天24小时中景德镇所生产的瓷器都记清楚?又有谁可以将一朝的瓷器、杂器都看遍、看懂?回答是肯定的,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中国几千年的文物古董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都被读懂,这是需要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研究的。同时,科技检测也在不断研究、探索,也许明天就会有更新的科技成果出现,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