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改应是静悄悄的革命

 江山携手 2015-10-25

课改本应该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这个观点其实是教育学者佐藤学的,他认为:教育革命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教育变革应该是静悄悄的革命。当过几年教师的都知道: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说的是: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所以,改革不能快,正如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中讲的: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和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少闲心。教育的急功近利、粗糙、急迫背后,必然导致教育本质的失落。

我们搞了近两年的改革,效果到底怎么样?大家都心知肚明。导学案的设计还有明显缺陷;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教学成了走过场;有的课堂师生合作简单僵化,没有生成;有的课堂小组合作呆板,没有形成合力;有的课堂冷冷清清,个别优生支撑场面;有的班级学生思维不活、感悟不深、表达不畅……所有这些都是大家嘴边上的话,就是我们天天说,这些问题还是问题,你急也没有用。教育的变化是缓慢的、静悄悄的,可是我们为什么想马上就能看到效果呢?教师的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潜能需要日积月累地开发,课堂的精彩需要潜滋暗长。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真诚期待,静候花开。仔细审视我们的内心,其实不能怪我们的教师走得慢,也不是课改进步小,而是我们领导在功利和浮躁中迷失的太久,心走得太快,跑得太急,没有等一等自己的灵魂,不能沉下心来敏锐地发现教育的细微变化,不能俯下身子静静地倾听花开的声音,导致教师和学生时时咀嚼着失败的滋味。

有时候我在想,并不是领导们都不明白这些道理,他们需要的,本意并不在于改革本身能不能解决一些教育问题,而在于让别人知道“我们在搞改革”。现在的领导们谁也不会那么傻,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神去做那些静悄悄的事情。且不说改革是一件大事,本来就很难静悄悄的,就是那些很小的事情,完全可以静悄悄做的事情,经过领导的手之后,就会有大手笔、大动作。所以,要想让领导们认同“课改应是静悄悄的革命”岂不是自讨没趣?并且这种现象是普遍的,近些年来,到处都在打造名校、培养名师、创新学校品牌。凡是知道内情的人都清楚,大都是装腔作势做做样子,照葫芦画瓢走走形式。像这样由领导主观意志强力打造出来的课改名校又有什么意义?在这虚幻的课改泡沫中,丝毫感受不到学生生命的拔节,更看不到教师成长的影子,充满生命情怀的教育实践被简化为追逐名利的摆设和标本,充其量只能满足急功近利的政绩观。

教育是慢活,课改更是慢活中的细活。在课改进程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学习和内化,课堂模式的重构和改造,教学策略的生成和熟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和适应,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浸润和融合过程。就是全国著名的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课改,也是十年磨一剑,才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要想让改革取得真实效果,必须做到:立足于“站得高”,牢记使命抓改革;着眼于“抓得准”,务本求真破难题;倾力于“管得好”,凝心聚力谱新篇。让老师慢慢地走,只要不停下步伐,没有比脚更远的路;让老师轻轻地走,只要瞄准方向,没有到不了的彼岸;让老师自信地走,只要心中装满梦想,那是永远不竭的动力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