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和辨证分型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

 憩苑 2015-10-25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和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将对过去30年来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名、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研究做一综述,并提出加强临床征候调查研究,才是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提高临床疗效和实现疗效评价可比性的突破口。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无相应病名,据其临床演变过程属于中医学的“溺毒”、“关格”、“癃闭”、“肾风”、“水肿”、“虚劳”、“肾劳”等范畴。著名专家们对慢性肾衰病名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专家认为慢性肾衰属于中医学多个病症范畴。如叶任高[1] 、方药中[2]和时振声[3] [4]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归属于中医学的“关格”、“水肿”、“癃闭”、“虚劳”、“溺毒”、“肾风”、“水气病”、“尿毒”等范畴;还有一部分专家主张以一个中医病名概括慢性肾衰,如任继学[5]认为慢性肾衰应以“虚损性肾衰”命名,邹燕勤[6]认为慢性肾衰属中医“肾劳”的范畴。根据朱文锋、王永炎等编著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现统一将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命名为慢性肾衰。

一、病因病机

关于病因,一般认为大致有三方面:①外邪侵袭,由表入里,病情反复而加重;②是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房室不节,起居异常;③素有肺脾肾亏损,复因感外邪触发,或劳累过度,或治疗不当,使脏腑、阴阳气血进一步失调,风、寒、湿热、瘀、毒等实邪滋生。《素问·举痛论》有“劳则气耗”;《素问·生气通天论》 又有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脾胃论》 也有“形体劳役则脾病”;郑平东[7] [8]把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分为“本因”、“标因”和“诱因”,“本因”为脾肾虚损,“标因”为肾病日久,损失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湿浊”贮留体内,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而引发本病。这种“湿浊”何廉臣称之为“溺毒”,并谓“溺毒入血,血毒入脑”。“诱因” 为突然感受外邪,肺气不宣,治节失职,三焦水道不利,湿浊贮留加之原有脾肾虚损,猝感外邪后,脾肾损伤更甚;或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损伤脾胃,而使脾肾虚损加重。

关于病机,大部分医家认为主要是脏腑升降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逆乱的结果,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围绕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诸多医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如叶任高[1]认为本病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以脾肾虚衰、浊毒潴留为病机关键。方药中[2]认为慢性肾衰的病机属于正虚邪实,虚而生邪,因虚致实;病位或在脾,或在肾,或在脾肾; 病性属虚,或为气虚、阳虚,或为血虚、阴虚,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同时存在。张琪[9]认为慢性肾衰系多种肾脏病之晚期,正虚邪实贯穿始终,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潴留为标。时振声[4]也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机关键系肾的分清泌浊功能失调,正气虚损为发病的主因。邹燕勤[6]认为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末期出现的肾元衰竭、湿毒潴留、虚实错杂的病证。刘宝厚[10]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的重症,脾肾衰败、水毒湿浊潴留是病机的关键,湿浊、瘀血是贯穿病程始终的病邪,肝脾肾是损害的主要部位。郑平东[7] [8]认为本病的形成存在着“虚、实、瘀、毒”四大病理机制,其中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且以肾虚为中心,日久波及心、肝、脾、肺各脏。

二、辨证分型研究

1、全国中医会议分型及国家标准

1983年在第一次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昆明会议上制定了慢性肾炎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肾炎分为3个阶段,即水肿阶段、肾劳阶段、肾衰阶段。其中肾劳和肾衰阶段即为慢性肾衰。肾劳阶段中医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型、肾元亏虚型、肾虚湿热型、肾虚瘀滞型;肾衰阶段分为正虚邪实湿浊聚集型、肾元衰竭浊邪壅闭型。

1985年第二次全国中医肾脏病学术分型会议制订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

1987年天津会议上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及后来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中医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1],都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五型及邪实八型,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正虚五型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八型为外感、痰热、水气、湿浊、湿热、瘀血、风动、风燥

