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真声也需要
自然声区七个音用真声唱,略靠后,咽腔形成声音,换声点之前的几个过渡音如D、E、F加上两个升号的音共五个半音,略带喔音色彩,逐步提高声带的张力与声门的闭合度,气息更流通,更有速度。不能单纯以音高来论优劣。进入换声点之后的音区并不是用假声来完成的,带关闭的高声与传统意义上的假声有原则上的差别。女高音容易误入以苍白的假声代替必要的真声。
12. 各有千秋
声乐学习,万事开头难,先易后难,初学阶段,练声的音域多控制在自然声区、中声区,练歌以简单的歌曲为主。跑步停下来练,做几分钟广播体操后发声,伸个懒腰、打个哈欠时观察气息的运动、声音的形成。追求音高、音量是不明智的。能放能收、刚柔相济、顿挫抑扬,才是高明之举。美妙的歌喉是天生的,个人的条件千差万别,摹仿、借鉴成功歌手的风范是必要的,但不能照搬照抄。嗓音有高、中、低音声部之分,同一声部内还细分为偏高、标准、偏低类型。
13. 再评十五首优秀歌曲
朱学松老师的教学以一对一为主,有时面对近百名学员上大课,学员中有学士、硕士、中小学音乐教师、工程师、会计师、报社记者、电视台电台节目主持人,以及各行各业人士。八十年代初曾评过十五首优秀歌曲,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祝酒歌》、《我们的明天比蜜甜》、《青春啊青春》、《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如果当今再评十五首,那么《天路》、《长江之歌》、《同一首歌》、《我爱你,中国》、《走进新时代》、《那就是我》的呼声很高,这些歌必唱,要唱出神韵来!不必分男声,女声专唱某一首歌。
14. 全身健康
歌唱是一种高尚的劳动,是一种健身健脑的活动,让人心情舒畅,增强智力,反过来,良好的全身健康体质又是歌唱的必备条件。因此,歌手要重视体育锻炼,如跑步、登山、快步行走、打球等。平时声乐专业训练以练声为主,练歌为辅。吸气、呼气肌群靠练声才能强健起来。不要忽略人体本身有一种弹性,作用与反作用力在发声中时刻存在。要使声音上扬,首先要得到向下的支持;往前,不能脱离往后的牵拉。
15. 黄金时期
一位年届66岁的退休小学音乐老师的观点:66岁是歌唱的黄金时期。朱老师认为根据常规,66岁是声乐教师的黄金时期尚可这样讲。一般地说,歌唱学员的二十几、三十几、四十几、五十几岁是事业的巅峰时期,当然有的人超过这年龄期。一个轻声轻气的通俗歌手能够唱到50、60岁,嗓音仍不减当年者甚少;一个掌握了科学发声法的歌唱家、歌唱到50、60、70、80岁,歌声仍旧嘹亮、动听者不乏其人。
16. 大器晚成
称职的老师常常勉励学员:是金子迟早要发光,大器晚成,同时要淡泊名利,任其自然,不争一时,不计得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歌唱学员在成才过程中会遇到多位老师,每一个老师都不是全才,都有某几方面的特长。有的老师讲解多,示范极少;有的老师示范多,讲解甚少;有的老师讲、唱、写都出色。跟嗓音一等的老师学肯定费力,跟嗓音一般的老师学省力,但进步相对慢些。
17. 少年起步
自古英雄出少年,朱学松老师不能随意附和一种说法:青少年非要到变声完成后才能学声乐。什么时候开始学器乐,什么时候就可以开始学声乐,器乐与声乐也可以同时学。有人说,三十、四十岁开始学声乐已经晚了。朱老师的见解:他们青少年时期曾有当歌手的梦,但没有机会,现补上这一课是不晚的。他们的艺术目标,是唱得正规专业一点,不想有更高的期待。
18. 书是良师益友
朱学松老师看到一些声乐爱好者嗓音条件不错,歌唱积极性很高,居住地附近找不到优秀的老师,他结合三十多年教学经验写了一本专著《声乐启蒙与成才》,21万字,108题,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形象化,由浙江吴越出版社出版,盼望能成为未来歌手的良师益友。这本书算是文字读物,他的网上从一讲到二十五讲,共计十个半小时,便是有声读物。人体的发声器官一部分是镜子照得着的,一部分是内在的,只能靠体会。有些部位需积极,有些部位需放松,与平时生活习惯有些是反向的。因此应下功夫训练成一种艺术习惯。
19. 琴童歌童同行
上海有十万琴童,可是远远没有十万歌童,因为有些家长以为歌唱可以无师自通,另一种想法是学歌唱一时显不出成绩。乐感包括音准,是声乐的一个要素。朱学松老师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矫正一位25岁女青年(大学学历)的走音(跑调)问题。有些住在几十公里、几百公里之外慕名前来找朱老师听一听的学员,只能一个星期、一个月来一次,这叫做“专家门诊”。朱老师开出“处方”,一般是怎样克服喊叫、喉音、舌根音、喉音等坏习惯。
20. 十句至理名言
朱学松老师青年时代跟上海乐团一位著名歌唱家张老师从1975年到1981年整整学了六年。漫长的六年,张老师的至理名言概括起来才十来句话,即用气唱(丹田用气);用共鸣唱(混合共鸣);放开唱(半打哈欠,始终保持着,使喉头稳定);放下唱(胸腹部积极,有一大圈支持点);以运动状态唱(象在跑步中唱);五音器官(唇,齿,牙,舌,喉)位置状态正确,且互相协调;首先唱好一个“啊”音,脱离鼻音、喉音;先唱好中声区、后攻下换声点,进而进入高声区;在不同气息压力支持下调控声带闭合度与张力,适应发不同高度的音;气息要均匀流畅,吸气与呼气肌群的能力有待提高;字千斤,音四两,吐字清晰。
朱学松老师从1969年到1979年将青春岁月献给了学习声乐的事业。上海淮海中路的上海音乐学院、石门一路的上海乐团,他去过不知多少次,每一次都记下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