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之信所蕴含的现代意义(下)

 泰阳汉子 2019-10-27


信是立身处世之基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常遇到如何立身处世的问题。所谓立身,是指做人;处世,是指社会活动中与人交往。信是人生立身处世之基,人而无信,则寸步难行,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在儒家看来,信是个大事情,须臾不可忘记和放弃。孔子认为,忠信和笃诚可以使人走遍天下,也不会遇到障碍,反之,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在儒家看来,信与个体道德修身密切相关。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信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孔子认为,信与礼、义、谦虚共同构成君子人格,“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孟子进一步认为,信是人的自然天性,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信虽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却不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需要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培育成长壮大。

那么,如何修养诚信品格呢?孔子认为,诚信要与好学结合起来,“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意思是,喜欢诚信而不好学,它的害处在于会使你伤害自己。好学是改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在孔子看来,诚信是许多人都具有的品质,而好学则是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信是治国安邦之道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倡导“学而优则仕”,其任何思想观点最终都会落脚到政治领域,以便对治国安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儒家运用信的概念于政治领域,主要是为统治者获得民心提供警示。我国传统政治伦理一直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谓得民心,就是统治者以其诚实赢得老百姓信任;失民心,就是失去老百姓信任。孔子有一段经典对话,认为民信比粮食和军队更重要,这实际是呼吁统治者要重视民信、赢得民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诚信治国、取信于民是治国安邦之道。

在儒家看来,信是为政之本。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诚信治国,首先统治者要讲信用、守信诺,《论语》指出:“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意思是,统治者要有所作为,必须自己讲诚信,得到信任后才去指使百姓,否则,百姓会以为是折磨他们。

治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力量,另一种是使用德治。孟子认为,只有德治,才能取信于民,赢得民心,“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本要求,如同节约民力、不误农时,“道千乘之道,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诚信与礼义合治国家,不仅可以赢得本国百姓的民心,而且可以使其他国家的老百姓慕名而归,“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孔子赞美尧舜夏商周时代的诚信治国。荀子则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

信不仅是传统社会坚守的伦理准则,更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是全世界都能够接受和必须遵守的最低限度的伦理道德原则。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