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中的楚人

 老刘tdrhg 2016-01-16

     成语中的楚人



    1.筚路蓝缕
     周朝灭商后,楚族首领鬻熊“子事文王”,因功“封于楚”。鬻熊后历三世至熊绎,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楚世家》)。

    2.射石饮羽  金石为开
    熊绎五传至熊渠,此人“甚得江汉间民和”,“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史记·楚世家》),楚国的疆土为之扩大。《韩诗外传》卷六中说:“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

     3.名列前茅
     楚国在行政制度上率先废除封邑制,实行“县”制。军事条例也逐步完善,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後劲。”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楚国军队行军时,前哨如遇敌情,则举茅草以示警。

     4.趾高气扬
      前699年,楚大夫屈暇率兵伐罗,屈暇以罗为区区小国,骄傲轻敌,结果遭受败绩。(《左传·桓公十三年》)。

     5.毁家纾难
     前664年,楚成王在平息一起宫廷内乱中,任用子文为令尹,为解决财政困难,子文拿出自己的家产,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左传·庄公三十年》)。

     6.风马牛不相及
     前65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恒公,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南下伐楚。楚成王派大夫屈完前往齐营谈判。屈完问齐恒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以此力争,最后以齐楚订立召陵之盟而和平解决。(《左传·僖公四年》)。

    7.事齐事楚
     齐楚之间有些小国,比如滕国,对于齐楚两大国都不敢得罪。事齐乎?事楚乎?(喻国家无自主权而依附大国。《孟子·梁惠王下》)。

    8.不鼓不成列  宋襄之仁
    前638年,宋襄公攻郑,楚国派兵救郑,双方在泓水两岸对恃。当宋军列阵完毕后,楚军还在渡河,宋军指挥公孙固(一说子鱼)在楚军渡河和上岸列阵时两次劝宋襄公下令攻击。宋襄公却大谈仁义:“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危。”这一战宋军败北,宋襄公中箭受伤。第二年伤重去世,死前还说:“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9.兵不厌诈  退避三舍
     前636年,在晋国内乱中被迫出亡的晋公子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隆重接待,当面问他:“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避君三舍”即“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0.人莫予毒
    前632年,城濮之战中的楚军主帅子玉引咎自杀,晋文公听说后自负地说:“莫余毒也已。”(形容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左传·宣公十二年》)

    11.死不瞑目
     前626年,楚成王欲废太子商臣,商臣和他的老师潘崇带兵包括王宫,逼成王自尽。成王提出要吃一顿熊掌再死,未获商臣同意。

     12.问鼎中原
      前606年,楚庄王亲率大军攻戎,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大夫王孙满到楚营慰劳。楚庄王接见时,突然问周鼎有多大,大有取周室而代之的意思。(《史记·楚世家》)。

     13.若敖鬼馁
     前605年,楚庄王率军平叛,粉碎楚国贵族若敖氏的叛乱。(《左传·宣公四年》)。

     14.郑昭宋聋  剑及屦及
      前596年,楚使申舟被宋国杀害,楚王闻之,“投袂而起,屦及於窒皇,剑及於寝门之外,车及於蒲胥之市。”(形容坚决迅速,《左传·宣公十四年》)。

    
15.鞭长莫及
    前595年,楚军攻宋,宋求救于晋。在讨论是否援宋的会上,晋大夫伯宗对晋景公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左传·宣公十五年》)。

     16.百舍重茧
      “公输盘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盘。”(远道而行的艰苦。《战国策·宋策》)

    
17.析骸以爨、城下之盟、尔虞我诈、竭泽而渔
     楚军围宋达九月之久,宋大臣华元趁夜潜入楚营向楚将子反呈述宋国城内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惨状,要求楚军退三十里再与宋签约。楚庄王同意后,宋楚签约,在上面写上“我(楚)无尔诈,尔(宋)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18.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前575年,楚晋鄢陵之战,晋将吕奇射中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忍着疼痛,立即召来神箭手养由基,给他两支箭,要他射吕奇,养由基第一箭就射中了吕奇的颈项。(《战国策。西周策》)

     
19.楚囊之情
      前559年,楚令尹子囊攻吴至棠(今江苏六合西北),吴人不出,楚军撤退时遭伏击,大败,楚公子宜谷被俘,子囊回楚国后也死了,死前还叮嘱后人“必城郢”以防吴。(对国家忠心耿耿。《左传。襄公十四年》)。

   
20.好整以暇
     晋国日臣出使到楚国,楚国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又问:‘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形容既严整有序而又从容不迫。《左传·成公十六年》)。

