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无信不立

 圆角望 2015-10-22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粮食很充足,或者经济很发达;足兵,有充足的军备;还有就是老百姓对国家或者对政府的信任。有这两条,百姓就信任政府了。如果迫不得已,三者必须去掉其一,先去哪条呢?孔子说去兵。如果迫不得已在剩下的足食和民信这两条中还要去一条,去哪个呢?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但是一定要保持民信;如果人民对国家没有信任,国家是不能立足的。
  前面说要先富后教,而这里说在食和民信二者中先去食,这两章说的是不同的问题。第一,庶、富、教是说为政的次序。庶为第一要务;富与教之间,先富后教。民富,百姓无后顾之忧,才乐于接受教化;所以为政必先富后教。庶之,富之,教之乃为政次第三步骤。去食、去兵,民无信不立,则是讲的国家稳定的基础、根本何在?民信重于足食、足兵。民信为本;足食、足兵为末。前者所说是先后,后者所说在本末。第二,庶、富、教说的是正常情况下的安排,去兵、去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正常情况下,应守先后次序,按庶、富、教的次第施政;特殊情况下,则应以维护根本为要,宁可去兵、去食,不可失信。
  这说明,当政者能否得到百姓的拥护,能否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是孔子最为关注的一件事情。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
  为政的目标是要取得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护,心悦诚服,自动来投奔。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子张》)
  取信于民是使用民力的基础和前提。
  这反映孔子一个重要思想,即把政权巩固的基础放在百姓的信任上。这也是儒家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一点。以后孟子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君民舟水关系论,继承发挥了这一思想,形成了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个传统。
  “民无信不立”,“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政权的巩固,最重要的不是靠足兵,国防和军事;也不是靠足食,经济的发展;而是靠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信任。这个道理,已经为古今中外全部历史所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一切当权者必须时刻牢记在心,不可须臾忽视和忘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