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协会微信讲课 | 彭志谋:厥阴病概论

 乐乐书屋 2017-12-14

主讲人

彭志谋,经方学子,医学学士,主治医师深圳市西丽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医师、兼住院部医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一年。


思考题:

1、厥阴病厥热胜复的基础是什么?乌梅丸背后的病机是什么?

2、吴茱萸是个可以治疗厥阴寒证的药?为什么乌梅丸用五虎上将附桂椒辛姜而不用它?

3、乌梅丸用了苦寒药黄连、黄柏,为什么不用黄芩?是因为黄芩比连柏更苦寒?

4、乌梅丸这个大方,合方组方架构的基础方是什么?

5、乌梅丸为什么能够治疗某些皮肤病?为什么说它是一首比较理想的荣皮方?


讲课实录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由我来讲厥阴病概论,厥阴病的第326—349条。厥阴病千古“悬”案,真不好讲,今天晚上重点讲的是乌梅丸。


讲厥阴病的缘起



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叫小康的同学,我们很多同学都知道小康的手很冰凉,跟他握手的时候,他的手、手臂都挺冰凉的。他的手怎么会那么凉呢?就是一个手凉,其它任何症状都没有。现在看来,应该是一个厥阴病之类的病。在大学还有另外一件事,就是我的另外一个同学,唐俊良,他曾经问过我说:“彭兄,你知道很多肿瘤病人,他们的皮肤很少发生疮疡之类,为什么呢?”当时我回答不了他,为什么很多肿瘤的病人就没有皮肤方面的疮疡?这两人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厥阴病方面的思考。我时常想,如果把树比喻成一个人,草木一秋,那么树的厥阴病状态是怎么样的呢?我觉得它的落叶枯枝,就是厥阴病状态。怎么说呢,一个是太阳光不再那么猛烈了,它为了保护自己的能量不至于过度耗散,就落叶。在人而言,随着年纪的增长,机体的衰老,人体也有类似落叶枯枝的表现,也就是说人体的体表,特别是皮肤,它的微循环很少了,甚至是闭合了,这种状态就是厥阴的状态。


以上是我讲厥阴病的缘起。下面进入今天晚上的主题,厥阴病概论。


厥阴病“提纲”



首先讲厥阴病的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后面有个注文:“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这个条文讲的是厥阴病的病机和它的首要体征


 我觉得如果是我来编排这本书的脉证提纲的话,我会把这个条文编为厥阴病的提纲。什么叫厥阴呢?“两阴交尽,是为厥阴”,这是《内经》的话。两阴,有些老师认为是太阴和少阴,按我的理解好像不是,我的理解是形质之阴和气化之阴,其中的气化之阴要同时也是气化之阳,它已经动起来了,它是一种功能之阴,也可以认为是气化之阳。也就是说,两阴交尽就是阴阳互损、阴阳交尽。它的形式是从生命最初的阳微阴弱到生命终未期的阳衰阴竭,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归属于厥阴——阴阳互损至一定程度,便是厥阴。


阴阳互根,病出少阳,厥阴出少阳;就好像一颗植物秋天叶黄,冬天落叶,它是厥阴;到了春天,它又开始发芽生长,那么它就开始病出少阳。秋冬来临,阳气渐少,落叶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减少自己能量的耗散,它会落叶,会秃枝。它这个生理现象呢,就像人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它为了保持人重要的脏器的血液供应,会关闭掉人体体表的动静脉通道,造成了厥逆。所以现代医学中所谓的血容量减少有点厥阴的味道。人体血容量减少,机体为了保证人体重要脏器必要的血流量的有效灌注,躯壳微循环部分闭合,循环速度,包括它的容量,它的分配减少了,那么结果就是肢体的厥冷。这种状况多见于休克或将要休克的病人。所以说休克或将要休克的病人有不少是属于厥阴病状态的。


乌梅丸症药病机再识



下面讲厥阴病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个就是我们以前所谓的厥阴病提纲,用方是乌梅丸。从对证用药方面,对应条文里的“症状”,消渴在这里用的是乌梅;气上撞心,用的是桂枝;心中疼热,用的是黄连;饥而不欲食,食则吐,用的是人参、干姜、蜀椒;下之,利不止,内有久寒,用的是附子、细辛。很明显,这个条文描述的病证是一个久病成虚的病人,那么他有潜在方面的血虚,用了当归。剩下一个黄柏,没有明显的症状对应。


