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帝国茶界的“扛把子”

 上古真人 2015-10-25

编者按:这是一个牛气到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超级茶人,他和陆羽一起撑起了大唐王朝的茶界江山。短短四十年生命中,他的传奇就像地底的火山一样,不断地喷涌而出,不断地石破天惊。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陆羽,成为后世在回顾以往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历史时,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你可能还没有猜出来他是谁,没关系。读茶小编今天就和您一同走进这位和陆羽齐名的茶道大师。





陆羽去世那一年(公元803年),他刚刚8岁。一代“茶圣”可能不会想到在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伟大茶人,已经悄然降生了,并且这个孩子将从自己手上接过执掌大唐茶界的王位,为后世开创出一个恢弘灿烂的“王朝盛世”。


这个孩子是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以至于千年后别人每每提到范阳,乾隆皇帝都会忍不住感慨一句:“范阳见说风生腋。”出身名门的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裔。



(他生来与众不同,刻苦读书,博览经史,精于诗文,性格狷介,有雄豪之气。却不愿当官,年纪轻轻便隐居于嵩山脚下,和贾岛、孟郊等人往来密切。朝廷曾两度要启用这个名声在外的青年为谏议大夫,但他一辞再辞,一点不买账。他文采风流大有祖庭之风,诗作直面现实,多抨击时弊;风格奇特,极其散文化,为韩昌黎赏识,成为“韩孟诗派”的重要诗人,后世誉为“一格宗师”。其一生作诗甚多,全唐诗存其诗三卷,共计九十余首。)


所谓,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


他唯一的癖好就是茶,并且好茶成痴成癖成命。当时大唐帝国的茶基因密码已经被陆羽打开,这个茶界前辈为他开辟了一条此生从茶的通衢大道,他不需要再多做探索,从而直通茶道中最精髓的部分。他沉迷于此,全然忘我,却不知道一个偶然的机会,成就了他流传千年的美名。


他的好友孟简将一份贡品阳羡茶寄给自己,他品尝过后此茶,叹为神品。灵犀一刹,挥笔而就,做成一首《走笔谢孟谏议新茶》一诗(又称《七碗茶歌》),不竟想此诗中的“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居然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之作,被后人一吟再吟,一唱再唱,传唱至今。凭此诗,被后世尊为自“茶圣”陆羽之后的“亚圣”。


大唐茶界的双子星格局正式确立,从此双峰并立,辉映古今。




《七碗茶歌》横空出世,打破了自陆羽以来只注重饮茶技艺和规范的藩篱与窠臼,写出了饮茶妙趣中的极则,将茶人想言而不能言的精妙之处精确的表述了出来,将中国的茶道文化一下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至此,《七碗茶歌》被视为“茶中圣典”。



(岚山茶社,日本茶道圣地,电影《寻找千利休》就在此处拍摄)


它不仅指导了此后中国的茶道发展方向,更是日本茶道的滥觞,日本一国,对其茶道的推崇,堪称空前绝后。陆羽的影响虽然遍及扶桑,但比起后者,竟是远远不及。他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家喻户晓,著名的京都岚山茶社,赫然将其《七碗茶歌》中的句子刻成“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七个牌匾,如今岚山七匾已经成为日本茶道的经典之作。他们毫不吝啬地将他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一点不夸张地讲,他的《七碗茶歌》就是日本茶道的始祖。并且他在日本这个以茶道闻名世界的国家的影响力直至当下。


这里有一个能说明日本人对他推崇备至的故事。


抗战时期,日军实行“三光政策”,这天,他们的屠刀和魔抓伸到了河南济源市思礼村。日军第一次屠杀从南门进村,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第二次从东门门进村的的队伍,却停在村口。原来领头的日本军官是个中国文化谜,当他看到“贤才工诗与日月同辉,德泽润野使荟草争妍。”这幅对联并端详了石碑上的文字和那赫然的“XX故里”的时候,竟然三鞠躬,领着手下的兵匆匆离去。村子终于免遭浩劫。千年之后他居然以其超然的影响和人格魅力阻止了一场屠杀,堪称奇迹。


由此,后人将他与陆羽、赵州禅师三人并称为唐代茶界的“三驾马车”。三人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的影响,至今无人撼动。现今流传的古代茶诗约7000首。但凡涉及人物,十有八九是这三人,而在这三人之中,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却是年纪最小的他。而从历代茶诗研究层面上来讲,他的影响也当之无愧居于首位,赵州禅师、陆羽次之。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那首《七碗茶歌》太有名了,后世想要追赶和超越的人一拨拨来,一拨拨走,始终没有一人能够撼动这首诗的地位。





公元835年,他四十岁,正是人生之中的黄金时期。而这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发生了“甘露之变”。宰相王涯在政治博弈中被杀。而此时,他正在其书馆中留宿,一同被捕。他辩解说:“我卢山人也,于众无冤,何罪之有?”吏卒回:“既云山人,却来宰相宅,客非罪乎?”他不能自辩。他头发脱得很早,被宦官于脑后钉钉而死。讽刺的是他的字就叫添丁,不料却成谶语。死后贾岛作诗哭之。


处在人生最辉煌年纪,生命戛然而止,本是一件令人扼腕再三的事情。然而,他的影响却千年下来,绵绵不绝。成为茶的完美化身,以至于此后超凡入圣,这恐怕是他本人和后人都不曾想到的。



(一代“茶圣”千百年后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灵魂人物)


这时,是时候将他的名字说出来了,他就是茶中“亚圣”——卢仝。他死后,历代的的文人骚客都用笔墨才情纪念着这位大唐的“茶圣”。


宋代魏野的“卢仝诗里功堪比,陆羽经中法可依”;范仲淹的“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吕南公的“陆叟片无三,卢翁盏论七”;曾几的“洗涤卢仝碗,提携陆羽泉”;赵藩的“鸿渐烹煎应巧密,玉川才调本清新”;文珦的“颇思同陆羽,全觉似卢仝”;姚勉的“玉川室迩已人遐。……与客同煎陆羽茶”;刘黻的“玉川不作陆羽沈”;蒲寿宬的“不生陆鸿渐,渴死卢玉川”;元代冯子振的“舍得陆羽唤谁父。……未便玉川仙去”;胡肋的“唤醒玉川招陆羽”;刘仁本的“陆羽千年梦,卢仝两腋清”。明代徐火勃的“秋风破屋卢仝宅,夜月寒泉陆羽家”;邵宝的“陆羽久仙去。……卢仝不言法”;吴宽的“陆羽卢仝接迹来”;唐之淳的“学得卢仝煮吃,去从陆羽修经”;许有壬的“邹子墅边鸿渐宅,洛阳城里玉川家”。清代李文安的“《茶经》重与续卢仝”;宋翔凤的“奈徒有《茶经》,玉川人远”;乾隆的“然疑突间祀陆羽,依稀碗际过卢仝”、“岂是卢仝陆羽流”、“陆羽卢仝却失笑”等等不可胜数……


天下文人把卢仝同陆羽并列,足见他在后人心中的地位之高。用一句黑话来说,卢仝是当之无愧的大唐帝国茶界的“扛把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