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方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

 珍惜感恩 2015-10-23


组成:吴茱萸4.5g,人参9g,大枣4枚,生姜12g。

功效:温中补益,降逆散寒。

主治:①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②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③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④脉沉迟者,舌质淡,苔白滑。

加减:若呕多者,本方加半夏、砂仁、陈皮;头沉重者,本方加白芷、川芎;腹痛甚者,本方加木香、延胡索;若吐利而无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可以党参加量代人参;如寒甚者,本方加附子、干姜、花椒;若吞酸者,本方加海螵蛸、煅瓦楞子。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本方所治虽多,但根源皆在中焦虚寒,浊阴上逆。《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所以无论是胸膈满闷,厥阴头痛,还是手足厥冷,烦躁欲死,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故主温中补虚,降逆散寒之吴茱萸汤。方中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兼以止痛,为主药;人参、大枣补气和中,生姜散寒止呕,为辅佐药。且吴茱萸与人参相伍,温中补虚;与生姜相配,温中止痛,降逆止呕之力更强。诸药合用,相得益彰,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之功,使逆气平,呕吐止,余症亦除。

本方主治有三证:一为胃寒呕吐;一为厥阴头痛,呕吐涎沫;一为少阴吐利烦躁。证候虽各有殊,病理则同属虚寒,故可以一方统治之。同时,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暖肾阳,亦一药而三病皆宜。《内台方议》曰:“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厥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急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食也。此三者之证,共用此方者……”总之,使用吴茱萸汤,以心下痞满,舌质不红,苔白滑,脉迟无热者为标准。
现代应用

慢性胃炎

患者有胃痛史3年余,近几日胃痛加重,干呕,手足厥冷,吞酸,食入欲吐,口淡,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投以吴茱萸汤加味治疗。处方:吴茱萸5g,人参10g,大枣6枚,生姜12g,陈皮10g,半夏9g,砂仁10g,海螵蛸10g,水煎2次后合并药液,分3次口服。服药5剂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且干呕消失,手足转温。续服上药10剂,诸症悉平。后随访2年,未再见复发。

梅尼埃病

采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梅尼埃综合征,效果颇佳。处方:吴茱萸5g,人参6g,大枣4枚,生姜10g,制半夏9g,夜交藤15g,茯苓15g,炙甘草6g,水煎服,1剂/日,分3次口服。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疗效满意。处方:吴茱萸6g,大枣4枚,生姜10g,人参6g,白及20g,白芍15g,甘草10g。水煎服,1剂/日。

神经性头痛

症见患者头痛自后脑而遍及满头,心烦不宁,夜寐不安,干呕涎沫;食入欲吐,手足厥冷,已有近1个月之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诊见患者精神欠佳,面带病容,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投以吴茱萸汤加味。处方:吴茱萸5g,生姜12g,人参6g,大枣4枚,白芷10g,川芎6g,远志5g,柏子仁10g,酸枣仁10g。水煎2次后,分3~4次服,1剂/日。疗效:服药3剂后,以上症状显著减轻,干呕、头痛、手足厥冷比服药前大有好转。续服5剂,病即告愈,随访1年,病未再发。

神经官能症

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神经官能症,肝血不充者,加当归、阿胶;痰涎壅盛者,加胆南星、天竹黄;气滞郁结者,加柴胡、香附、郁金、川芎;躁扰不安者,加朱砂、琥珀;惊悸恐慌者,加龙骨、牡蛎;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合欢皮、远志、石菖蒲;呃逆厌食者,加川楝子、砂仁、厚朴;气虚倦怠者,加白术、茯苓、黄芪;血瘀闭阻者,加桃仁;头痛头晕者,加天麻。

神经性呕吐

用吴茱萸汤加半夏、茯苓治疗神经性呕吐,一般服药3~5剂即可治愈。

头痛

用吴茱萸汤加肉桂、当归、川芎、半夏、藁本,或加全蝎、蜈蚣治疗神经性头痛,服药2~12剂,亦获得临床基本治愈。

缩阳症

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外寒犯厥阴肝经的缩阳症,仅服药6~9剂,诸症霍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