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江山携手 2015-10-23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

进步主义

美国进步主义反对传统教育的“进步”精神最早可见之于古代罗马教育。古罗马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学生是拥有一定权力的人,反对教师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应该谨慎地、细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是有学识的,应该热爱儿童,不要轻易给学生以奖赏或惩罚,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并研究学生的成长我。”

对美国进步教育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是欧洲的自然主义,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地说“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善的,而到了人手里便变为丑恶的”,所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儿童不应受戒于成人,而只应受到自然的惩罚。

进步教育始于1875年,帕克被誉为“进步教育之父”。当时,“进步教育”只是泛指一切针对传统主义教育的教育,凡是反对教育的“主要目的或目标是使青年一代获得教材中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和完备的技能,以便为未来生活上的成功做好准备。因为,教材以及正当行为的标准是从过去继承而来的,所以,总的说来,学生的态度必须是温良、忍受和柔顺的,书籍,特别是课本,乃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的机能则是使学生同教材有效地联结起来,教师们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实施行为规则的执行者。”的人都被称为进步派。杜威就是其中的代表。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型学校,这些新型学校一般都具有四个共同特征:一是它们相当重视学生的身体康乐,而且认为智力的增长与身体发育和体力活动有重要关系。二是所有的学校都包括活动课程,儿童们通过这些课程从实际经验中学习,因而使他们感到置身于“复演现实生活状况”的情境之中。尤其重要的是,活动课程的教育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生的自由和责任心,对于智力和道德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而有益的办法。三是在选择学生的作业及完成作业的方式时,兴趣是主要的准则。四是学校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民主价值观与民主作风的义务。

这个时期的进步教育体现了强烈的反对传统教育的精神。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儿童自由的和自然的发展,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教育活动的依据。然而,这种“过正”的矫枉,虽然没有完全排斥社会,但表现出了极端个人主诳和儿童中心的倾向,受到了来自进步教育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声音。

——要克服进步主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缺乏秩序和失之过宽的现象,必须正确地理解和分析知识和理智的方法和价值。人并非生来就是自由的,只有掌握了那种使人能够控制自己命运的理智的工具,人才能得到自由。所谓理智的工具,就是过去经验的知识和理智的方法。因此,要使儿童获得真正的自由,就要使儿童学习经过检验的过去的知识或经验,并掌握理智的方法。

——多数人认为,学生感兴趣只是教育或教学方法的原则,而不是组织课程的原则。学校工作计划的安排不能围绕学生直接感觉到和直接表达出的兴趣,因为可能存在着个人没觉察到的严重问题和个人没有意识到的重大需要。

——胡克指出,感觉到的需要和兴趣同贩需要是有区别的。他认为,需要不仅是个人的,而且也是社会的。从本质上讲,需要和社会的价值标准有关。如果客观的、社会的需要变成儿童意识到的需要,那么,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个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得到强化。如果它们变成“理智上”所感觉到的需要,那么个人在决定他的教育经验的质量和方向方面则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而且满足需要的内驱力就变成自愿克服障碍的持久力量,从中可以产生一种纪律,而这种纪律比任何外部的报偿或处罚所造成的纪律更得人心、更加可靠。

——决定需要的因素有自然的结构、社会的制度和理智的运用。在儿童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能完全由儿童来决定他们的教育需要。

进步教育的基本主张

一、对教育的根本看法

1、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进步教育认为,儿童不是个小成人,而且绝不可单纯地把他当做一个书生对待,这是有充分的心理学根据的。卢梭是最早唤起我们注意这一事实的人之一。卢梭说过:期望还未达到推理年龄的儿童去学习抽象理论,是毫无益处的。反之,儿童应当学习通过他的亲自发现所能理解的事物。卢梭的信徒们敦促教师把儿童在学校学的东西同家里及在本地社会中将要经历的东西结合起来。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从生活中学习”。教育应该充实儿童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在内容上应该配合儿童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方法则要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有及实际的学习活动为出发点,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的生活场所。

