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千年古村拆迁损毁文物 环保组织状告政府

 老老树皮 2015-10-19
第1页 :千年古村让位开发项目

  今年4月22日,《京华时报》曾以《拆迁中消逝的文物》为题,报道马固村在拆迁中文物遭损毁一事。

  10月16日,民间环保组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收到了一份来自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受理案件通知书”。今年4月,河南郑州上街区峡窝镇马固村7处文物5处被拆毁,马固村村委会、上街区人民政府、上街区峡窝镇人民政府和郑州市上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因直接拆毁文物及不履行法定职责被民间环保组织诉至法庭。

  据了解,这是国内首起人文遗迹(文物)保护公益诉讼,也是人文遗迹(文物)首次被纳入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

  千年古村让位开发项目

  马固村是郑州市的一个千年古村,有“中原第一文物古村落”之称。村内的王氏族人从宋太宗年间即到此定居,耕读传家,历经千余载,创造了辉煌的家族历史。北宋时期,马固村王家人五代在朝为官。从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王博文祖孙三代同仕枢密使,王畴九子进士及第。直到如今,马固村王氏家庙的大门上还悬挂着“三朝枢密”的匾额。当地相关历史文献记载马固王氏家族为:“三朝枢密院,九子进士公”。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该村有7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列其中,分别是王氏家庙、马固村关帝庙、马固村教堂、王德魁故居、张连伟民居、王广林民居、王洪顺民居。其中的关帝庙,初建已经不可考,有明确记载的是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重修距今已经441年了;王德魁故居是清代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民族英雄王德魁所建,而马固村教堂是郑州当年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

  2006年10月,马固村出土了两只完整的唐青花塔式罐,是我国最早的、工艺最复杂的、最精湛的、器形最大的、有明确出土单位的唐代青花瓷,它们的出土将中国青花瓷的起源向前推进了八百年至一千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千年悠久历史、创造过无数辉煌的古村落,却不得不让位于当地政府一个名为“智能电器产业园”的开发项目。2014年4月,马固村为配合“智能电器产业园”建设,全村整体迁移。仅历时20天,占地500余亩的古村落变成一片黄土和废墟。村内的7处不可移动文物,在拆迁浪潮中,仅保留下了王氏家庙和马固关帝庙。

  今年4月,千年古村7处文物5处被拆一事经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当地官员的解释是“不知道是文物”。此后,上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给媒体的情况说明中称,7处文物中,除王氏家庙和马固关帝庙外,其他几处建筑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无法反映原貌,因此相关部门对有价值的“构件”进行了保存。

  扩展阅读:

  难!安徽千年古村成村民负担 全是文物严禁盖新房

  更让贡家人感到"纠结"的是,祖先留下的东西已经成为后人生活的"负担",他们为此暂时错过了搬进新居的机会。据当地政府一位负责人介绍,因为考虑到文物保护,不能深挖地基,同时为了避免重复建设,贡村居民不能新建房屋。目前贡村的房屋大多破败凋敝,远远落后于周边村民的居住水平。

  险!村民发现墓葬抱走文物 文物部门昼夜走访后追回

  但当徐宁中赶到现场时候只剩下空荡荡的墓葬,里面的随葬品已被周围村民抱回家。经现场勘查,发现文物点处于这次修建通村路的必经之处,"处在一处荒山上,没有墓碑、墓志铭等标记,应该是一户普通人家的墓葬。"

  痛!百年老宅被夷为平地成废墟 村民称不知是文物

  据张文大介绍,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南安河村人,在他的印象里,家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从去年开始,村里开始拆迁,大量村民搬离、房屋被拆。近日,他在考察中发现,南安河村253号张家大院已经被夷为平地,而此宅院系海淀区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