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其人其事

 优雅a 2015-10-25
发布时间:2011/5/129:10:41来源:科学时报
  
  作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庄子的形象在一般人眼中,常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4月21日,应西安交通大学“学而讲坛”之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讲述了他对庄子的认识。
  
  庄子应系楚人后裔
  
  尽管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但是现存的文献记录中,关于庄子的研究资料却很少。经过多年的研究后,杨义认为,人们可以从空白入手,多维度透过历史的烟尘,进入前人思维的精神深处。
  
  众所周知,历史的空白远远大于历史的记载,能够让人选择笔录下来的历史事件已是少数,保存下来的就更少之又少。“史料没有记载,并不一定代表事情没有发生。因此,我们应当通过现存的有限材料,以人的生命体作为感悟文学生命的基本,以此去寻找庄子的思想。”杨义说。
  
  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也?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经过多年的研究,杨义认为庄子应该是楚庄王的后裔,并在楚悼王或肃王时成为疏远贵族,离楚流亡,逃到了边远的宋国。
  
  庄子是贵族出身,这是有依据的。在读《庄子》以及其他一些史料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有一些疑惑。比如,首先,楚国国君楚威王到宋国重金请庄子出山治理楚国,但是遭到庄子的拒绝。为什么是楚王而不是梁惠王去请庄子治国?另外,春秋时期,治学大部分是“官学”,如果庄子出身寒门,如何能学到这么深的学问?第三,庄子虽然家里贫穷,但是却可以与诸侯将相平起平坐,平等对话,其地位何来?
  
  除此之外,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对于楚国的表述很是耐人寻味。例如对于楚国的政治,庄子在《人间世》一文中,称其德衰以至于“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即除了躲避刑罚外,难有作为。而到了《则阳》篇,更是称“楚王为人,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杨义认为,这些说法多少透露了庄子心目中的楚国政治,隐含着某种切肤之痛的刑事阴影。
  
  在《楚王之聘》一文中,庄子则把自己比作了楚国的庙堂祭品: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杨义认为,在这个寓言背后,或许隐藏着某种精神的创伤。因为“楚王之聘”之类的故事于庄子,简直如影随形。对于他这样一位草野人物,尚处在强国地位的楚国许为卿相,这本是不可设想的。但这类故事在《庄子》书中反复出现,尤其是经过司马迁的选择而录入“本传”,就更不能简单地视为空穴来风了。这表明庄子与楚的因缘深于其他诸侯国。
  
  “假如从上古姓氏制度作进一步考察,庄子家族渊源的信息就可能浮出水面。”杨义说,《通志·氏族略》曾有述:“以谥为氏。周人以讳事神,谥法所由立。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氏乃贵称,故谥亦可以为氏。庄氏出于楚庄王,僖氏出于鲁僖公,康氏者卫康叔之后也。”南宋施宿等所撰写的《会稽志》也曾有云:“庄氏,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六国有庄周。”这已是中国古代姓氏书的共识。
  
  而且,庄氏到楚威王时犹有存于楚者,比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杨义表示,司马迁的这一笔,印证了楚国庄氏是以楚庄王谥号为氏的。因此,庄氏属于楚公族,应当是可信的。但庄子的年代距离楚庄王已经200余年,相隔六七代以上,只能说是相当疏远的公族了。根据先秦家族姓氏制度,家族直系传人中不准重复出现祖先的名字,但是家族的旁系过了三代以后,就可以用其谥号来给后代命名。庄子作为楚庄王相隔六七代的旁系后人,以“庄”字作为自己的姓来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允许的。由此推断,史料记载楚王请庄子出山,辅佐楚王治理楚国,正是因为他是楚人后代。
  