乌梅丸,我们分析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一个方是大建中汤,一个方是当归四逆汤。当然它还有半个理中,有干姜附子汤,有黄连汤,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但是我觉得主要的两个还是大建中和当归四逆汤。为什么叫大建中?它里面有人参、干姜、蜀椒,其实涉及到脾的体用,也就是脾形质和气化的作用;还有就是脾胃虚,人参干姜就主要是调脾胃的,助脾胃气化的。另外一个是当归四逆汤,里面有当归、桂枝、细辛,没有白芍而是用乌梅代替了白芍;没有甘草、大枣,但是用人参代替了它们,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它用到了当归四逆汤法。


其中的辛温药,比如说干姜、桂枝、附子、细辛、蜀椒,它们是补肝脾的——补肝用的温升、助脾体的运化。另一方面,从乌梅和苦酒这两个药来看,它们是补肝体、复形质的。那么乌梅丸主要的作用在肝,也就是肝的形质和气化。其次,作用在脾,补脾的体用,也就是补脾的形质、复脾的运化。这个方剂还涉及到苦味和辛味的功能,这个证虽然没有一个很典型的痞证,但是有一个水火未济不能交泰的情况,所以它用到了辛升苦降来交通心肾、既济水火


这个组方还可以从五脏截断法去理解。它主要的寒涉及到脏寒,心肝脾肺肾都有。心对应的是桂枝,肝对应的是蜀椒,脾对应的是干姜,肺对应的是细辛,肾对应的是附子,这些是辛温散寒的药。人参补五脏之阴,当归补人体之血。辛温补肝生火,木生火,黄连清心火截断过亢的阳复太过次生之火,还有就是黄柏清相火,截断的浮游过亢的相火。


方子为什么不用黄芩呢?就是说它本身的肝木之气——温升之气不足,(这时)不能清它,不能用黄芩来清这个肝火(生命的生生之火)。这个方用了附子,肉桂,细辛,干姜、蜀椒。为什么不用吴茱萸?我们知道,吴茱萸辛温燥烈,伤阴,一切阴虚的病者吴茱萸是要禁忌的。从乌梅丸不使用吴茱萸来看,这个乌梅丸它的潜在的病机,除了我们知道的寒热错杂,更深一层的厥热胜复,那么还有一个就是阴津亏虚。消渴,你可以认为是一个胃热的症状,但是我更觉得这是一个津血亏虚的症状,阴津亏虚再加上上热,就造成了消渴。那么厥热胜复怎么讲?在阳证中有一个寒热往来,在厥阴证中它有一个厥热胜复,和寒热往来很相似。少阳没有寒证,有寒证就进入了厥阴。寒生于什么?“两阴交尽”,阴阳互损,阴阳俱不足,病在厥阴。这阴津亏虚,便是厥热胜复的基础。阴少,不足以收敛阳热,阳浮太过,阳气外越,它就是一个热证,上热证。阳气耗散,或者是阳气耗损,形质不足以储备足够的阳热,那么它就是一个寒证,下寒证。


所以说,厥阴乌梅丸证它的病机,第一位是阴津亏虚,第二位是厥热胜复,第三个才是个寒热错杂。不是说所有的寒热错杂都属于厥阴病,而阴津亏虚的很多寒热错杂证,很有可能就是厥阴病。所以这个方可以用于干燥综合症,干燥综合症有津液亏虚的基础,也有阴津不能濡润肌表的情况——津亏液涸,水火未济,津液不在常位。乌梅丸恰好能补充阴津,也能既济水火把阴津从脏腑打到躯壳,所以可以治皮肤干燥的问题,如干燥综合症,皮肤淀粉样病变,还有其他一些皮肤失养造成的皮肤瘙痒等。


之前给一个病人扎针灸,她说是腰痛脚痛。当我给她扎针的时候,发现她的皮肤很干燥,很多皮屑,又不是银屑病那些,就是皮肤干燥,看起来很缺水分。我问她这种情况多久了?她说从小时候已经有了。这个病人是七十多岁。后来我给她牵引,牵引的时候她说:“医生能不能给我多几条毛巾,我要盖一下我的胸口,怕凉。”后来我又摸了她的脉,脉偏沉,没有什么舌苔,舌体偏瘦。我就给她用了乌梅丸。用了后,脚痛的症状改善了,腰痛减轻,皮肤变好了。但是她说药挺苦,挺不好喝的,我就把黄连换成了竹叶,又吃了五剂。


乌梅丸治疗的其他很常见的一些病症,我就不再讲了,比如:下利、消渴、胃中的热痛、呕吐等,很多老师都讲过。


厥阴中风



下面讲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这条主要是讲厥阴病脉象浮沉的机转。脉浮起来了,说明人体的津液多起来了,病症就好转了。如果相对是沉下去了,说明阴寒更盛了,津液更不充足了,那么就会加重。


