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中国古代的灾害预测学!

 真心人8 2015-10-23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的灾害预测之学。其预测原理是以天之五运与地之六气相结合,推测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界的动植物生长发育、水旱风蝗螟灾害、人体疾病瘟疫等襁祥灾异情况。因其系统的理论首见于唐代医学理论家王冰在次注《素问》时所补入的“七篇大论”,故在后世主要在医学界中传播,遂被视为疾病预测的专著,但该著作的原著旨义由此而被局限,同时也引起对疾病预测价值历代以来的不休争论。



1.五运六气理论的渊源

五运六气一语,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言:“五运六气之应见”,又简称为“运气”,现也称为“运气学说”。远古先民,生产力低下,对水、旱、风以及疾病瘟疫最为恐惧,故而重视其预测。农业社会又非常重视天象,先民们还发现了许多天象与灾害周期的规律。观测到星象之变与地面灾害有一定联系,遂把验天以应人作为星象学主旨,用为预测。之后,又在星象基础上结合物候发明了历法,由是,历法也具有常态预测的价值。中国的历法以干支为纪,干支还是由星象而推出,干支与五行、六气程式格局相结合,便形成了五运六气的灾害预测之学。

《山海经》中有司天、司地的记述。《灵枢·九宫八风》记载着据北斗七星预测风向的方法。近年从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等有关星图考证等有关资料表明,中华文明早在6千年前,先民们就以观星以应地的理念生活着。预测灾害是巫觋们的重要内容,世代流传。灾害之预测已经成为一门古老的学术,属于术数之学。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中,不乏有关于农业年景的预测。例如,《越绝书·计倪子》记载:“太阴三岁处金(金星)则穰(丰收),三岁处水(水星)则毁(欠收),三岁处木(木星)则康,三岁处火则旱,故散有时,积有时。领则决万物,不过三岁而发矣。以智论之,以决断之,以道佐之,断长续短。一岁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物之理也。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是以民相离也。故圣人早知天地之反,为之预备。”西汉初,一部专门预测天气与灾害的专著《娄景书》已经问世,并流传到现在。两汉之际,有多种预测性质的纬书盛行,特别是在东汉,纬书已成为显学,形成一股压倒性的主流思潮。所谓纬书,是一批流行于西汉末年至东汉末年带有相当神秘色彩的书籍的总称,其内容极为庞杂,涉及天文、地理、哲学、伦理、政治、历史、神话、民俗,以及医学等自然科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纬》曾说:“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纬书中以神秘主义内容为多,但也包括包含宇宙发生论和时空图式等哲学范畴,还有很多属于科学知识的精彩论述,有人称此为“科学理性主义”。纬书中有五行占和六气占的内容,系以五行和六气进行预测,它源自古代灵物崇拜,后经方士的发展,从战国开始,即有专书。 1972年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了《五行占》。《易纬》之一的《易纬河图数》论道。:“五运皆起于月初,天气之先至,乾知.大始也。六气皆起于月中,地气之后应,坤作成物也。”其他纬书中也多有论运气者,如《易纬乾凿度》之言“天元纪”、“气交”、“五常”、“五日为一候”、“五音”、“六律”,《易纬通卦验》之“当至不至”、“未当至而至”。又有《孝经纬·援神契》依据《周髀算经》的盖天说,提出了“七衡六间气”之说,与现代地理五带的划分是相对应的,中衡与赤道相应,“冬有不死之草”,“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内衡与北回归线相应;外衡与寒带相应,“六月见日,六月不见日”,“夏有不释之冰”,按这套理论推出的气象结论与事实基本相符合,并指出各季节与_‘‘五脏六腑各有所象也”,等等。

