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40】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hyh888 2015-10-27
【7.40 】  发汗,若下,病仍不解,烦躁,茯苓四逆汤主之。
函太阳75 发汗,若下,病仍不解,烦躁,茯苓四逆汤主之。

这个条文也是伤寒论中著名的垃圾条,而且说实话,这个条文确实有实力当垃圾条......看原文啊,发汗,若下,病仍不解,烦躁,茯苓四逆汤主之,这个条文看完之后,大概所有人都会感觉,怎么可能?发汗或者下之后,病没好,同时烦躁了,就一定是茯苓四逆汤么?那么外一传阳明了烦躁白虎汤证也是茯苓四逆?这个不合逻辑啊。但是话说回来,阳明病啥样子大家学过的肯定也都知道啊,脉洪大啊,怕热不怕冷啊大便不通啊之类的,这个临床上都搞混我只能说兄台你回炉吧。其实啊,烦躁这两个字,你明确知道承气汤的烦躁,白虎汤的烦躁,青龙汤的烦躁,都先剔除掉,那么剩下的烦躁其实也就不多了。

我记得之前也说过,烦躁的成因基本上的分类,一个是里热,一个是五苓散类证常有的水上不来的烦躁,那是因为没有水而干燥造成的,可以都算里热。还有一个是阳气不能摆脱阴邪而引起的烦躁,而这个就是伤寒中很多次提起的烦躁了,比如那么桂枝汤后反烦躁不解,针风池风府啊,还有那个昼日烦躁不得眠的干姜附子汤啊,烦躁欲死的吴茱萸汤啊这类的。这类的烦躁是阳气被纠缠而在情绪上回馈给人体的一种感觉。吴茱萸汤的烦躁欲死有多严重,那就是阴邪纠缠住人体的中焦区块,人体会非常讨厌,可能出现拼命撞墙像死啊想上吊啊那种,类似毒瘾发作的感觉,但是毒瘾好歹你还知道找到毒品吸了就过去了,可是这个烦躁起来的时候,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可是无法缓解的,当然这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学中医的就知道吃吴茱萸汤搞定了,多简单。

而茯苓四逆汤,你就把吴茱萸汤的那个症状感觉,放大而稀薄化出现的样子,就是身体因为又发汗又下,所以身体阳气很虚。而这时候邪气还未尽,所以身体处在一个阴阳不停相争而阳气不占上风的局面,那这种状态你再看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结构,是不是有种难怪这样用的感觉。茯苓干什么?护住心肾之阳啊,四逆汤结构补阳气多够力啊。当我们知道这个人的烦躁是有阳不胜阴的理由存在的前提下,而全身性阳不胜阴,那么茯苓加上四逆汤的结构,茯苓护住阳气的范围,四逆汤破阴,这样子这个汤证的意义就很好理解了。

而有的医家,认为这个条文的辩证点太少了,所以加了一些辩证点。比如有人说,既然放了茯苓,那么这个人一定小便不利啊,所以这个小便不利也算辩证点。但其实这些想法都是非常多余。但是这个汤证大家都当成垃圾条,那么推扩用法自然也就多,所以现代用在心衰啊,心律失常啊之类的疾病上,也还是有些独到之处的。但是仲景的原意还是要了解才好。不过我不认为仲景就一定是这样想的,所以我只能说这是个思路,同学们自己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用药方面,这个附子一般用生附子,而你用炮附子也可以啊,这个都可以的,而且说实话,大家都认为这条不好用,所以后面医案很难看,基本就是四逆汤证而需要加味茯苓的情况居多,所以这个条文我也没啥可说的了,就这样吧。

这个汤我就不放医案了,因为都是认为垃圾条,所以没有按照原条文意思用的医案,都是要用四逆汤的时候同时有小便不利所以加上了茯苓的情况,没什么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