厥阴病欲解时



第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什么叫欲解?将解未解叫欲解。两个人打的很厉害,“胜”“负”还没有见分晓,这个时候你去帮谁谁就赢,但是也要花时间,这个就是欲解。厥阴病本身是个阴证,也是肝体用不足,也就是温散功能无论是阴分还是阳分,它都是不足的,特别是阳分,它是不足的,那么就需要阳热的助力。而丑时至卯时,恰好是阳气温散往上升的一个时期,这个就是厥阴病的欲解时。张大昌先生说,欲解时就是欲,说得真好。顾植山老师说,很多病证在丑时到卯时加重的,都可以从厥阴去考虑它,尤其是阴证。有时候就是根据一个欲解时而用乌梅丸,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厥阴病饮水法



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


第329条讲的是厥阴病饮水法,实际上也就是它的服药法,这也就是乌梅丸为什么不用汤而用丸的原因。丸更省水,服这个丸,只要把丸放到口中用一点点水把它送到胃里就可以了,不要喝太多的水。乌梅汤用于皮肤病,没有下利的还可以,有下利的用了乌梅汤,有些病人会加重他的下利,这是乌梅丸以汤代丸时要注意的地方。


李平均老师曾经问我用乌梅丸治疗过什么病。我说:“久利、皮肤干燥、皮肤瘙痒、口渴。”他说:“你用乌梅丸治过便秘没有?”我当时想不明白,这个方还能治疗便秘?直到我把这个方用到结肠病病人的身上,也就是用了乌梅汤造成了下利加重,才意识到这个方还可以治疗便秘。


姜老师说乌梅丸可以治疗肿瘤,吴雄志老师也说这方可以治疗肿瘤,可以很好地改善病人的整体状态,但是可能造成肿瘤瘤体的快速增长。这个时候我们在乌梅丸的基础上用消除肿瘤的一些药物,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汤液经法图》说“辛咸除积”,这个积,我的理解就是肿瘤。乌梅丸这个配方里面,咸味药是不足的,它化形质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治疗肿瘤必须要加强咸味药、化形质药。还有和某些肿瘤特效药的合并使用,应该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很多肿瘤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很容易造成厥阴病的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肿瘤医生观察那些病人,他们的皮肤很少疮疡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病就在厥阴,他们就有四逆“肤厥”(皮肤厥冷)的存在。


再讲厥阴病饮水法,因为阴阳俱不足,它的阴寒偏重,阳不足以化气,所以少少饮之为宜,不宜大饮,少水助阴,多水下利,或者是成饮。


厥阴病禁忌



第330条:“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这条是说厥阴病禁忌。


厥热胜复



下面几条说的是厥热胜复


第331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厥逆,中阳不足后发热而利,阳复去除客水,会造成一定的下利。当把客水去除后,利自止。如果出现肢体厥冷,则会下利。


《伤寒病》332条,这个条文的作者很多,经过了好几手,下面是我的读法:“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


这个条文的一个再创作补充“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厥利,中阳不足,当不能食,反能食恐为除中,“除中”就好像是摩托车把油箱的油用完后,再把备用的油用完,油用完后,车就报废了。人也是一样,就报废了。“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用完了,把能量释放了,人死掉了。


还有一个注解,就是后面的一个医家在“除中”后面的一个注解,“食以粟饼(原作“索饼”“索”当为“粟”之误,音近而形误,后世医家根据临床实践补充注释时口传笔误。小米,除脾胃热),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这个“除中”都是死证,有可能不是除中,那么用什么办法?用粟饼,就是吃小米做的糕点,来养一下胃气。如果不发热,就不是阳气外越的症状,那么这个病人还有救。


《伤寒论》很多条文中“所以然者”,都是注解。“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厥热相应,阴阳相抟,阴阳自合得天阳之助,夜半愈。


第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与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这个条文中还有一个注解“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彻其热”,这是一个厥阴内寒证误用了清法,寒上加寒,雪上加霜。这个条文印证了乌梅丸为什么不用黄芩,也是这个道理。


这条文有没有误用的情况?也有。今年前几个月我们医院神经科病人家属自作主张,给其母,一位80岁中风的老太太,服用安宫牛黄丸,当天晚上服药,第二天早上查房时人已昏迷。后来这个病人被家属带回家,经询问主管医生,该患者后来发生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还有一种糖尿病人用胰岛素降糖治疗的情形和这种情况很类似。因(有些急性子医生)急于降糖,不当过量使用胰岛素,以至低血糖昏迷,而使病人濒临死亡。以上情形和本条文描述误用之情景神似。慎之!


