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校本培训叫点评(中国教育报)

 江山携手 2015-10-20

纵观当下的校本培训,可以发现不少学校陷入了如下困境:一是内容繁杂,贪多求全。每一次活动,培训者滔滔不绝,被培训的教师听得头昏脑涨;二是形式单一,“我说你听”,无法激起受训者的兴趣;三是“走过场”,培训者和被培训者把校本培训等同于平常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仅仅做个样子。

作为学校培训者,应该想方设法调动教师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去强制教师学习。在深思熟虑之后,我们尝试通过多向“校本点评”的方式,促使校本培训走向“低耗高效”。因为,校长及学校中层管理者热情中肯、感人肺腑的点评,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能给教师送去温暖。同时,校长与老师之间通过点评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容易融洽双方的感情,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点评是放大

    教师的工作需要校长的肯定和褒奖。校长希望教师怎么做,就要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撰写点评将之放大。这样,教师可以切身感受到校长始终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同时,有些平时不便口头表达的内容,也能通过文字自然顺畅地表达出来,促进校长与教师的沟通。

    案例:评秦主任《思考践行点灯》:

    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我拜读秦主任这篇随笔最大的感受。特别难忘秦主任教学实践中一个个精彩的习作故事,这是秦主任弥足珍贵的教学经历。文本中寻求、日记中发现、交流中挖掘、“星”级评比、批语赏识、故事引领……都是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方法,值得坚持和推介。

    点评是共鸣

    点评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与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谋求共鸣。在交流中,彰显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摒弃那些应该舍弃的错误。

    案例:评曾洁老师听省教研室李亮主任报告心得《放慢脚步,让学生爱上写作》

    ……曾老师心得中的三点想法我很欣赏,并有很强的共鸣。

    1.重视激发兴趣。兴趣是最有魅力的“老师”,兴趣需要我们老师培养。这就要看各位老师的教学艺术了。

    2.重视讲评。作为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激励性讲评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3.让学生写出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写出自己的生活。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书,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来,我们就成功了。

    点评是纠偏

    当然,点评不能一味地鼓励。在点评中发现问题、指出不足、提出疑问,真正达到通过点评对教师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是点评的一大“功效”。我们通过校长点评教师、中层管理者点评教师、教师之间互相点评,去促进全校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升。

    案例:听课学习是一种“能量”的积聚——评杨小丽老师“听科学课有感”

    听了十节课以后,我想你的感悟和思考一定很多,远远超过了以上这两千多字。写心得体会不一定强调文章体例的整齐,更不必一味强调文采与理论深度,也不用理会观点的正确与否,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进行多维思考与吸收,这应成为我们学习的基本理念。重要的是自己要能有独到的见解与做法,能够支撑起实际教学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听课学习是一种能量的积聚。不断地凝聚,还有什么理想不能实现?

    点评是引领

    校长不能只是动嘴子、想路子、搭台子,更要扛旗子。校长学养深、站得高,才能通过自己深入浅出的点评,引领教师在业务上进步,拓展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理念。

    案例:执着,立职之根——评“季芸主任《幸福的教海探航之旅》”兼谈个人心得

    1.成功来自长期坚守。在我眼中,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学习。

    2.人生需要不断超越。你的业余生活也决定了你职业的成就和专业的高度。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日出而教、日落而息,那我们只能胜任本职工作。对年轻老师来说,不能这样定位。要确定成长计划,给自己压担子。

    3.职业自尊需要锻造。职业自尊不代表当上干部自己的专业就发展了。一所学校需要众多的人才,学校会力争把每一位老师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而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不放弃追求,注重学习积淀,才能充满自信,才能找到职业自尊。

    让“点评”走得更远

    两年来的“校本点评”,让我们的学校管理有了“南风效应”:我的批评在“点评”中变得含蓄,老师们不反感、不排斥,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两年来的“校本点评”,在个别教师身上产生了“名片效应”:他们从名家的当年看到了自己专业发展的希冀和途径;两年来的“校本点评”,给教师群带来了“鲇鱼效应”:个别后进老师迅速从“被成长”进入到“主动成长”的状态;两年来的“校本点评”,也激发了所有老师的“共生效应”:在专业成长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校由此展开了教师专业成长“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图景。

    两年来,我们边实践边探索:怎样让“点评”这一校本培训做出特色,走得更远?课题研究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将这一实践用课题的形式继续下去,我们才能将“点评”的“点”真正发扬到“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为了让我们的实践走得更远,我们不断追问三个问题——

    首先是谁来点评?点评的主角是否除了校长,还应该增加一些新面孔,比如学校里的副校长、中层、同事、学生家长、学生、外校同行以及专家?

    其次是给谁点评?我们的“点评”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多地关注这两种对象:一是害怕点评的教师,对他们就要通过课堂的研究,了解、剖析“害怕”的原因,找准点评的方式方法,关注每次点评后教师的变化与发展,及时调整点评策略进行跟进;二是希望被点评、被关注的教师,要从他们身上挖掘出积极的因素来影响其他教师,使其正能量得到最大化释放,充分发挥其辐射、模范作用。

    最后,点评的“点”在哪儿?不能仅仅将“点”局限在教师外出学习的心得体会上,那样只会减弱我们点评的功效。我们应该放眼师德建设、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试题编制、作业批阅、听课研讨、读书学习、教育写作等多个方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