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俊志飞扬 2015-10-19

  
  【剪辑】解读 寒山与拾得的精典对话:
   寒山:“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拾得忍耐歌》禅宗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 

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辱我、轻我、笑我、欺我、贱我,当如何处治乎?”

拾得答:“你且忍他、让他、避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剑,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注:寒山与拾得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他们于唐代隐居在天台山国清寺附近的山中,行迹怪诞,出语惊人,经常题诗于山岩与树叶之上,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链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位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因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此庙得寒山之名。
姑苏城外。

搜来些和尚寒山的文字
  枫桥镇。
  寒山。
  寺。
  唐贞观年间,有一个叫寒山子的和尚,在烟雨江南的时节,乘舟顺江而下。
  那日,小舟渐渐接近小镇的时候,天色将晚。寒山子依舟望远,但见江面雨雾飘渺,一片浩浩茫茫的深处,山色青蒙,若有若无,玄幻如禅。当细微的雨丝,随着轻风拂肩而过,湿了一袭粗布的袈裟,他却不在意,只是望着。
  小舟终于摇摇晃晃泊至桥头。船家回头笑道:“千里风波出没,终于可以靠岸休息了!”
  寒山子一怔,心底忽起一阵微澜,不禁喟然叹息,恨声隐隐。
  忽地听得冷笑一声。
  寒山子愕然抬头,见岸上走过一个戴笠蓑衣的老者。这人年约六十,面相奇清,神情昂藏,双目炯炯,竹杖芒鞋漫行而过。
  寒山子心中一动,合十躬身,口诵佛号。
  老叟停步,作揖为礼,说道:“和尚何来?”
  寒山子低头:“从来处来。”
  老叟又问:“和尚往哪里去?”
  寒山子抬头:“向去处去。”
  老叟笑道:“和尚有意思,很会说话。”
  寒山子摇头:“和尚不会说话,只会念经。”
  老叟抚杖,晒道:“和尚为何念经?”
  寒山子一顿,半晌才回答道:“渡己,更渡人。”
  老叟紧紧问道:“人何需渡?”
  寒山子顺口答道:“天水茫茫。”
  江风拂过,老叟长笑数声。索性干脆一抖蓑衣,迈步飘然跨过近一丈多宽的江面,姿态从容,如在空中徐徐而行,衣袂飞扬的踏上小船。而后,笑问:“地上有路,江上有舟,何需为渡?”
  寒山子愕然。
  
  雨意稍歇,江风徐徐。
  远处,疏笔水墨般的山水隐隐凸现,清幽萧远;近处,小桥人家,竹篱茅舍,明净鲜活,历历在目。一个桃红的少女,娉娉婷婷的自柳荫深处轻歌而来。
  老叟乐了:“一个女人。”
  寒山子摇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老叟赞叹:“春色微雨,依翠偎红。”
  寒山子苦脸:“渺渺。空空。”
  老叟横目,拈须:“和尚动了凡心,原来佛也有假。”
  寒山子大惊,长身合十:“老者可欺和尚,不可欺我佛。”
  老者微笑,从容而道:“女人是人,和尚也是人。如是空空,何来我佛?”
  老叟无姓,和尚无心。
  
  一曲唱晚。
  船家沽酒归来,烹鱼设饭邀请老叟同食。寒山子独自一隅,从怀里掏出冷馒头,舀一钵清澈江水,慢慢嚼咽,淡淡吞饮。舟上一时无口舌之辩,耳际只闻江水回荡拍击岸堤的轻微回声。
  俄尔,船夫打破了寂静道:“鱼的味道真好,可惜了和尚没口福。”
  寒山子闭目:“阿弥托佛!”
  老叟摇头,喝道:“小和尚若是闭眼睛,还需再走千里烟雨路!”
  寒山子充耳不闻,仍道:“阿弥托佛!”
  船夫看着老叟,忍不住:“和尚吃斋,见酒肉入口,鱼骸遍地,闭眼也是应该的,老者怎么如此说呢?”
  老叟笑了:“酒喝了,肉吃了,也就了了。若不了了,虽闭上眼睛,却还在心底。”
  船夫呵呵,道:“小人只会划船渡人,却听不懂老者的满口了了是什么?”
  老叟大笑:“你不懂却能渡人,不知想渡人的何时方可领会去?”
  寒山子一想,便问:“如何了了?”
  老叟迈步上岸,挥手不言。昂然,啸歌且行,转瞬不见踪影。
  突如其来,倏忽其去,恍如一梦。
  寒山子躬身:“阿弥托佛!”
  佛云:相由心生。
  