第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这个条文说的是厥热胜复,热胜、热化、阳复太过,或者是龙雷火奔,就是阴不敛阳的情况,这个症有喉痹、便血的不同。喉、肛门都为肝经所过,有一个地方“热有出路”,另一个地方一般不会同时出现阳热过亢的病症。  


第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这条条文说的是热厥,误用麻黄剂温阳发汗后的变证。“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他的基础体质有四肢厥冷的情况存在,合并里阳复,这是寒包热,郁热在里的白虎汤证或承气汤证。这个患者的基础体质是有津液亏虚的体质存在,发汗伤阳也伤津液,造成一个黏膜的损伤,故“口伤烂赤”。 


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后面有个注解“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这个条文说的什么意思呢?厥热相应,阴阳相抟,阴阳自和,得天阳之助,夜半愈。


第338条,这个条文作者也很多,下面是我的读法。“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条文中的“非蛔厥也”是个旁注。旁注又有旁注,后面还有医家说:蛔厥是什么样的?“蛔厥者,其人当吐蛔。”就是说如果是蛔厥,这个人应该吐蛔虫。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我认为这个条文不应该是蛔厥,而是说脏厥的情况也有一个厥热胜复的情况,静为阴证,烦为阳证,一静一动,厥热胜复在脏厥中也有相应的体现。


这条文还有一条注解。我觉得这个注解不怎么样,“蛔上如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我的理解就是说,“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这个症状是厥热胜复的一个症状,不一定就是蛔厥的症状。


最后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那么脏厥也是用乌梅丸。


第339条:“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这是一个类似当归四逆汤证的血虚寒凝证。


“嘿嘿不欲食,烦躁”,像是少阳证,此时指厥阴欲将出而未尽出少阳之象,但病还在厥阴——一部分已出少阳,一部分还在厥阴。“数日,小便利 ,色白者,此热除也”,没有热象了,小便利,色白。阴阳自和,厥阴出到少阳,厥阴初解。“欲得食,其病为愈”,从不想吃饭到想吃饭,说明胃气复,胃气恢复正常,疾病向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内有津液阴血的亏虚,里面又有少阳热复相对太过,阴不足以敛阳,不足以制热,致使肛肠络脉损伤,出现便血,此时可以用小泻肝汤或四逆散。


第340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病人手足厥冷,你问他,按压他,他的胸腹部没有什么痛,上半身没有什么症状。“小腹满,按之痛也”,说的是下焦寒结,小腹满痛,水不化气,冷结膀胱,这种情况用灸法,灸气海、关元。


第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这条文说的是厥热胜复,阳进厥退,病愈有希望。当它阳复太过,阴不足以敛阳的情况下,又出现便脓血的症状。


第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后面有个注释条文,“即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此条文说的是厥热胜复,厥进阳退,病情加重,与341条相反。


厥阴病死证



下面的条文都是死证。


第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此条文说的是亡阳,阳气不足,厥证,用艾灸法。“保命之法,丹药第一,艾灸第二,附子第三”,厥不还者死。


第344条:“伤寒发热,下利厥逆,燥不得卧者,死。”此条文,如果是搞心脏内科的,就知道这个情况挺常见,可见于左心衰。躁不得卧,热越亡阳,发热,阴阳离厥,死。这种情况也有遇到。


第345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热越亡阳,发热,阴阳离绝,下利,阴阳复损,损之又损,死。


第346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后面有个注释性条文,“有阴无阳故也”。此条文说的是亡阳亡阳,亡阴亡阳者死。从条文看,这个病人病了有一段时间,也没有下利,然后大小便失禁。又发热,又下利,阴阳离绝者。其人汗出不止,亡阳,有阴无阳故也。阴阳离绝者死,亡阴亡阳者死。


第347条:“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这是误下的一个死证。第330条“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宜然”,有厥证,也有血虚证,这是厥阴病的禁忌症,误下,死证。


厥阴难治症



第348条:“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热越而厥,又发热又厥冷,过了一段时间又下利,中阳不足,为难治,病情越来越重,不好治。


第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这个条文看起来像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一个厥逆证,或者是说厥阴证,可以用灸法。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的聆听。




姜老师总结:谢谢彭老师讲解,条理清晰,分析精辟。彭老师对乌梅丸分析精辟到位,对条文解析应用自注和注文的理解方法比较符合临床,结合自己临床案例,对枯燥的条文讲得很生动。再次感谢彭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