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涯剑 空间社会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概念解析

 椰风海韵遍文昌 2015-10-23


作者:叶涯剑,贵州人。讲师,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专业特长: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时空社会分析等,在《河南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联系电话:85283083,E-mail:flame2006@163.com

摘要 :作为社会学领域的新兴分支,空间社会学的出现不只是社会学原有知识结构在数量上的增加,也代表着新的研究范式的出现更是对现代学术研究中各个学科融合趋势的体现。本文通过探讨空间社会学的方法论,总结了空间社会学的分析结构,并对几个关键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 :空间 社会学 方法论 概念解析

一、简短的知识史回顾

社会学家把空间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以来的事,然而其知识上的准备在几乎一个世纪以前即社会学的初创时期就已开始。社会学的先驱之一齐美尔是第一位专门对空间投注社会学想象力的学者,当人们普遍把空间视为一种自然物的时候,他坚持空间的社会属性高于自然属性,空间甚至可以归结为人的心理效应 [ 1 ] ,从而使对空间进行社会研究具有了认识论上的合法性,打开了考察社会的另一种路径;其次他对空间之社会属性进行了具体分解,总结出空间的五种社会特质: a 、排他性、 b 、分割性、 c 、对社会关系的固定效应、 d 、空间接触对行动者之间关系的改变、 e 、行动者空间流动与社会分化的相关。 [ 2 ] 这些都为空间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奠定了基础,后世的很多研究如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结构研究、城市符号互动论的城市场所研究都证实齐美尔的总结是敏锐而准确的。

而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在其名作《空间的生产》( 1974 年)里形成了空间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最为著名的即由空间实践( spatial practice )、空间之表征(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和表征性空间( representational space )构成的三位一体概念组合 [ 3 ] ,成为进行空间社会分析至关重要的理论工具。并提出了社会空间、绝对空间、矛盾性空间、差异性空间等著名的概念,列斐伏尔对空间予以的前无古人的关注也使他这本著作成为社会学历史上的经典,而且其影响波及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诸多学科。

在学术研究中,某个范畴、对象或概念对于它所属的学科来说重要与否的一个标志就是它是否能从专门的领域中( special area )抽象出来,进入这个学科的普遍性理论( general theory )。空间也是如此,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就把空间纳入了普遍性的社会理论——结构化理论,成为结构化理论的一部分,这一工作最早是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一书中展开的,他认为在人类社会关系中,在场和缺场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社会互动都立足于在场和缺场的混合,时间和空间过程在这一考量中具有了核心的意义,从而时空也成为社会学研究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社会的结构》一书对这些主张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空间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事实。

社会学出现的空间转向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二战之后的几十年是西方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西方进入了学界所称的“后现代”或“高度现代“阶段,先进的远程通讯和交通技术使世界各地的物理间隔变得不像以前那样重要,如果当麦肯齐在 1933 年初次提出”时空压缩“概念时还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话,后现代社会强大的时空改造能力使人们感到时空真的”压缩“了,在社会实践层面出现了以下这样一些显著的变化: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过程对城乡格局的改变;

——跨国生产和国际劳动分工以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全球空间内的重建;

——交通、通讯和微电子技术的深远革命对日常生活的时空结构的转变;

——得到加强的国家权力对遥远的和分散的人口的监控。

在这个清单里我们可以发现,改造空间的技术不仅仅是指科学技术,还包括了社会互动的技术和权力支配的技术,这些技术借助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了最直观的展示,人们现在既有兴趣也有需要通过解读空间来认识社会。所以说,空间社会学是社会现实的改变导致的知识转变的结果。

二、方法论与研究架构

传统社会学在知识上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专门研究领域:社会。尽管按照常见的“社会“定义,社会是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里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 4 ] 但似乎约定俗成的是,空间和时间并不被列入社会的范畴中,正如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所表示的,社会分析奇怪地忽视时空位置和其中现象的结构 [ 5 ] 。时间的情况好像还好一些,因为在社会变迁研究中总会涉及对时间的分析,而空间被远远的抛开了,那似乎应该是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师、地理学家关心的对象。也许这与人们认识空间所需的工具或者语言有关,要对空间进行规范的描述总会涉及几何学、拓扑学、制图学、透视原理等自然科学色彩浓厚的专门化语言体系,这也给空间蒙上了绝对的、不变的外衣,空间与社会发生了分离。