  是夜,潮起潮落。船夫丝毫不受影响,兀自酣睡。
  寒山子盘膝独坐舟头,不发一言。
  有劫的时候,总会有烦恼。他在时而惶惑、时而明白的风声里,沉思了一夜。一缕风声,不过是刹那起伏的交错和撩乱。
  直到山巅钟声骤响,清晰不绝,天地为之大觉悟。
  天亮了。
  寒山子不辞而别,欢喜无尽的登山,进寺。从此没有出来,自然也无需再走千里烟雨路。
  于是,寺以人名:寒山寺。
  船夫犹在梦中。
  春雨。江南。
  
  寒山子刻意禅修,虽顿悟,却未若和尚拾得潇洒:
  昔日。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俚语村言,妙趣横生,自成一体。同时意味深长,颇堪玩味。
  
  再后来,寒山寺有联语:
  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
  百八杵人心警醒,阎浮夜半海潮音。


无意中看到的一段话,发人深省:

    《禅说》 寒山问,拾得云。世人谤我骂我轻我辱我欺我笑我骗我,如何处洽?拾得云:只要忍他让他耐他敬他不理他,再等几年,你且看他有他无他! 寒山和拾得是唐朝贞观年间的高僧,经常以诗偈的形式警醒世人。
    非常喜欢这一问一答,经常琢磨,更用于实践,以为自己很理解了其中内涵。生活中还是俗人多,自己也不例外。在被人以各种形式伤害的时候,尽量克制,保持冷静,一笑而过。看看这些无聊的人,过几年你们能变成什么样?看了点资料,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太肤浅了。我们要感谢一切与我们为难的人,正是这样才磨砺了我们的心志,使我们得到成长。所以要把感恩之心刻在石头上,把怨恨之心写在沙滩上。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最后一句,再等几年,你且看他有他无他!意思不是你到最后去看他的笑话,反过来污辱他,而是你的品行感化了他,他还是原来那个处处与你作对的他吗?他也改变了呀,是因为你的善良和智慧感化了他,使他向正道上去了。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内心不够平和,原谅别人便是善待自己。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唐代有一首非常扣人心弦的诗,就是张断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洋溢着禅的芳香,突然的使我们触及了时间的永恒。
   寒山寺在苏州城外,是为了纪念寒山子而立的。或说寒山是一位传奇的人物,是在七世纪时,住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的一位隐士,他不是和尚,不是居士,他就是他自己。他有位知己朋友,叫做拾得。拾得是在国清寺的厨房内做事。每次饭后,寒山便到厨房内吃别人剩下的饭菜。于是这两位忘形的朋友便在一起谈天说笑。庙里的和尚们都以为他们是两个大傻瓜。

    国清寺每逢月半,都要念经。当大家集合在一起时,拾得突然拍手说:“你们集合在这里沉思默想,究竟对‘那事’有什么用啊”!寺主骂了他一顿,他却说:“请听我的:不怒就是持戒,心净就是出家。我的自性和你一样,一切的道理都无间隔”。

    寒山和拾得都是诗人,举拾得的一首诗来看:“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别无亲眷属,寒山是吾兄。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若问年多少,黄河几度清”!

