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学元素的尘世诗篇——意大利国宝级作家著作《周期表》

 稀盐酸HCl 2015-10-21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Ladies in Lavender Joshua Bell - OST Duft von Lavendel Ladies in Lavender Joshua Bell - OST Duft von Lavendel

莱维——犹太人,化学家,文学家,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阅读他的作品,意义不言而喻。这位意大利国宝级作家一生著书颇多,有对战争的回忆和反思,有对人生的感触和挖掘,也有对科学的解读和畅想。若论三者结合的经典之作,当属这本化学元素的尘世诗篇:《周期表》。




《周期表》

化学元素的尘世诗篇

作者:[意]普里莫·莱维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Il Sistema Periodico

译者:牟中原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ISBN: 9787532942152



书籍简要介绍


《周期表》一共讲述了21个化学元素,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多半来自作者莱维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个又一个元素,回忆人生苦旅中的一个又一个同路人,莱维从热爱化学的无忧少年,变为法西斯阴影下的犹太化学才子,后来又陷落奥斯维辛集中营,靠化学知识偷生……梦幻、挣扎、悲愤、反思,在莱维笔下,周期表不只是周期表,它还是一首无声的长歌,唱尽了一段化学人生的纯净和伤痛。


编辑点评


是科学,是诗篇

《周期表》写的是化学元素,却有很强的文学性。不过,仅仅说这本书是兼顾文采的科学著作,那就太小看了莱维。《周期表》的文字不是清晰易懂,而是深邃幽远。比如氢气,一个文笔好的科学家写它,不过写写性状、反应云云,也就是比普通教科书细致流畅而已;莱维却这样写,“是氢没错,和星星、太阳里燃烧的元素一样。它的凝聚产生了这永恒而孤寂的宇宙。”文字在这里不仅仅是科学的载体,不仅仅是叙述和解释的工具。在与科学的融合中,文字保持了诗歌的质地。 历史上文才好的科学家不只一个,但是《周期表》只有莱维写得出。这当然是有原因的。承载科学知识,冷静精巧的文字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动用更深层次的文学能力,《周期表》没有止步于冷静精巧,因为莱维要写的不只是化学。在《周期表》的故事中,有人像铁一样不愿屈服,直到死在法西斯的枪下,有人像稀有气体,静默而被动,有人带着镣铐,心中留着金沙般耀眼而庸俗的渴望……化学脱离了干涩的说教,融进了人世的深邃。莱维不是文笔好的化学家,他是文学家和化学家,于是《周期表》是科学,也是诗篇。


莱维,凝重的莱维,幸存者莱维;这是人们所熟悉他,而《周期表》会告诉我们,莱维更是个丰富的人,人格深邃的人。




化学家的死亡,文学家的重生

莱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主题都是化学,在二战之前并没有想过当作家。战争结束之后,莱维回到了化学家的轨迹上,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回忆始终在折磨他,于是莱维开始以写作缓解痛苦。奥斯维辛之前,莱维有心从事化学研究,可是时代动荡,危机四伏,奥斯维辛之后,环境逐渐平稳,他的内心却无法跟着平静下来。集中营的经历跟随莱维大半生,它抢走了莱维的化学家身份,等到物归原主,一切时过境迁。在写作之余,莱维仍然努力以化学为中心,但梦魇缭绕,他无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搞科研。终于,莱维的写作从单纯的自我疗伤演变为见证和反思。 《周期表》原版于1975年出版,这个时候莱维的重心刚好彻底倒向文学,他倾心几十年的化学事业进入半退休状态。在这个时候出版一本和化学、和人生回忆有关的书,对莱维而言含义颇深。可以说,它是一座墓碑,守护化学家莱维沉沉睡去,它也是一座丰碑,纪念了文学家莱维的重生。




从物质到元素,从历史到个人

《周期表》这本书不厚,但它蕴含了太多东西。这本书曾被英国伦敦皇家研究院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学书籍”,而文学界又普遍认为它是莱维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这还不是奇书,那真不知道什么是奇书了。《周期表》就像它的源头之一,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一样,有着不同于长篇大论、不见于神奇药剂的深刻。 和莱维的其他写作一样,《周期表》的视角对准的是具体个人:个体的生存状态、个体的体验、个体间的感应。这些个体来自庞大的普通人群体,他们是莱维的同学、同事、敌人、陌生人等等。这是文学对历史的一种经典补白。历史往往关注伟人的所为所思,对普通人则以笼统描述甚至冰冷的统计数字一笔带过。然而,历史的评价不能不关注普通人群体,因为他们正是历史的承载者。《周期表》和莱维其他作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打通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一种隐秘联系:如果说物质是历史,那么元素恰如个人。化学家大多关心化学物质,较少研究元素,但周期表永远都是化学家的圣经,因为它是元素的族谱。无怪,莱维在最后一章写了唯一一个没有人类面孔的故事,他讲述了碳元素如何云游四方,在不同的物质之间行走。在这一章的开头莱维写道:“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是一部历史。”


奥斯维辛集中营:莱维曾是这里的174517号囚犯,纳粹为了利用他的化学才能而迟迟不下毒手,为他留下了幸存的可能;这段特殊的经历也成了莱维写作不能绕过的心结——囚笼里的一段化学人生,最终成了囚笼外的一片文字苦海。




撰稿人说:集中营里,集中营外

《周期表》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太过重大。这里要说的,只是阅读这本书对于了解莱维的意义。 莱维的大多数作品都在写战时遭遇,写奥斯维辛,写战争的残忍、人性的残忍,写高墙一样真实、无法逃避的痛苦。我们不能否认奥斯维辛对于莱维在文学上的重大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在奥斯维辛之外,他还有别的人生。《周期表》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偷偷溜进别人的实验室,电解水制造氢气;他在大学化学系差点和丽塔谈恋爱,课堂上领到的锌成了搭讪的由头;老板关于磷的要求荒唐透了,幸好他在实验室还有老同学可以叙旧;因为一点钒,他在战后遇到了奥斯维辛曾经的管理者……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一个人在集中营里所遭受的一切?不是因为集中营里有什么,而是因为集中营外有什么,因为这个人在走进集中营之前,和所有人一样热爱生活,也因为肉体离开集中营,他的精神永远伤痕累累。事实上,想要真正懂得莱维曾经的囚徒身份,懂得他的写作为何执着于苦难,我们恰恰要首先将莱维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和你我他一样的人,而不是幸存者、特殊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看过《周期表》才能更好地理解《如果这就是人类》、《被拯救的与被淹没的》。




结语

1987年4月11日,67岁的莱维自杀了。我们无法评说他的离去,我们没有资格。毫不客气地说,莱维的挣扎、痛苦,他对人性的反思,都是在代替全人类受难。谁能以个人的身躯来承受历史之重呢?我们别无所能,只能读他的书,把心沉浸在里面读。我相信,如果想以读书向莱维本人致敬,《周期表》一定是必读书目。这21个元素是21个色调各异的梦境,也是莱维走过的21扇窄门,言之不尽。





午璊

躲在黑暗里写作的女蛇精病

文学不是说教,作家不是鸡汤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