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制度下的惆怅

 蜀地渔人 2015-10-24

作者为法律读库原创作者部落成员刘建军,笔名:秋水长天居士,法律博客:sm秋水长天居士。法律读库投稿邮箱:1751490@qq.com


【引言】薄薄的一本《万历十五年》,我读了好几天,到目前为止,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历史读物。我一直瞧不起那些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也不喜欢历史老师,本来挺有趣的历史故事,被他们一捣鼓,历史课也就成为了政治教育课,变成个干枯的历史教条,毫无生气可言。我也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这的确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兴趣愉悦之作,却让整个市场为之疯狂。但是,这本书也只能放在案头供人消遣娱乐尚可,毕竟难入方家之眼。也就是说,当年明月的故事讲得很好,我也看到作者对明朝的一些值得的评判,就显得力不从心,差强人意。而黄仁宇先生的这一本《万历十五年》却是俗雅共赏之作,通俗易懂却又鞭辟入里,对于制度的剖析,对于人性的解读,对于权力的反思,作者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对着一段历史展开了全景式的分析和解剖式的讨论,全方位,多角度,细致入微的向我展示了这一段历史里的人和事,带给人很多启发,无论是伦理道德,还是法律制度,无论是世故人情,还是家国情怀,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是一种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生活态度,那就是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因而他们拥有和我们类似的心境和生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就是历史,是人的历史。我想历史应该就像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样的好读,一样的深刻,一样的经典。



在一个王朝末日的余晖里,夕阳晚照,山河失色,西风烈烈,往事如烟,怎能不令人伤怀。尘封案头,那几页写满历史谎言的纸张,早已经略显枯黄。制度下的惆怅,早已经变得沧桑。就如一场黄粱美梦,总就是要醒来,只见“满纸荒唐言”,却不见“一把辛酸泪”。历史里总是充斥着流言蜚语,没有缘由,就像今天的娱乐圈,没有节操,没有节制。


历史总会是记住那些处于权力中心而又孤独的人们,即便他们再怎么荒淫无道、残忍无情,为世所鄙,不管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他们都会在历史的书页上被记上一笔。历史的笔触何时如此的优美,如此的洒脱,如此的简洁,如此的夺目。其实哪怕是居于庙堂之高的千古一帝,还是处于江湖之远的黎民草贱,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如同一个个小丑,总是在喜剧的效果里呼唤出一些悲凉的气氛。这就是历史的宿命。哪一个皇帝不是孤家寡人?哪一个书生不是怀才不遇?哪一个英雄不是壮志未酬?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想象,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所有的完美都是等待被拆穿的谎言。这也是历史的惆怅。


在历史沉默无声的轨迹里,每一次当雪花来临,铺满大地的时候。在历史碾过的辙痕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种由无力与无奈混合而成的情感,历史不忍细读,为什么皇帝那么任性?为什么百姓那么认命?在隐秘幽暗的历史隧道里,我们因隐约看到一种东西,那就是制度。一套制度在越来越精致,却也越来越腐朽的演变的过程中,裹挟着人们走过了千年的风霜,世事轮回,改朝换代,暴力循环,依然不改人们对这一套制度的迷恋。一个个王朝正是靠着这一套制度从风华正茂走向苟延残喘,就像宿命一样,天道轮回,却依旧不改对制度痴迷的初心。制度何其惆怅,在这末世的轮回里,又是一抹残阳昏黄。


其实,越是一个王朝的末世,个人总是被制度所绞杀,末世皇帝也不会例外。历史可以为他们歌功颂德,也可以将它们作为替罪的羔羊,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这就他们无法摆脱的命运。他们往往不堪忍受制度之累,因而要不胡作非为,与制度为敌,要不消极懈怠,逍遥于制度之外。末世的皇帝显示了所有的昏庸与无能,他们的任性使得百姓不再任命,是他们将制度的红利发挥到最大,所以,他们必须为他们的行为买单,这就是天道。只是为什么天道总是轮回?制度塑造了一代人,制度也迷惘了一代人,而只有他它在如烟的往事里独自惆怅。


一种制度经过实践的一再打磨,往往早已经形神俱散,只是越是这样,越会有一种力量保障制度在形式上的权威,而此时,所谓的伦理道德也变为繁琐的礼仪,不断愚弄与欺骗着这个世界,即使这个王朝完蛋了,他依然会阴魂不散,钳制着人们的思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人就是制度的产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