1993国家卫生部于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正虚为纲,以邪实为目主要将慢性肾衰分为以下几型: 脾肾气(阳) 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夹邪实证(湿浊、水气、瘀血) 。

2002 年 [1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本虚为纲,标实为目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五型,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阴虚、阴阳两虚;标实五型,包括湿浊、湿热、水气、瘀血、风动。

2006年何立群[13]执笔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发布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 试行方案)中:正虚五型为: 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兼证五型为湿浊、湿热、热毒、瘀血、风动。

2、专家经验分型

叶任高[1]按标本缓急将慢性肾衰分为本证、标证并分型辨证论治。本证五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标证三型:湿浊犯胃型,浊阴上逆型,肝阳上亢型

时振声[4]以实统虚,将慢性肾衰分为四型:脾肾气( 阳)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 阴阳两虚型。

刘宝厚[10]以脏腑气血为纲将慢性肾衰辨证分为四型:脾肾气虚血瘀型,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型,脾肾阳虚、心阳不振型,气阴两虚、血热妄行型。

王永钧[14]将慢性肾衰分为三型:脾肾两虚、湿浊中阻,肝肾阴虚和肾虚、浊毒内留型。

郑平东[8]认为本病应结合五脏虚损进行辨证施治更为切合临床实际,可分为肾病及脾,浊气上逆(包括浊邪热化、浊邪寒化);肾病及肝,肝风内动;肾病及心,阳竭邪陷(包括心阳不振、邪陷心包) ,肾病及肺,肺肾两衰。

3、现代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常见分型

吕仁和[15]将250例慢性肾衰患者,将病机归为三型五候,三型为气血阴虚、浊毒内停型54例,气血阳虚、浊毒内停型59例,气血阴阳俱虚、浊毒内停型137例;五候为胃肠结滞、浊毒伤血、水凌心肺、肝风内动、毒犯心包。

阳晓等[16] [17]过681例临床病例调查,从正虚角度揭示了CRF不同阶段中医证型分布具有差异性。正虚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衰竭期以气阴两虚为主,尿毒症期则主要是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而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在病程中呈阶段性病变。另外,整个病程中血瘀和湿热显著多于其它邪实兼证。

李淑惠[18]临床观察126例CRF住院病人发现由于原发病的不同,发病初期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不同,随着病情发展,CRF初期占多数的脾肾阳虚证比例逐渐下降而气阴两虚证逐渐上升;随着病程的延长,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证逐渐增加而脾肾阳虚证逐渐减少。

孙升云等[19]观察21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显示正虚证以脾肾气虚型最为多见,其次为气阴两虚型,最少为阴阳两虚型。而且可同时出现两个或多个邪实证的临床表现,以尿毒症出现各种邪实证候最多。

聂莉芳[20]通过对200 例慢性肾衰病例调查分析,证实慢性肾衰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以气阴两虚为主,阴阳两虚、脾肾气虚其次。单纯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少见。病位在脾、肾、肝三脏。夹邪主要为湿热,其次为风燥、风动、水气、瘀血、湿浊,一个病例可同时兼见数邪。慢性肾衰发病多在40 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慢性肾衰的治疗宜以益气养阴为主,兼顾祛邪,温燥之药须慎用。

何立群等[21]通过458例患者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正虚诸证的总出现率有较大差别,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显著高于其他证型,但二者总出现率无明显差异,肝肾阴虚和阴阳两虚证则明显少于其他各证。邪实证候以瘀血、湿热和湿浊为主。

另外,陈一清等[22]根据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揭的部分文献270篇分析,认为慢性肾功能衰揭的辨证分型以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为主要证型。

邵命海[23]等通过对93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临床调查,收集中医临床症状,探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辨证分型证治规律, 结论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各个时期,脾肾气虚在本虚诸证中都占绝对主导地位,标实兼证以湿热瘀血为主。

结语:

总之,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中医学的“溺毒”、“关格”、“癃闭”、“肾风”、“水肿”、“虚劳”、“肾劳”等范畴,现统一将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命名为慢性肾衰。病机主要是脏腑升降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逆乱的结果,大部分专家认为其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辨证分型临床上不外乎从正邪两方面入手,常以正虚为纲、邪实为目进行分型,正虚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分为湿浊、湿热、热毒、瘀血、风动等。

未来我们必须加强临床征候调查研究,通过对证候分布与演变规律的探讨,将病证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客观化、规范化,从而增强症状量化标准的可操作性,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证规范化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为的中医辨证分型、提高临床疗效和疗效评价提供较全面的科学依据。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发表者:金丽霞 2620人已访问
胃肠道作为人体排泄器官之一,亦是机体代谢产物及毒素排出体外的重要通道。正常人每日摄入蛋白质后,其代谢产物及毒素75%从肾脏排泄,25%由肠道排出。在慢性肾衰竭时,肠道毒素的排出量从占正常总量的25%上升至80%[3] ,特别是血肌酐,尿素氮分泌至肠腔内的含量明显增高,此为中药结肠灌肠治疗该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药结肠灌肠利用结肠的生理学特性,用人体自身的肠壁作为透析膜,模仿腹膜透析的原理而设计,通过弥散和渗透作用达到排除体内蓄积的代谢废物,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排除体内过剩的水分,改善病人的内环境紊乱,减少肺部和心血管并发症的治疗目的。胃肠黏膜具有半透膜特性,有选择性的吸收和排泄功能。肠道给药既可刺激肠道黏膜,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体内氮质等毒物随肠道分泌排出体外;又可加速食物残渣的排泄,抑制肠道菌群的生长,从而减少肠腔内蛋白分解,使肠源性氮质减少。所以结肠灌肠尤其适合于早中期肾衰竭患者。中药结肠灌肠还可通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朝百脉之功能,有输布精微等物质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将药液随气血散布全身,发挥整体的治疗作用。
结肠灌肠疗法,不仅融合了现代医学先进疗法的长处,更发挥了中医中药全身性调节与治疗作用,改变了传统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可透析面积小且吸收能力差的不足,对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既往临床治疗观察也证实了中西医结合配合中药结肠灌肠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了血清肌酐、尿素氮的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内生肌酐清除率,延缓了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方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

发表者:占永立 8393人已访问

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中医疗法:

慢性肾衰竭早期多属中医气虚血瘀,湿邪蕴浊证。

治法:益气活血,利湿降浊

方药:益肾缓衰方加减(广安门医院经验方)。药用生黄芪15g,炒白术10g,当归15g,赤芍15g,白芍15g,川芎15g,益母草12g,太子参15g,藿梗15g,苏梗15g,焦大黄9g,代赭石20g(先煎),半夏9g,陈皮10g。

广安门医院院内制剂:扶正祛浊口服液,每次20m1,2次/日。

 常用中成药:百令胶囊或金水宝胶囊:每次4~6粒,每日3次。

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晚期中医疗法:

慢性肾衰竭中晚期多属中医气虚湿热中阻证。

 治法:益气健脾,清热化湿,和胃止呕。

方药:气虚为主者,香砂六君子加减,药用党参10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5g,木香9g,砂仁9g,薏苡仁20g,寄生12g,焦大黄9g。湿热蕴浊,阻遏气机,三焦枢机不利,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药用柴胡10g,黄芩15g,黄连6g,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5g,砂仁9g,甘草6g,枳实12g,竹茹9g,焦大黄9g。亦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广安门医院院内制剂:益气降浊胶囊,2.0~2.5克,3次/日。

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灌肠疗法

适应证:Scr<8mg/dl或BUN <100mg/dl为宜,对于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频繁,不能纳药者尤佳。终末期尿毒症效果较差,一般不选本法治疗,有痔疮等肛门疾患不宜灌肠,有严重贫血高血压、出血,或大便溏薄甚或腹泻每日3次以上者,应慎用此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