然而这种分离是不稳固的, 1970 年代西方学界对城市问题研究的加深使人们认识到没有纯粹的空间过程,只有特定的高于空间的社会过程,特别是对内城衰落、地区工业化差异等问题的研讨在这一时期形成一种主流认识即空间是一个社会过程 [ 6 ] 。空间模式是在社会过程中形成的。而空间的变迁也被理解为是生产变迁的结果, [ 7 ] 卡斯特尔更明确的表示:“空间不是社会的影像复制,空间就是社会,空间的形式与过程是由整体社会的动态所塑造的,这其中包括了依据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而享有其利益的社会行动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价值与策略所导致的矛盾趋势,” [ 8 ] 吉登斯在阐述其结构化理论时也表明:“社会理论的秩序问题就是结构如何在社会关系中形成,或者说,社会体系如何整合时间和空间,所有的社会行动都是在三个不同维度的组合中形成的,即时间的、结构的和空间的,这种结合表达了社会实践的“位置性”特征[ 9 ]

以上这些认识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修正。空间和时间由于学术分工而游离于“社会”之外,社会结构被抽象成一种无时间和无空间的存在,而时空是社会结构运作的外部环境,就像一个容器,当我们需要分析社会结构的时候就把社会结构放到这个容器里,分析完了再把它拿出来。而空间社会学所要表达的就是,社会结构和时空结构是不能分开的,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即使要把时空结构看作是社会行动的容器,这种容器和它的内容物也是不能分开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尽管讨论的是空间社会学,但时间同样不可避免的成为研究客体,实际上时间和空间总要结合起来考虑,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指出时间和空间都是社会构造物 [ 10 ] 。布迪厄用北非卡比尔人的例子说明时间和空间的组织有助于构建社会秩序,群体对应着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组织模式来整合其阶层,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 [ 11 ] 所以时空、个人与制度在社会中一起运作,并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相纠结。而且任何社会过程都可以视为一种历史性的过程,都是在时间流中展开的社会呈现。由此提出空间社会学的基本的认识架构,即社会是由时间、空间和社会行动三个基本向度组成的复合体社会行动在时空结构中展开,而行动的后果及其特征映射于空间形态的重构之中,社会行动和空间结构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纠结的关系,行动可以改变空间结构,但行动必须与空间结构的特征相结合,从而形成行动的“空间性”。而这三个向度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中是分离的。

在这样一种三维的社会概念中,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具有了社会意涵,特定的时空结构最终都是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结果。比如对于工作时间的划分,从早期工业革命血汗工厂的十几小时工作制到现代的八小时工作制,就是劳资双方力量对比、利益博弈的产物,也是国家与市场之间关系演变的反映。时间未必是商品的价值所在,但它本身却具有极大的价值,以至于社会群体会对它展开不懈的斗争。而空间的社会性同样引人注目,法国哲学家加斯通·巴什拉尔对于空间的质性研究表明当记忆附加到居所之上以后,居所就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物理结构,而具有了某种隐喻,房屋通过人们的身体和记忆而具有了生命。他把居所称为“世界上属于我们的角落”、“我们的第一个宇宙”。 [ 12 ] 列斐伏尔则把空间视为生产的对象和斗争的场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反映。而大卫·哈维认为各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构成方式,都将体现出一系列独特的时间与空间的实践活动和概念。 [ 13 ] 从空间的社会意涵出发,我们可以说空间结构是以空间形态呈现出来的社会结构,而要对这种结构进行社会学的分析,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基本概念进行澄清。

三、基本概念解析

1 、“空间”概念解析

哲学和物理学把空间( space )视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另一种形式是时间),空间被称为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然而空间是一个有多重面向的概念,其含义要比广延性的含义复杂得多,加上日常话语里人们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种种“空间”(比如生存空间、生活空间、学术空间、公共空间、发展空间)使空间成为一种意义模糊的大杂烩,这种模糊很大程度上来自哲学家对空间进行的争论:

首先,空间是不是一种物质或者材料?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就认为空间是一种容器,而且是无限的,空间与它所容纳的事物之间不是糖与盒子的关系,而是鱼和海洋的关系,就是说内容与容器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离 [ 14 ] 。笛卡儿则更为激进的认为物质即空间,因为物质的本质就是能够在长宽高三个维度上进行延展 [ 15 ] ,与这种空间物质论或空间容器论相对立的,莱布尼茨认为空间不是一种物质,而只是事物之间的关系,一种“共同存在的秩序”( order of coexistences ),没有事物的存在就没有空间。