2、教育即生长

生长表现为习惯。习惯除了指动作上的流利,经济与效率的增加外,也指理智与感情倾向的养成。无论什么习惯,都要表示一种意志的趋向。此外,习惯还指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以应付新的情况的能力。这种主动的习惯包括思维、发明和使自己的能力应用于新的目的的首创精神,它构成了继续不断的生长。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要增加经验的意义,使它具有教育的意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对所从事的种种活动相互关系和连续性有认识。这同盲目的活动是有区别的,盲目的活动不知道它干什么,也就是说,不知道它和其它活动有什么相互的作用。而“一个具有教育或教学意义的活动,能使人认识到过去未曾感觉到的某种联系”。所以,只有将人对环境的动作和动作的结果联系起来,经验才具有教育的价值。比如:伸手指与被火烧痛之间的联系。

二、教育的目的观

目的的三个功用:一是可以使我们对目前的情境审时度势,发现进行中的障碍,寻求达到预见的结局的方法;二是使我们能够对方法的应用知道先后缓急,作出经济的选择和安排;三是有助于行动方针的选择。

良好的目的有三个特征:一是良好的目的应该产生于活动之中,而不是外部的权威强加的,并且各项活动的目的是连续的。二是目的要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使之足以指导我们的行动。目的带有实验的性质,目的的价值要受到实践的检验,这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三是我们所定的目的,必须能使活动自由。

用枪射击兔子:这个活动的目标不是“兔子”,而是“击中兔子”。

良好教育的目的有三个特征:一是它必须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特定的个人固有的活动的需要。因为一切知识都要是个人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获得的,所以,既要反对不顾受教育者的能力,把遥远的成就和职责作为目的地的倾向,又要反对无视个人特殊能力和需要的倾向。二是它必须能转化为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教育目的一定要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行程序,而且这些程序又能检验、校正,并扩充这个目的。三是它必须不是一种抽象的和终极的目的。

三、课程观

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卢梭是最早将注意力放在儿童内部发展上的人。他认为,儿童既反映了自然的次序,又反映了课程的次序。所以,不应使儿童服从课程,而应让课程服从儿童。20世纪初,许多进步学校完全抛弃了传统教材,而主要由观察、游戏、故事和手工作业来组织课程。

四、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杜威和进步主义的观点相一致,主张学校应鼓励儿童在行动中通过解决问题来求得知识,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说法,即“从做中学”。

在杜威看来,所有的学习都要要涉及“做”,只有通过“做”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并且杜威并不排斥学生内部的思维活动。

所谓问题教学法或科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智慧去探究或探索,以解决问题,其中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智慧,另一个是探究。它与传统学校的“静听”的方法相对立,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它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有意义的经验”,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紊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有五个步骤:

一是学生必须要意识到一个困难,最好的情况是,他必须在他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感受到了障碍,这样引起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活动继续下去。

二是在学生意识到问题以后,他必须随着探索并清楚地界定这个问题。

三是一旦对情境作过透彻的检查和分析,就会产生诸如一个人原告进行的活动怎样才能继续下去,或怎样将的活动改选为比较适当的形式等提示。

四是,然后,学生就要推论出这些提示的含义,他要在头脑中想象,如果每一个提示去行动,结果各是什么。

五是,最后,他要对通过活动最可能实现他目的的提示、假设或理论加以检验。

五、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建议劝告。他本人要具有民主作风、尊重所有人,当然包括学生的自然权力,他要运用心理的方法来组织教材,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灌输知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创设一个活动的、进行探究的课堂环境。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教学环境应该能够使儿童沉浸在知识探究的活动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并把它引向认识的渠道。

二是老师必须认识到,兴趣是探究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责任是去“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不仅仅是发现学生已有的兴趣。

三是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组织课程的基础是鼓励智慧的探究,所以课程的内容必须包括有学生的活动。既要有思想的活动,又要有身体的外显的活动。

 

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进行心智训练。

第一、心智训练不能凭空进行,它必须要凭借具体的内容来完成,因此,任何学校都必须审慎地计划和安排包含有实质内容的教材。

第二、由于人的本性,儿童往往不能专心致志于心智训练,甚至厌恶它,所以,心智训练不能凭借进步主义提倡的兴趣原则。心智训练乃是对儿童具有积极意义的、有效的智慧、情感方面的陶冶。只有经过心智训练的人,才能够理智地分析环境而不是简单地适应环境。

具体要求是:

1、要求学生刻苦学习,而且往往要强迫自己专心致志。要素主义根据其保守哲学,认为人性中的兽性方面,往往导致学生在“想要”的东西和“应该”的的东西之间存在着冲突。然而,“应该”的东西无论对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就其内容来说,不可能所遥东西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至于心智训练,更要求学生以理智来抑制学生本能的冲动和情感。所以,就学习的改天换地来说,它必须要求刻苦学习,强迫自己专心致志。

在兴趣的问题上,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的分歧,还表现在如何看待儿童的兴趣上,要素主义坚决否定的是儿童眼前的、直接的兴趣。要素主义认为,较高级或较持久的兴趣并非一开始就能感觉到,而是要经过大量的刻苦努力才能产生的。无论是外语还是其它学科的学习,在开始时,人们很难发现它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即时的价值,往往会感到索然无味。然而,如果学生能坚持努力,一旦掌握了某一门学科,情况就会发生相反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本身发生的兴趣就会成为他继续努力的意志力。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发现学生的兴趣,他还要改造学生的兴趣。要素主义相信:学生们的兴趣和目的必须经过教师的熟练技巧加以改造。

2、要严格学业标准。要素主义要求学习要有系统性和循序性,因为一些重要的事实、原则和技能,并不是等到需要时走进工具间就能拿到的工具。所以,它强调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严格的考试。

3、不排除灌输。要素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是不可避免的。

要素主义的学生观

要素主义主张教师处于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拥有较大的权威,而对学生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服从。

学生之服从有两层含义。第一,学生要服从老师的指导,服从学校的纪律。要素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在自己的日后生活中取得成功,他要发展自我控制、自立、自戒的能力。虽然人有兽性的一面,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能够使自己眼前的欲望服从于长远的目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儿童的这种能力是通过艰苦的努力自己学习得来的,在正常的情况下,它是外部纪律约束的结果,所以,学生应该理解权威和成人指导的价值,自愿而明智地服从教师强加的纪律。第二,理智上的服从。学生必须明白,世界的运行有其自己的规律,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必须服从这个规律。儿童之所以入学,其目的就在于如实地认识世界,以便宜使自己有资格日后在成人社会中占有适当的地位。学生还必须明白,学校传递给他们的知识都是在过去的历史上经过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真理,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吸收它们。只有在吸收了规定的教材之后,他才能有效地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周围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永恒主义

由于进步主义和要素主义都不太重视对于人文学科所包括的价值、理论的理解,都强调用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教育的本来意义未得到充分显现。永恒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对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起到渊源作用的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回忆说”就是他们提出来的。

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1、教育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

永恒主义对教育的性质的看法有两个前提:一是世界受真、善、美原则的控制,并且它独立于时间和空间;二是人性是不变的。

人的本性中具有各种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它才能引发出来,而这种适当的条件就是适合人的本性的教育。

2、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

二、教学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教学过程既不是教师将现成的、成体系的知识向学生灌输,也不是学生的心灵吸收这些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智慧、道德、精神方面的训练,正确把握永恒的原则。因此,教学的过程乃是理智训练的过程,而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使人之潜在的理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展开。

在永恒主义看来,教师不处于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既不是给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也不是文化遗产或历史传统的传递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第二位的。正如艾德勒说的“当教师努力扮演着传授知识的主角时,学生只是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受到影响的仅仅是记忆力,而不是他的智力,在学习结束时,学生的智力并不比开始提高多少。”

永恒主义对学习的本质是这样理解的:

学习需要学习者自我的积极活动,其中主要的是灵魂的积极活动。

如果将教学活动同医生治疗病人的活动进行比较的话,阿奎那认为,医生并不能治愈病人身体里的病患。医生的治疗手段仅仅能够增强病人的身体,实际上病人的患疾是由被医生增强了的身体治愈的。他认为,身体具有一些保持健康之平衡的自然的潜力,而医生所激发的下是这些潜力。教师的教也是如此。教师只能帮助儿童运用他自己的、自然的学习潜力。所以,教育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学生,而只能引发儿童发挥存在于他自身之内的潜力。

学习者本人的积极活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而且,亚里士多德认为,学习是伴随着痛苦的。教学的艺术恰恰恰在于要给儿童吃一些辛苦。

智力的发展总是主要由学习者本人的智力活动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地协助仅处于次要地位。