    
21.楚材晋用
     “声子通使於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2.上下其手
      “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南风不竞”(比喻力量衰弱,《左传·襄公十八年》)
      前547年,楚攻郑,楚将穿封戌俘虏了郑国皇颉,楚公子围与之争功,双方同意请伯州犁裁处。伯州犁请被俘的皇颉作证时,有意偏袒公子围,故意用手向上指说:“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又用向下指说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是谁俘获了你?”皇颉特别恨俘虏他的穿封戌,明白了伯州犁的意思后,说:“颉遇王子,弱焉。”(形容串通作弊,《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3.日暮途穷,倒行逆施,秦庭之哭,无衣之赋
    前506年,吴国军队在伍子胥的率领下,攻破郢都。楚国派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申包胥到秦国后,秦国君臣不愿出兵。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七天没进饮食。秦哀公大受感动,为之赋《无衣》,秦师乃出。(《左传。定公四年》)。

    
24.楚越之急
      春秋时楚越两国先后遭吴国入侵,后因以“楚越之急”泛指面临外敌入侵,国事危急。

      
25.杀妻求将
      前390年,出身卫国的军事家兼政治家吴起来到楚国,被楚悼王任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在鲁国任大夫时,齐人攻鲁,鲁国想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人有疑心。于是吴起杀了他的妻子,率领鲁军大败齐军。(比喻人为追求功名利禄而不惜忍心害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6.桂薪玉粒
     秦国派苏秦到楚国,三日才见到楚王。谈完后辞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原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指柴米昂贵。《战国策·楚策三》)。

    
  27.毛遂自荐,一言九鼎
      前266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同往。经毛遂晓以利害,据理力争,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8.亡秦三户
     前223年,秦将王翦灭楚。司马迁评说:“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史记·项羽本纪》)。

      29.剑及屦及
      大夫申舟因为曾经为打猎的事得罪过宋国,楚王要他出使宋国时,他提出这一去可能被杀。楚王说,他们要是敢杀你,我就要攻宋。申舟把儿子申犀托咐给楚王后就出发了。申舟到了宋国,果然被扣留并遭到杀害。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来往外跑,随从人员追到寝宫甬道上才让他穿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让他佩上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这年秋天九月,楚庄王就派兵包围了宋国。反应十分迅猛刚强。

     
30.大匠运斤
       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郢人的鼻尖上有一点小如苍蝇翅膀的白粉,请匠人用斧头砍去,只听一声风响,白粉被砍得干干净净,而鼻尖一点伤也没有,郢人脸不变色心不跳)。

     
31.掘坟鞭屍  抉目吴门
      伍子胥为了报复昏君的家国之仇,过昭关,吴市吹笛,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打回楚国,把楚平王从地下挖出来,掘坟鞭屍,这一执着精神千百年来赢得多少热泪盈眶!后来他受到吴王的诬陷,临死前要求把自己的眼珠挖下来高悬在城门之上――“抉目吴门”,不亲眼看到越国战胜吴国,死不瞑目,这又是对自己信仰的何等执着!

        32.班荆道故(亦作“班荆道旧”)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述:“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於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33.浇瓜之惠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载:梁与楚的边亭皆种瓜。楚亭人妒恨梁人的瓜长得好,夜往毁之。梁县令宋就制止了梁人的报复,并派人帮助楚人灌瓜,使楚瓜日美。楚王以重金相谢,与梁交好。后人遂以“浇瓜之惠”比喻以德报怨,不因小事而引起纷争。

    
34.曳尾涂中
     庄子很穷,他有多貧?窮得只能穿有補丁的衣服見魏王,窮得要向監河侯貸粟,監河侯吝嗇推拖,楚威王听说荘子贤能,派大夫去请庄子做官,但庄子对楚大夫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庄子说:那末我将曳尾于涂中。这一故事生动地表现了他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思想。

     
35.郢书燕说
     来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后因以“郢书燕说”比喻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36.亡羊补牢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37.邻女詈人
      语出《战国策。秦策一》:“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报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曰:‘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报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报我也;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38.斑衣戏采
      楚人老莱子为了孝敬父母,年七十多岁还穿花衣玩游戏让父母高兴

     此外,涉及到楚王的成语有“遗簪坠屦”、“遗簪绝缨”、“楚弓楚得”.晏子使楚等。涉及到老百姓的有“抱瓮灌园”、“夫负妻載”、“北郭先生”等。楚国很多臣子会讲故事,通过故事来间接表达他们规谏之意。“惊弓之鸟”和“狐假虎威”这两个成语都是臣子向楚王讲的故事。

       楚人给世人留下的“憨”事也特多,比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买椟还珠”、“一傅众咻”、“叶公好龙”、“杞人忧天”等等。

     楚国是《楚辞》的发源地,成语中有许多是直接从《楚辞》来的有“春兰秋菊”,“美人香草”,“美人迟暮”,“一概而论”,“颠倒黑白”,“众醉独醒”,“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等等。另外楚人能歌善舞。成语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优孟衣冠”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