和这种争论平行的就是第二个论题——空间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非物质论者莱布尼茨所持的就是空间相对论,他认为东与西、南和北都是可以改变的,空间本身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现实,所以空间总是需要人们的某种想象。 [ 16 ] 而物质论者笛卡儿、牛顿、康德则持绝对主义的立场,认为空间自有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的特征,空间是连续的、定量的、不可穿透的 [ 17 ] 欧氏几何是绝对空间的基本法则。

以上这些争论奠定了空间社会学的哲学基础,如果秉持空间绝对论的观点,显然空间不可能是社会的产物,因为绝对的空间是不可改变的,人不过是空间这个容器里的内容物,不可能对空间产生任何的影响,对于空间来说,行动者永远只能是客体。当然关于空间的社会研究已经表明空间不是绝对的,甚至纯粹的自然都是不存在的,但空间物质论所认为的空间客观性有其合理之处,毕竟在人类出现之前,已经有宇宙、地球这样一些空间的存在,所以空间的“物性”是应该承认的。而空间相对论是空间社会学立论的主要思想基础,如果承认空间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则我们可以从中衍生出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人类活动和空间特征之间形成了互构的关系,而所有的空间社会学研究都是在这一前提下展开的。

如果哲学关于空间的讨论过于抽象的话,某些应用学科与空间的关系就要直观得多。建筑学可以说是最直接的空间科学,建筑师把空间视为由支点、拱架、力臂、立面构成的结构,既是功能性的实体也是艺术性的展示场,建筑实现了人与外部世界的调和,而调和的中介是人的知觉,比如建筑学严格遵循的透视法则就源自人眼的构造,建筑空间效果也必须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才能达成。而城市规划师的空间是建筑物、街道、广场集合的产物,不同的空间形态组合就形成不同的空间意象和后果。建筑与城市规划对空间的讨论涉及的是空间最具有物质性的部分——距离、方位、角度、范围、体量、比例等等。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始终注视空间中社会性的部分,运用各自的概念体系把人与空间相结合,形成诸如区位经济、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图腾崇拜等林林总总的解释。

其实以上各种说法可以进行分类,哲学家和数学家的空间来自于思辨或者说头脑的抽象,属于精神空间,而建筑师和规划师的空间立足于空间的物质形态,属于物质空间,社会科学所关心的是空间中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属于社会空间。这也就是空间的三种基本面向。如果说人类对空间的认识最初是以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为两条基本进路的话,社会空间无疑成为现代时期认识空间的主导性理路,社会视角把精神与物质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实际上是对这三种空间类型的整合,他认为人类对空间的认识长期以来仅仅停留在精神空间( mental space )的层面,即他所定义的抽象空间( abstract space ),空间概念在这样的空间里是没有限制的,具体的主体被略去,可以随意附会增殖出无穷无尽的空间,结果空间成了一种严重脱离现实的“意识之事”( mental thing ),即学者的脑力游戏 [ 18 ] 。而建筑师和规划师把空间视为可以随意改变的无生命的实体剔除了空间的社会属性,但空间从来就不是一张可以向上任意涂抹的白纸,空间的营造包含了它所处的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权力的痕迹,在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之外还有一个社会空间,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始终着眼于三种空间的融合。而受到列斐伏尔极大影响的爱德华·索加也进行了类似的表达,他认为存在着三种空间,物质空间( material space )是第一空间,表征的空间( space of representation )是第二空间,而现实的空间( lived space )是第三空间。

以上三位一体的空间认识论的源头是空间本身具有的三种基本要素:物质特征、主观意义和社会效用,这些要素使空间成为一种特殊的“物”,它既是社会行动的中介和影响因素,也是社会过程的原料和产物,它既是一种可以感知的物质,也是一种经过想象和阅读的精神产物。而这些主观和客观、精神与物质的要素通过社会行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两个部分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就可以称为“空间重构”。

2 、空间的衍生概念:场所、同存性

既然人类社会中不存在纯粹的自然空间,则所有空间都是社会性的。由此引出一个更为具体的空间附属概念:场所( place )。我们可以把场所定义为通过人的行动和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具体化的空间(比如土地、建筑物、街道、纪念物),其功能和形态都是可以直接进行观察的。这也是空间实证研究所必须的一种概念延伸,目的是使空间社会研究能够操作化,毕竟对社会行动的观察和研究必须在具体的场域,结合具体的空间用途才能进行。当然最终经验的材料要经过抽象的过程才具有学术上的意义,此时我们又需回到空间里。所以在空间社会学研究里,空间和场所两个概念将会交替使用。