教师必须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那么,他们就曲解了自己的作用。教师充其量不过是学习的辅助性因素。主要原因永远是,也只能是学生的智力活动。当这个主要原因不起作用时,真正的学习就不会发生。当教师认为自己是将自己脑子里的知识往学生脑子里灌的时候,其结果是一种记忆,而不是智力的发展。

艾德勒在《为教育哲学辩护》一文中,把教育看作是“合作的艺术”。要理解教育属于哪种艺术事业,人们必须理解操作的艺术和合作的艺术之间的差别。操作艺术的产品,如一双鞋子,一座雕像,如果没有人类的参与,在自然的进程中是不会产生的。换言之,操作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全是生产的。合作的艺术不完全是生产的,合作的艺术“仅仅是帮助自然完成它目的所在的产品。例如,受精生产就是合作的艺术,因为如果没有人参与,土地也生长植物。所以,对植物的生长来说,农民不是绝对必需的。但是,如果人和自然合作,那就可能性获得所期望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往往是在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式和环境下完成的。教育艺术显然是合作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艺术就是培育人的艺术,在任何情况下,人都具有自然的倾向于发展的能力,人只有与这种自然的能力合作,才能达到所期望的结果。——这意味着通过“自然”,人也会学习,也能形成任何良好的习惯。然而,这丝毫不贬低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因为教学活动可以促进这个自然的过程。只有教学的技能、技巧与人的自然倾向相合作并形成良好习惯或美德,才能说是人教育自己,“凡是没有艺术介入的地方,我们就不能正确地称之为教育”。——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同人的自然发展相合作,而这种合作也可以是“帮助”、“促进”人的发展,无所谓是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

作为一个社会人,即使没有进入任何学校,他的发展也不完全是自然的过程,也是“合作的艺术”的产品。

 

 

改造主义

改造主义,也称为“新进步主义”,在改造主义看来,进步主义教育实际上成了帮助人“适应”而不是“改变”社会的工具。改造主义认为,教育固然需要帮助人们适应社会,但这绝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直接促进社会持续不断地改造。

 

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是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其产生与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有着直接的联系。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和反应,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从而可以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必须通过环境的偶合和行为的强化加以说明。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变和控制学生的行为,实现行为目的。他们强调教育目的必须用个体的、可以观察的行为来阐述。换言之,教育目的首先要转化成各门学科和学习者生活其它领域中诸如读、写、算,负责的公民等能力的具体目标,并以具体的行为改变来加经界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明确地指导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它也为教与学的过程的评价提供了标准。

在教育领域,不管人们承认与否,事实上,控制始终在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往往通过目光、分数或体罚学生使学生坐正、保持安静等,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控制,而在于是否在正确的、适当的控制,将学生向什么方向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活动更为根本。在斯金纳看来,如果学生不学,那么即使建立更多的学校,培养更多的教师,设计出更好的教学器材,都没有多大意义。所以,重要的是要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条件。人们可以设想许多学生学习的理由,如具有学习的愿望、具有内在的求知冲动和探究的欲望、热爱智慧、具有天然的好奇心或由于某种绵性格特征等等,然则,尽管人们对学生的学习作了上述那么多的说明,介教学并未因此而得到改进,学生的逃学、退学问题仍是突出的,其原因何在?

问题的实质是,当学生学习时,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什么东西的强化。因此,要使教育办得更加完善,要全学生的学习更有成交,只有弄清那些表明诸如“学习的欲望”“探究的欲望”“热爱智慧”等性格特征的行为,然后才能发现改变这些行为的条件。

根据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学生学习的发生不是由于某种原因外部的灌输,而是由于行为受到了强化,只有学习者主动地独自作出类似的行为,才能说出现了学习。一个勤奋的学生能够长时间的学习,并跟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不是因为他具有勤奋的特性,或者对他的教育抱有的积极的态度,而是因为他受到了有效的强化”。

教育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适当的强化手段上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大量地使用人为的消极强化。它造成的结果是,儿童的学习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避免或躲避惩罚。