  迁徙的精神底色
  
  既然庄子是楚人,为什么他要到宋国呢?杨义认为,这与庄子先祖的一次政治避难有关。
  
  这次政治避难是因为楚国的吴起变法。大概在庄子出生前20余年,楚悼王任用吴起,吴起变法的一些规定剥夺了贵族的特权,也就引起了贵族的仇视。楚王死后,宗室大臣们造反追杀吴起,走投无路的吴起便跑到楚悼王的灵堂,扑在楚王的尸体上,贵族们射死吴起的同时,也射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这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因此,被新即位的楚肃王论罪处死的贵族达到七十余家,庄子的家族可能受牵连,避祸迁居宋国。
  
  “如果以上的梳理能得到认可,那么庄子家族便是有国难归的逐民。”杨义说,虽然家族奔宋,但庄子家族毕竟是公族,在那个学在官府的时代,是家族的传统让庄子能够有文化的传承。
  
  此外,庄子一族的家族势力还是不同于平民百姓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也只有凭着破落贵族后裔的身份,庄子才有可能与士人、官员甚至王者交往,也惟此才可能发生楚王派使者访聘之事。
  
  “如此梳理庄子的家族渊源,我们就获得一把钥匙,真切地解开《庄子》一书为何写成这样的秘密。比如庄子笔下的楚国故事大多都被庄子写得极为神奇,因为那是祖辈所讲述的遥远的故乡传说;而他笔下的宋人却总是非常愚笨,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傻事都是宋人做的。这种丑化宋人、神化楚人的写法,是由于庄氏家族流亡至宋,未能融入当时的宋国社会。”杨义表示,用这种角度读《庄子》,就会时时感受到一个破落流亡贵族后代在宋地活生生的情境和秘密。
  
  杨义认为,由于庄子家族被迫离开故土,所以这个家族有着迁徙的精神底色,这就是《庄子》一书中鲜明的南方情结的深层心理原因。在《秋水》中,由于故人惠施无端怀疑自己要谋取梁相的地位,庄子向惠施讲了一则辛辣的寓言:“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鸾凤之属),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庄子家族生于南方,他便自居为“南方有鸟”,而且自拟为楚人崇尚的鸾凤。其家族迁于北方,便说“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在鸟由南飞北的叙述中,隐含着庄子家族由楚至宋迁徙的踪迹。“而在庄子名篇《逍遥游》中,我们同样可以体验到的南方情结和大迁徙情结,这可能无意识地隐含着他的家族的历史记忆。”
  
  要清理“文化根子”
  
  杨义一向认为,研究历史就要从历史空白入手,站在一方的角度去体验另一方的体温,得出原创性的结论。“所以读书要读出感觉,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问题去读。阅读典籍也一定要有独创性的思考。”
  
  以《论语》为例,杨义说,我们能否通过《论语》就完全了解孔子?《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编撰的,必然包含有弟子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老师的看法,编写的内容也一定经过了增删。因此,书中的孔子一定不完全是历史真实的孔子。“《论语》至少有过两次大的编写,目前留下的历史线索极少,我们要从这段空白的历史入手,通过‘经典原释’和‘现象统观’,全面地去认识孔子以及《论语》,进行‘归本’阐释。”
  
  作为文化大国文化的传承人,杨义认为,我们很有必要清理一下自己的“文化根子”,仔细研究一种文化的源头,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去研究,“我们还原诸子不是为了歌颂圣人,也不是为了颠覆前人学者,而是要在全球化的现代,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包容宽大的心态清理我们的传统文化”。
  
  以历史为例,杨义说,清代学术三百年成就很大,但也存在严重问题,那就是“仰着脖子”崇圣,不敢讲民族问题和民间问题;而民国学术则把西方的思潮作为普适性的标准。这些都是盲目的,也都忽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代学术要以大国心态看待传统文化,作为现代人,传统文化已经不再是对我们的压迫,我们既要还古人一种伟大,又要还现代人以充分空间。”
  
  在讲座中,杨义希望人们在阅读史料的时候,一定要把历史事件还原到历史,回到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上,去探讨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历史事实。“在读书的时候要有独创精神,把对历史的解读放到一个大国文化心态、文化建设的信念下,以包容的襟怀去做学问、做研究。”
  
  (黎荔杨鸿远卢海燕王延歌/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