五运六气和历法的关系最早的文献可见于《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其一岁366日接近阳历回归年,当时已经从原始社会时期以物候(春花、秋实、燕南归、雁北来……)定农时岁月过渡到依星象定农时的时代。汉代学者李寻在注《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句时说道:“观日月消息,候星辰行伍”,指出当时通过“观”与“候”(物候),其中也包括星象占筮等社会人文内容制定历法,确定四季,指导农业生产和预测灾害和吉凶,了解天意,调整政策。从《尚书·尧典》四中星的记录说明,当时先民们已经根据自.己民族文化体系来构建上天的体系,初步形成了类似后世二十八宿的框架。二十八宿乃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座标图。当代天文考古学者冯时指出:“公元前3000年无疑应该视为这一体系建立的时间下限。”同时指出,二十八宿体系由中国传向印度,继传古波斯和阿拉伯国家。《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七篇大论中的《五运行大论》就是以二十八宿作为五运和十干相配的理论依据的。干支作为历法,其本身就具有预测功能,凡以5、6、10、12等约数为周期的事物,都能在60周期中显现。西汉易学家孟喜将《月令》和《说卦》四时配四方结合,提出了卦气说,解决了一年24节气、72候的节气推断。另一易学家京房的纳甲纳支学说解决了十天干、十二地支和五行相配的问题。东汉郑玄创新的爻辰说,以12地支为12爻辰,运用五行生克冲和及六亲的概念,整合了星象28宿,12月历法和音律。它为五运和六气结合提供了依据和桥梁,并可以用宫商角徵羽的五音表述五行,以其太少示其太过、不及,以生克分析其关系。以此可以说,五运六气预测理论是五行预测、六气预测和60干支预测三种预测方法的综啥。

五运六气运季和节气的划分来自古老的分至四气与四时,从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穴及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的三环石坛考察,二分二至四气的概念形成于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四气后来演为四时,在阴阳合历历法思想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记叙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和来临时间。春秋时代,在《管子·五行》中,即提出五行用事,各主七十二日。汉代人尊五行,把五行按照一定规律运转、消灭和生发称为五运。《汉书·郊祀志》中如淳日:“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

重视运气已经成为汉代人的一种时尚。《史记》还曾记载五运和六气的代表人物。《史记·封禅书》讲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候”,可以说,五运的始祖当是邹衍。《史记·天官书》讲运变于三五:“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化,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同书分别记载五大行星之变时的气象、国情、军队战事、水旱灾害与疫情等,七篇大论之《气交变大论》以此说:“太过不及,上应五星。”《史记·天官书》还记载了西汉时代三个预测灾害的专家:“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占岁则魏鲜。”值得注意的是王朔,他可谓是论六气的领军人物。

运气之预测,在春秋末期已有记载,如《国语》记载大夫文种论述经营商业和农业要重视运气之变。文种说:“贾人旱资舟、水资车以待也。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也记载了魏文侯时,周人白圭,善于运气预测经商取利的事。当时的计然,也复述文种的见识,可见,运气在当时已经被商人利用了

作为预测灾害的五运六气,灾害的繁发,显然为理论的形成提供资料和验证机会。从灾荒看,史书记载两汉时政府组织救灾运输46次,其中西汉10次,王莽时代1次,东汉时35次。从疾病流行史看,东汉是我国历史上流行病较为猖獗的时期,在196年间,发生了见于记载的瘟疫大流行22次。面对多种灾害,有识之士如王充,在《论衡·明雩》中就指出:“尧遭洪水,汤遭大旱。如谓政治所致,尧、汤恶君也;职非政治,是运气也。”显然他已认识到是自然因素的运气所致。于是,灾害的频发和历代有关预测理论的积累,使呼出一门灾害预测之学—五运六气。


2.五运六气的推演格局

灾害预测问题乃是世界性的科研难题。

目前,预测灾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推理法,根据灾害的成因和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一定的理论模型表示灾害,之后由数值计算结果来推演灾害的发生。

另一种是归纳法,即从有限数量的灾害实例中,归纳出一些经验性的规律,用于预测未来的灾害。例如“看云测报天气”就是归纳法的一个例子。目前归纳法是世界各国预报灾害的主要方法。从预测的功能而言,有常态预测和异态预测之分。常态预测是指对事物的常情、常见、常规、典型等的预测;异态预测是指对异常、异体、异议、特殊、例外等情况的预测。五运六气主要运用于常态预测。