2、缺乏即时强化。一方面间隔时间过长;另一方面学习目标过高过远。

3、缺乏一个通过一系列递进的近似结果向所要求的最终复杂行为前进的巧妙程序。斯金纳认为,要使有机体形成最终的复杂行为,需要有一长串的强化,然而,教师很难在这一长串强化的每一个步子上都要给予强化,因为他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处理学生的反应。

4、强化的次数少。

什么是“教”?教,就是安排控制学生学的那些强化的偶合。教师的教不是学生学的原因,所谓教师的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当的学的条件,以加速学生的学。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说,教师的都不是给学生传授教师自己的行为,而是帮助学生建构适合某种环境的行为。

 

什么是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乃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在教学领域内直接的运用。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将教材内容按照逻辑顺序系统地加以编排,使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自动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目的地是通过有效地利用强化物,以建立、保持并生的期望的反应。在程序教学过程中,影响和控制学生学习的因素乃是对于正确反应的强化,以及对于学习材料所做的细致的、合乎逻辑的安排。

程序教学的特点

积极反应。斯金纳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源泉,所以,他不同意将知识和动作或将知与做分开的看法。程序教学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既要动脉,也要动手。如果学生不作出积极反应,学习的过程就会中止。

即时反馈。

可以测量的目标。学习就是控制、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所以,知识必须转化成可以观察到的行为。程序教材必须围绕可以陈述的行为目标加以组织。那种宽泛、模糊的目标如“懂得”“鉴别”“理解”等应该废除,而代之以具体的行为的说明。换言之,只有可以观察,可以辨别,可以测量的明显的行为变化才算是学习。所以,程序教学要从学习者的行为方面去分析教材,因为只有行为的表现才是可以测量的目标。

按小步子的逻辑顺序呈现材料。对复杂的行为的学习来说,必须把学习材料分解成一个个比较简单,学生自己能够作出反应的单元或步子。

程序的编制

程序编制都要必须要认真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想要达到目的什么目的?二是儿童目前的水平如何?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必须具体。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必须具体地指出儿童能够做的一些事情。如能拼写什么音讯;能够在词典里查到什么词,通史在地图上找到什么时候国家等。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同样如此,如儿童会拿钢笔吗?会写字母吗?会看地图吗?

程序编制者在具体编制程序时要考虑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下一步你要他做什么,再下一步、再下一步;你每次是怎样促使他去做的;你怎样肯定他继续按这种方式做事,而且没有匆忙地滑过去。这要求步子之间的幅度适当,步子之间联系密切,形成一个锁链体系。作必要的提示;及时强化学生的每一个正确的反应等。其目的是将学生开始的行为逐步引向作为教学目标的终端行为。

主要的程序模式

直线型程序。

直线选答型程序。它是在程序中提供一些不正确的反应,将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几种可供选择的分枝都呈现在学生面前任其选择。每一种反应都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路线,如果学生的每个反应都正确,那么他就是循着该程序的主要路线前进。如果学生作出了错误的反应,那他还要继续选择,直到正确为止。

衍枝型程序。

 

存在主义

人的存在和生活道路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美学阶段。这个阶段的生活充满着各种混乱、腐化堕落、厚颜无耻等行径,人最先体验到的是绝望情绪,人饱尝一切,又厌倦一切,肥到情绪的控制。

二是伦理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对于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理解,在自己对生活趔的选择中,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承担生活的责任,然而,道德在责任总要与美学的生活相冲突,这将使人感到痛苦。这个阶段是理性人的生活。

三是宗教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既摆脱了美学阶段的感性的束缚,又摆脱了伦理学的更改的束缚,他只作为他自己而存在,他面对着的只是上帝。然而,在上帝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沟堑,而这个沟堑的弥合只有凭借信仰。

如果说美学阶段和偷学阶段分别表示“在物前”“在人前”的话,那么,宗教阶段就是“在神前”,宗教阶段是人的存在的最高级阶段,只有“在神前”,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找到到真正的自我。

 

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万物的基原,是自然办和社会的决定力量。所谓权力意志就是追求权力、要求统治一切事物,征服所有妨碍“自我扩张”的东西的意志。权力意志就是生活意志,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要具有权力意志,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掠夺、伤害、压迫,就是把自己的倾向强加于人。

 

存在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传统教育不强调人和人的存在,而专注于与人的生存不相干的事情,这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注于人的理性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把人看成是生活在合乎理性的世界中的有理性的生活,教育便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

