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飛特族-日本年輕的自由工作者

 我是婶儿你是叔 2015-10-23



工业革命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由于科技的变迁以及产业结构的改变,劳工的类别与称呼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劳动者、工人和劳工是最早的称呼,紧接着有技术工与无技术工,蓝领与白领劳工之分,至今也有用粉领劳工来形容女性工作者。西方工业国家在八0及九0年代有各类〝 非典型劳工〞出现,例如部分工时工、临时工、外包工、契约工和派遣工等。这些不同型式的工作者,由于在雇用关系方面与传统朝九晚五全时的劳工完全不同,对于二次大战后才开始发展的劳资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学门而言,顿时产生重大的冲击与挑战。


日本的职场在八0年代末期发展出一个〝自由工作者〞(freeters)的称呼,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此时,日本所谓的自由工作者人数暴增,估计大约有二百四十万至四百万人,在劳资关系系统中形成一个特殊的工作族群。


日本的自由工作者有下列几种特质:第一、工作场所大都是在饭店、便利商店、保全业和补习学校等场所;第二、薪资方面大都是以时薪计算,待遇不是很好,福利方面也欠缺固定的保障;第三、年龄方面偏向两级化,一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大多数,另外则是四、五十岁的中高龄者;第四、在工作技术方面普遍不具有特殊的专长。


自由工作者的成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基于自由自在和不受拘束的理念,想要工作的时候再工作,其余时间追求心理、艺术或家庭方面的满足与充实。另一种则是因为经济景气衰退,企业减少雇用人工,被迫离开固定工作,不得不在寻得更好的与固定的工作之前,迁就临时和短期性的工作。


自由工作者是英文“自由“和德文“劳工”的结合字,如果自由工作者是属于前面第一类的范畴,自己想要工作就工作,云游四方而无拘无束,这还算是个正面的现象;但是这类劳工必需具有专门的技术,而且生活欲望有其节制之道,亲身实施起来才无大碍。



如果自由工作者都属后者第二类的话,该国的经济情况可能就有问题了,因为他们是被迫接受临时性的工作,每周只能工作二十至三十小时,其余时间则利用学习技术或语文打发时间,或者做其它非生产性的活动。


日本的自由工作者在劳动条件和福利方面都是比较差的,日本雇主会利用每周二十小时与每年一百三十万日币年薪为上限,雇用临时性工人不要超过此一上限,规避提拨退休金方面的法定责任。香港就业法令中也有所谓的〝4-18规则〞,也就是劳工须连续被雇用四周,而每周工作十八小时以上,如此才有相关劳动法令的保障与享有某些福利。香港有些雇主就有计划的利用4-18规则,技术性的不符合前述的规定,减少雇用人工的成本,因此造成部分行业临时工人的抗争。



企业在寻求提升竞争力和降低成本时,往往先从人力精简下手,频频采用弹性化的劳动力,减少雇用固定工而改采临时工。这种趋势似乎是方兴未艾,且日趋普遍。对于此一现象不得不提醒雇主,劳工的价钱要省,但价值也要珍惜。企业利用低价雇用劳工,规避基本的保护责任,劳工自然对企业欠缺信任与忠诚,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如何产生?政府方面对于自由工作者这种临时性的劳工,一定要尽速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否则有为数众多的临时工作者将掉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深渊,进而对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我的学生将〝freeters〞音译为〝飞特族〞,非常传神,我们希望在国内的自由工作者是一群〝飞扬而特别〞的族群,同时具有自主和专业;此外,社会的成员无论是劳、资、政也都应该开始关注此一新兴的族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