五运六气的预测方法实质上是把五运预测和六气预测两种预测法综合分析评价而进行预测。五运和六气主要根据天文和地面两种因素来推断气象模式,天文气象模式由十天干推测,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分别表示风、热、湿、燥、寒的气象特征,推演的过程叫“十干统运”,《天元纪大论》所说的“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天干配五行的道理,清·唐容川在《医易图说》一文中说得最为明确:“问日:十干配五行,是空名乎?答日:非空名,皆实名胜也。”是来自天象的“五气经天”,而五气经天的五色之气出现在远古二十八宿星座中某些星的固定联系。从天干的来源看,十天干是天象的纬度,是可测量的,天干即是五道分为十,以十干纪之,故天干表示的五运,实质是日地关系。运有主运(表示一年常规气候)和客运(一个的特殊气候)之别,主运又称中运或大运,全年分五步,每步运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每年从木运起,开始天大寒日,之后按相生顺序,直至水运而终。故大运五年一周期。如主运无异常称为平气之气,加上太过不及之变,三者合称五运三气之纪。这种划分,与农牧业生产一年有生、长、化、收、藏的时序相一致,如果从逻辑学来分析,五气经天化五运,主要是归纳法。

五运是五行学说的发展。秦汉时代,在宫廷的各派方士中,五行家是权威,多种占卜法有多种说法,最后由五行家决断。《汉书·五行志》曾记有夏侯始昌“善推《五行传》”,他曾把此术传于族子夏侯胜,再往下传给了许商,刘向、刘歆父子推五行也是此派的传授。七篇大论所预测的内容仅限于自然灾害,而抛弃了国政、军事、人事祸福等,足以说明五运六气的进步性。《气交变大论》所言五运之化“太过不及,上应五星”,认为地球上气候受五大行星影响,这还有待科学界的进一步证实或证伪。

六气为三阴三阳,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模式,分别标以厥阴风木、太阳寒水、少阴君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少阳相火。这种“因天之序”的季节划分,也是和五行相配合发展而来,只不过是将火分为君火与相火。以三阴三阳为六步来主一年二十四节气称为主气,每步四个节气,经进60.875日,年年不变。六气以每年异常变化的客气最有价值。它可以表示全年度主要变化特点,又以司天、在泉分别表示上、下半年的气候特征。如从一年分六段来考虑,司天、在泉和左右四个间气各分属一步(二十四节气中四个节气)的特点。把一年六段又可再分,即一年十二个月可与十二地支相合。地支又称十二辰,乃是从地月关系而论,每一年中日与月会,每年约十二会为一周天,虽间有闰月,然闺为闰余,每年十二个月为常度,将一周365度划为十二方,以纪日月会合之舍次,故名为十二地支,“支”即古代“枝”字,如树分枝。司天之气可从年支的属性推出,《天元纪大论》指出其推法是:“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卵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其意义是:地支为子年或午年者是少阴君火司天,丑年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寅年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卯年酉年阳明燥金司天,辰年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巳年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在泉与司天有相对应的关系,如少阴君火司天,则阳明燥金在泉,故可由司天推在泉。其原因是客气运行是依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的顺序,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其实质是按地面气象因素把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种气候类型,适合我国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三阴三阳和十二地支相配称为“十二支化气”,从逻辑学上看,这是一种演绎方法。六气的预测法,在汉代也是一种独立的预测法,《史记》就记载了汉代的占气专家是王朔,但其发明人已无从考察。

五运六气理论的创新之处就是把五运预测法和六气预测法用以干支为骨干的爻辰说统一起来。这既有好处又有难处,好处是两者如一致则是一种情况,此时是两种来源不同的气象因素一致而互相印证;难点在于如两者不一致,则可能有不同情况。五运六气的创立者运用干支60年既是预测周期又为协调周期的方法把二者统为一个预测体系,又把主气客气关系以客主加临和运与气间的“五六相合”等关系分为逆、顺、相得、不相得、顺化、天刑、同化(同化中又有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等情况具体分析。

五运六气总旨是定出相应的气象模式,在此模式中就可寻觅到寒、热(旱)、水湿、温病等灾变情况,以此预测。其总的推演格局概括起来分如下三步:

①依天文知识确定历法的值年干支;

②据天干、地支推算五运、六气和五运六气的制约关系;

③根据各年运气特点分析可能造成的灾变,特别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而确定防治疾病的原则。七篇大论推出的预测体系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后世又有很多补充和发挥,如北宋·刘温舒又著《素问遗》补充了一些预测内容,时至今日也每每有人创立了新的推演方法等等,但仍不能称其为完善。这也正是各种预测方法的共性。


【本文选自网络。由“中医五运六气”微信公众号选编,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