    大家都知道黄河自有史以来未曾清过。后面两句诗就是写出他们的生命,比历史还要长,比世界还要久。在全诗中,另外一个重点,说明了即使是隐士(寒山拾得是中国最伟大的隐士)也需要知音,来互相慰勉,以期自己更具有完美的人性。
  至于寒山的诗中,你将发现他更富有人性。他有时也会速孤寂和思家,而坦然的说:“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有时,他也怀念兄弟说:“
却年春天鸟鸣,此时思兄弟。今年秋菊烂,此时思发生。绿水千肠咽,黄云四面平。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

   要不是至情之人,不会有这样的慨叹了。假如他甘愿做一个隐士的话,那是因为他被神秘的冲动所驱使,而去寻求超乎世俗的东西,下面是他的一首诗:“昔日极贫苦,夜夜数他宝;今日审思量,自家营造。掘得一宝藏,纯是水晶珠。大有碧眼胡,密拟买将去;余即报渠言,此珠无价数”。

    他内心的光景也可从下面一首偈子中看出:“吾心似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此伦,教我如何说”。

    由这境界来看,无疑的,他是深爱着自然,也唯有自然才能反映出他内心的一切。他有许多写自然的诗都流露着飘渺之乐。例如:“岁去换愁年,春来物色鲜;山花笑绿水,岩岫舞青烟。峰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朋游情未已,彻夜不能眠”。
    唯有得道之人,真正超越之人,才能随心所欲的享受自然的美妙。一般人由于心中充满了利欲和意图,反而不能享受自然的风光。正如一个名叫陈道婆的老太婆,看到樵夫而写了首偈子:“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

