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以南:全球稻作文化的发源地

 海西洞庭楠书房 2015-10-26

中国文明是农业文明。

由于北方的强势,人们一度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

这曾经被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可惜。

真理已经成为谬误。

北方的农作物代表是粟(俗称谷子)、黍(俗称糜子),统称小米。

南方的农作物代表是稻,又称大米。

中国种粟、黍历史悠久。出土粟粒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西安半坡村、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等距今已有六七千年。本世纪初,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西辽河上游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栽培作物粟和黍,其中,黍的出土数量较多,共约1500粒,粟的数量较少,仅发现数十余粒。这些遗存距今8000至7500年。这是目前可以确定的北方最早的栽培作物。

无疑,北方的农业文明具有悠久的基础,也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发源地

然而,一个个震憾性的考古发现,开始揭开历史背后的真相。

1963年,广西的邕宁、武鸣等地就出土了一万年前的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加工工具,当时这些加工工具的出现,让考古学家开始有了一些大胆的想法,或许南方的农业文明远超想象。

而让这些想法成为现实的是一个名叫河姆渡的地方。

它最早给了自大的北方一个耳光。

上世纪70年代,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栽培稻遗存(距今将近7000年),其大面积的稻谷、稻草和稻壳堆积物竟然高达几十厘米厚,强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也就是说,中国至少拥有南、北两个农业文明。

河姆渡也给了无知的欧洲一个耳光,因为欧洲人认为出土7000年前的栽培稻遗存的印度是亚洲稻作文化的发源地。

河姆渡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至少是全球稻作文化的一个发源地。

1979年,南方再次获得荣耀。

农业技术人员在湖南株洲茶陵发现一个保存完整的野生稻湿地。无独有偶,三十年后,同为茶陵境内的独岭坳史前聚落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古栽培稻遗存,这些古栽培稻遗存经鉴定与野生稻湿地现存野生稻具有基因上的传承关系,为南方稻作文化中心论提供了铁证。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距今9000年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中发现了包含在陶片和红烧土中的碳化稻谷。同时期的稻作遗址还发现在洞庭湖西北的湖南澧水流域、湖北西部三峡口附近及淮河上游。特别是淮河上游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该遗址出土了上千粒炭化稻谷和石镰、石刀和石铲等石器。这些遗址说明,九千年前,中国南方稻作技术不断向外辐射,其最北已经抵达淮河地带,这也印证了淮河为南北分界线的说法。

1995年,考古学家又有了重大发现。

江西万年县一个叫仙人洞的溶洞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水稻植硅石,它把世界栽培水稻的历史推前了3000年,差不多的同样的遗存还发现在同为万年县的吊桶环遗址和同为湖南的道县玉蟾岩遗址。

事实证明,中国的长江以南不仅是全球稻作文化的原乡,也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原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