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由才能自主

 江山携手 2015-10-2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就是因为人的自由度的提高,从而增强了人的自主,让人的生命潜能得到了充分释放。作为在农村长大的人们,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分田到户”,仅此一项改革,我们的农民从原来的集体组织中走出来,得到了自己的“责任田”,原本只需要服从安排、照章执行的农民,由于没有了集体领导下的大一统一的耕作模式,“我的田地我作做主”,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发展什么,不再受到组织的限制和允许,完全由自己决定,这样以来,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能动性得到了调动,创造性得到了开发,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减少了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农村发展的动力。

在我们教育领域内,早就有“六大解放”的主张,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创造相对自由的教育环境,达到增强人的自主的目的。但是,直到今天为止,和我国整体改革形势相比,我们的教育是比较封闭和固执的,虽然经历过一些看似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都是因为没有能从体制、机制上改变教育领域内的自由度的问题而处于“无果的折腾”之中。

这里,我仅就教师教学自由这个问题表达自己肤浅的思考。我们都知道,教学模式是多样化的,只有教师拥有了教学自由,才能增强教学自主,才能从“模式崇拜”中走出来,依据实际灵活多样的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两个特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一是针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师生情况而建立的,有着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运用条件和评价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生实际不同,需要我们建构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内容的“课型”不同,诸如概念课、实践课、练习课、复习课、讨论课等,教学模式也会不一样;由于教学环境和条件不同,也要选择和建构不同的教学模式……是有效性。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应努力创造模式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把其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当某些条件和环境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绝对不能形式化地运用。比如:当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学习能力还处在低水平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固执地去“按程序”教学,必须经过“教——扶——放”的过程,循序渐进,才能保证运用“先学后教”类模式的有效性。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影响教学的变量有很多,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了变化,某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就发生了动摇。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在一次教育会议上讲的:“差不多一个模式,我是比较反对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对象。难道你用一个模式就可以套住了吗?套不住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危害。”

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但这并不是说教学的一切都要严格地遵循既定的程序和确定的方式方法。所以,重要的不是要不要教学模式,而是如何确保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消除“模式崇拜”,为教师的自由和个性发挥留有必要的空间,营造崇尚教学个性的良好教学氛围。只有当教师独创性及独立性得到激励的时候,教学自由才会得到应有的珍视和估价,教学个性才有可能得以孕育和萌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