   灯录上称寒山、拾得.前面都要加上“天台”两字,按教派师承,寒山、拾得都是天台宗门人。他们体道方式及行为都与禅宗中人相近.所以灯录把他们列为。应化”僧人的行列中。接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掸门传说。文殊菩萨、维摩大士、须菩提、舍利弗尊者,都是应化的高僧,这样,禅门灯录将天台宗人列入受了他们宗门影响者的行列。就不足为奇了。
    传灯录记载,寒山、拾得与天台丰干和尚有师承关系。寒山、拾得曾问丰干:“古镜未磨时如何照烛?”古镜能照物,那古镜未磨成时,它能照的性能在哪里?这问话,和禅门正宗有关明心见性的发问,没有区别。
    丰于和尚说:“冰壶无影像,猿猴探水月。”像冰壶那样,无影无像.道透无滓;只有猴子才去到水中去捞月。上一句是回答问题,下一句是对发问者的讥刺。
    “你说的这是不照烛。我们问的是能照的性能。你回等我们的问题。”寒山、拾得说。
    “你们让我说那照性。又不把这照性拿来。让我说什么?只能说可以看见的东西、存在的东西。不能说无的东西。这话和“第一义不可道”一样。
    寒山、拾得听了丰干和尚的话,作礼而去。(标准禅宗问答方式)
    有一次,和尚们在一起烤茄子串吃.寒山拿起一串茄子朝一位僧人的背上打了一下,僧人挨了打,猛回头,寒山问:“是什么?”这和尚没有理会寒山的提问。却说;“这风颠汉!”
    寒山听罢,向旁边的僧人说:“你看这家伙.浪费了我多少盐醋!”这是寒山在用机锋和人论道。用茄串子打人.关键在那一叫头之际的“是什么”。我冷小防打了你一下。你一回头,这是什么?百丈禅师上堂讲遭.上了座就用杖子把众徒轰出门,和尚们扭头向外走时,禅师高喊一声:“回来!”禅僧有的由此开悟。同寒山一样这都是以“生灭法”度人。
    南泉的弟子赵州游天台山,路上遇到寒山。赵州当时还是个小和尚。寒山指着路上的牛蹄子印,对赵州说:“上座认得这个吗?”“上座”是一种尊敬的称呼。赵州说:“不认得。”寒山便指着蹄印说:。这是五百罗汉们游山时留下的脚印啊!”赵州问:“既然都成了罗汉。怎么还变成了牛呢?”罗汉是小乘四果傅中最高的,修证到第三果位即阿郄古果就不在六道中轮回了.赵州固有此问。
  寒山听罢高呼:“苍天!苍天!”
  赵州呵呵大笑。寒山问:“笑什么?”
  “苍天!苍天!”赵州重复寒山的呼喊,以此作答。
  寒山叹道:“这小厮儿.宛然有大家的作派!”
  寒山说罗汉变牛.赵州不解.便用提问的方法表明了自己的疑惑.但这一问,便落了知见的窠臼.禅宗是反对这样设问的。因为一切皆是不可言说、不可思得的佛性本体的表象,一问便错。赵州在一个机锋面前,没有守住本心,被问题牵了鼻子,因此有寒山仰天而呼“苍天”(含有“天晓得”的意谓)。妙的是赵州呵呵大笑之后。寒山自己也问了起来。因此赵州便以牙还牙。所以寒山觉得赵州有大家风度。
    拾得有一次扫地。寺主问他:“你名拾得,是因为丰干和尚半路上抬你回来的,可你究竟姓个什么?”‘寺主”是僧院三纲之一,上座、寺主、维那称僧院三纲,管理寺院庶务。
    拾得经这一问,也不回答,放下扫帚,叉手而立。寺主不明此意.再问.拾得又拾起扫帚,扫地而去。
    寺主是无心之间.或许只想和拾得开开玩笑。但对干开悟的人而言.一切都是道体通明世界.借禅宗的话“吃饭穿衣处.拉屎撒尿处“都有道在。寺主的问话是“俗问”.但“俗”是“圣”之俗。冈而姓什么并不重要.“是”什么才是大事。放下扫帚,叉手而立.又拾起扫帚扫地而去,是在表示自己“是”什么,“性”什么。寺主问姓什么,拾得的同答是在告诉他“真谛”:我就是那个不可盲说的第一义的表现;我姓(性)佛。    寒山有一次像对赵州一样,对着拾得大呼小叫地喊“苍天”。抬得问:”喊个什么?”寒山说:“你不见东家死了人.西家人也跟着哀悼吗?”拾得明白了寒山的意思:既然世界统一于最高的遭,它们就是相通的。于是两个人交手共舞,哭着、笑着一起出了他们所在的国清寺。寺里聚集僧众念佛家戒律,这本是件严肃的集体活动.拾得在这样的会上却拍着手,大声说道:“把人都弄在一起想那时干什么?”维那叱责他,不想拾得说:
    “大德你先不要发火.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台,一切法无差。”说得维那无言以对。
    寒山曾问拾得:“世问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呼?”
    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舌他。”
    寒山又问过拾得这样的话;“有什么办法可以躲过世间烦恼呢?”
    拾得就用弥勒菩萨的偈子回答: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者(这)样渡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者(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1.《寒山诗》中道:“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讲的也就是一种绝对的体验只可自会自悦,无法与亲朋挚友相诉。当然,这并不是说既然不可言传了就干脆不说。禅者具有一颗慈悲之心,禅要启发众生,禅总是通过禅特定的方式把它自身特有的体验传达给世人。“我心切切欲君知”,禅者怀有一颗亲切之心、热情之心、、欲与一切人沟通的慈心。
  2.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寒山诗
    欲得安身处-寒山诗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微风轻轻掠过枝叶繁密、浓荫匝地的老松,越走近去谛听越觉得那松诗声叫人八迷。这句话的“近听”二字富有禅的韵味。那么,这个“近听”是怎样的听法昵?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从把主观与客观相割裂的对立立场去听,主观是听松的人,客观是被听之物。禅者则不然,他们认为主客体是统一的,主体应浚努力站到客体的角度去理解对方乃至化为对方。这一过程是“无心”的自然的过程。无心去听,松声便正是自己,是“自他不二”。这是最为“近”的倾听方式。所以禅中讲:“松事问松,菊事听菊。”你最好化为松,化为菊。
   此已经同赵州和尚之“庭前柏子树”。
  3、【菜根谭】念头浓者 ,自待厚, 待人亦厚 ,处处皆厚; 念头淡者 ,自待薄, 待人亦薄 ,事事皆薄。 
--故 ,君子居常, 嗜好不可太浓艳 ,亦不宜太枯寂。(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 本是一回事 ) (禅解:居常嗜好,忽太浓艳
   寒山子问拾得: “ 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 拾得答:“ 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宽容别人,不但是心地善良慈悲的表现,有时,还是一种巧妙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一件拉聚人气、和平解决事端的法宝。古训说 “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 ,宽容并不是软弱地退让,而是一种敢于忘却的智慧。
   宽还表现在心境宽。心境宽缓,才能够容己。容己即宽容自己,拥有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的闲适情怀;拥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的高洁情操;像清风明月一样自在而没有矫饰,像白云流水一般自然无拘无碍。
   宽容自己,就是要在失败的时候宽慰自己,在失意的时候鼓励自己,在失落的时候不放弃自己;宽容自己,并不是自暴自弃、放任自流,而是明知不可为时能够勇敢地放弃,再寻求其他解决之道;是面对别人的辱骂攻讦时能屈能伸,选择暂时退让、忍辱负重,以积蓄力量取得最终的胜利;是不强迫自己去完成一时不能完成的事情,原谅自己暂时的无能为力,再默默奋斗至最后取得成功;是不管遭受了怎样的恩将仇报、忘恩负义,仍能保持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不转移高尚的气节、仁慈的美德。