二是注重抽象概念。这是传统哲学追求永恒性和一般性的结果。这种永恒性和一般性在教育上的后果就是反人当作物,使教育者按照一个模式来塑造或制作人,这完全抹杀了人的个性,使人在团体中消失,实际上是取消了个人的存在。

三是注重科学和科学的客观性。

存在主义强调,教育要使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教育的最好结果就是使学生养成正确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真诚、选择和决定,以及责任感等。

1、真诚

所谓真诚,指既不要与社会、团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要自欺欺人。人不应该湮没在团体和社会之中,个人既不应该成为团体和社会的一个部件,也不应该成为团体和社会统一模式中的标准件。个人应该真诚地显示他的主观性和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教育不应该强调温顺服从和循规蹈矩,要提供一种可以使学生真诚地表现自己“真诚”的环境和气氛,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发展。

2、选择和决定

自己是在自己的选择、决断和行动中创造自己的。因此,要鼓励学生作有意识地选择,正像布贝尔所说的那样,要使青年人认识到“凡是不再能以全副精神决定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并对这种决定负责的人,就会变成一个心灵空虚的人。而一个心灵空虚的人立刻就不成其为人了。”。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关心并认识到各种可能性,这实际上是向学生展示人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性。社会中有一部分人是统治者怀部分人穷困而无知,然而,这种善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能够改变的,要改变它,就要求每个人思考他在世界上的善,弄清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配他们。

当一个人进行选择时,他实际上就是将他自己推向了未来。在选择和决定的过程中,一个人决定了自己的道路,使自己改变了目前的状况,而且能够使可能性变为现实。

3、责任感

人的选择及其结果都是在一定情境、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发生的。因此,与引伴随而来的就是个人对于环境和他人的责任,这也是生活不可规避的一个重要方面。既然人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人对于伴随自由而来的责任也就没有任何逃避的理由和借口。

教育在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绝对自由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要敦促学生对自己的哪怕是漫不经心的选择负责。要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生活态度,即生活是自己的,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他生活,因此,不能把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推诿于环境、家庭或他人的影响、外在压力、客观规律等。

在师生关系方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师生之间要有信任。布贝尔认为,那些具有独立品格的学生不愿意听任自己被告人教育,而且,如果有人告诉他关于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的问题乃是早已确定的真理,他们也会对抗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对话就无法进行。布贝尔指出“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着真实的影响。因为在培养品格时,你无须一个道德方面的天才,但你却需要一个完全生气勃勃的人,而且能与自己的同伴坦率交谈的人,当他无意影响他们时,他的蓬勃的生气向他倾注着,极其有力而彻底地影响着他们”。布贝尔认为,对于一个面对不可依赖的世界因而感到恐惧、失望的青少年来说,信任能使他豁然开朗地领悟到人生的真理,人的存在的真理,当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于接受教育就不会反感。

信任不取决于教师的意图,蝥学生的信任无须采取诡秘圆滑、玩弄手段的行为,它需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真诚。只有坦率而真诚地参与自己学生的生活,并担负起因这样地参与生活所引起的责任,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其次,要妥善处理师生之间的冲突。信任意味着打破师生双方面限制,摧毁束缚学生心灵的枷锁,使对话在两个平等的人之间进行。

布贝尔认为“师生之间的冲突是对教育者的考验。教育者必须面对这种冲突,不论这种冲突会怎样变化,他必须设法排除冲突而进入生活,我必须补充一句,进入一种生活,其中不仅有继续不动摇的信任,甚至这种信任更加神秘地增加着”。面对冲突,教师既不能采用诡辩的技巧为真理进行辩护,也不能用强制的手段迫使学生就范。如果教师是冲突的胜利者,“他就必须帮助战败者忍受失败;由于征服人心的胜利不是容易取得的,如果他不能征服他所面临的这个执拗的人,他就必须寻求爱的言辞,只有这种爱的言辞才能有助于摆脱这种艰难的困境”。

存在主义者认为,学生的选择是学校课程设置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每门学科的价值不在于它自身,而取决于学生对它的感受和选择。每门学科都具有同等价值,它们仅仅是使学生意识到他的主观性的工具。在他们看来,学什么,教什么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怎么学,怎么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