同存性( simultaneity )是体现空间之社会意涵的一个术语,如同莱布尼茨所说:“空间是共同存在的秩序( order of co-existences ) , 就像时间是延续的秩序( order of succession )一样”, [ 19 ] 这个概念的背后是社会学的一个经典问题:社会何以可能?如果我们都承认社会是人与人互动的产物,没有互动就没有社会,则行动者首先要在空间中共同存在以实现日常接触,这就类似于吉登斯的“共同在场”概念,他的表述是“ 个体在日常活动过程中,在具体定位的互动情境下,与那些身体和自己共同在场的他人进行着日常接触 。 [ 20 ] ”身体和行动的同存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空间是互动的基础制约条件,同存性体现空间,正如历时性体现时间。

然而同存性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即历史痕迹的累积,在同一个空间形态里,不同时期的空间变化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沉积下来,这种沉积不一定是以物理形态体现出来,而可能以文字记载、习俗、仪式的形式得以呈现。通过这些历史痕迹在同一空间中的共存,我们可以体会人类生活的延续性,而寻找今天生活形态的历史根源有助于我们构建一条更严密,更有说服力的社会现象的因果链。

3 、列斐伏尔的概念组合

要对空间进行有效的研究,只有以上的概念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操作性的概念,而笔者认为列斐伏尔在他的空间理论中提出的三位一体的概念组合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所以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

列斐伏尔把他的这个分析工具称为概念的三位一体组合( a conceptual triad ),而不是说三个概念( three concepts ),这体现了空间三个面向的紧密结合,不能分开进行孤立的考察。这个概念组合是:

——空间实践( spatial practice )人们对空间的利用、控制和创造,体现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空间的表征(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使空间实践得以理解和言说的符号、代码、术语和知识

——表征性空间( representational space )为了达到某种象征性目的而通过符号、意向来使用的空间[ 21 ]

这一框架已经脱出形而上学的哲学层面,为空间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连接抽象和具体的通道。空间实践实际上指的是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的结合,两者之间形成辨证的关系,它呈现出来的部分往往是某种物质形态,而社会空间是隐藏在物质形态后面的。精神或意识层面的空间被分为两个部分——空间的表征是科学家、规划师、专家治国论者、社会工程师采用的知识和术语,而表征性空间是艺术家、哲学家、作家创作的作品,采用的形式是图形、符号、象征物,其深层的东西是某种象征、意义或意识形态。实际上空间的表征体现了人类从科学的路径来认识空间,而表征性空间走的是非科学的路径,两者是精神空间的两种类型。美国地理学家罗伯特·大卫·萨克就曾提出,空间是人类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分为科学性的方式和非科学性的方式两种,空间的科学模式来自经验、理性的科学知识,而非科学模式来自超验、感性的符号领域。 [ 22 ] 这和列斐伏尔的认识无疑是异曲同工。

利用以上的概念组合,研究者可以方便的对空间进行分解,既然社会中不存在纯粹的自然空间,只有作为社会产物的空间,因此社会行动总会在空间中留下印记,这样的印记可以通过具体的空间形态比如建筑类型、街道和房屋的空间安排、土地的利用模式得以呈现,也可以通过形成这些形态的具体活动来体现,空间实践也可以说是空间化的社会行动,社会的变迁体现于空间的重构之中。一般来说,空间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范围层次可以分为微观(建筑、场所)、中观(城市、区域)和宏观(国家、世界体系)三类,而研究的问题层次也可以分为微观(群体或个人空间行为模式),中观(区域社会生态)和宏观(国际关系和全球化)。以上的这种划分只是为了使空间研究的领域清楚易懂而已,具体的研究其实不是如此刻板,各个层次的研究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在一个微观情景下也可以讨论宏观的问题,反之亦然。

以上对空间社会学方法论和基本概念的解析只是初步的尝试,也是对传统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希望有助于这门社会学新兴分支的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 、(德) 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华夏出版社 2002 年

2 、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 译,三联书店, 1998 年。

3 、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 译,译林出版社 , 2003 年。

4 、(法)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