寒山拾得(二首)
岩前扫尽千秋月,松下吟残五字诗。
败阙重重都纳了,五台山月照峨嵋。
少室睦

   品析:寒山、拾得是唐代天台山的两位以诗歌闻名天下的、极有传奇色彩的僧人。寒山遗诗三百余首,拾得遗诗五十余首,均大得山林之乐,是寺庙中的“隐士”,被称为文殊、普贤的化身。他们的事迹,在寺庙中广为流行,并为士大夫所尊崇和喜爱,历代对他们的题韵颇多。

   寒山拾得在天台山国清寺并非地位显赫的僧人,而仅是一般下层做杂活的僧人,主要职务就是扫地,几十年来,若大一个天台山国清寺不知扫了多少万遍,真是“岩前扫尽千秋月”。

   天台山之美世人尽知,寒山拾得诗之美也是世人尽知——但也只是在他们“坐化”后才发现他们留有“诗集”,而且全是五言诗。才子佳人的诗是花前月下,僧道隐士们的诗是松月溪涧。“松下吟残五字诗”——隐士类的“五字诗”几乎独步天下了。

  《菜根潭》也是隐士类的小品文集,其中说:“宁居缺,不居全;宁居无,不居有。”寒山拾得正是这样生活的——“败阙重重都纳了”——他们才不理会红尘中人们的那种种追求,人之不欲的种种“败阙”,他们却当作家珍,这种清淡的价值观念,如今在哪里还可见到呢.

   “五台山月照峨嵋”,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寒山、拾得两位大士在天台山的种种“圣迹”如同天上的明月,辉映着五台和峨嵋——他们俩不就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吗?

一个帚,拈在手,大地尘,日日有。
转扫转多转不休,放下自然清宇宙。

元.千岩元长

  品析:寒山、拾得两位大士,在天台山国清寺,每天拿着扫帚,在殿内、殿外、僧堂、厨厕、松径、溪涧扫过来,扫过去,为什么老是扫不完呢?因为是“大地尘,日日有”,红尘里的尘埃太多了,并且每天不断在堆积,所以他们只好不停地扫。

  这时,千岩元长禅师又感到他们太累了,他们怎么没有知道六祖大师那首著名的偈子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一来,天下就不是太平了么?何必那样越扫越多呢?所以“转扫转多转不休,放下自然清宇宙”——二位大师,歇一下吧,当你们放下这把扫帚时,宇宙自然就会清朗的。可惜寒山拾得二位圆寂之时,六祖大师还未出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