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49

 昵称30640555 2018-08-03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45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注解:

这种情况的前提和上一章是一样的,感冒和经期同时出现。这里是阳明证,“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这几个证前面解释过多次,就不重复了。因为经期的缘故,这是“热入血室”,也就是热与血互结,而不是承气汤的热与肠内宿食互结,选方的话可考虑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


如果不让胃气和上二焦受邪受伤,气血能集中力量在下焦祛瘀,就会自愈。


以上几条都是在讲外感和经期同时出现的情况怎么认识和处理,通过这几个条文我们可以分析出气血的运行规律,哪里有邪气,气血就往哪里汇聚,去排那个邪气,这是人体的应激机制。如果疏通不及,便会邪与气血互结而成实邪;而相对缺少津血空虚的地方,也会发生相应的症状,比如谵语,这是大脑用兴奋在争夺气血。


如何才能领悟到《伤寒论》条文后面的人体运行规律和组方原则?在初期只能是笨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对原文前后联系无数次的阅读理解比对,条文中的蛛丝马迹就会渐渐清晰起来。比如以上这几条,读多了自然就能领会条文后面隐藏的人体规律。脂评《红楼梦》里有一句话:“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意思是哪怕相隔一千里,只要灰上面留有细微的痕迹,你也能知道这条蛇是从千里之外什么地方来的。读《伤寒论》要从仲景的文字里找依据找联系,绝不自己附会,生造和臆断。


领会人体的运行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打坐,通过打坐来内观。从医学上来讲,这是探究生命内在未知层面的一种极好的方式。经络的运行,真气的流转都可以在打坐内观的时候感知到。古人惯行此道,现代人都不修行了,也就不能再理解古人,反斥之以迷信。


中医是实践学科,先切实地去研究去领会,再应之于临证,所谓进一寸有一寸的惊喜,当你一步步看到自己临证效果有提高的时候,当你以前不能治好的病现在能治好的时候,你就会在心里和两千年之前的张仲景会心一笑,这就是学医的快乐。

原文:

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 一两半(去皮)  芍药 一两半  黄芩 一两半  人参 一两半  甘草 一两(炙)  半夏 二合半(洗)  大枣 六枚(擘)  生姜 一两半(切)  柴胡 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做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注解:

这个方子事实上是柴胡桂枝各半汤。我们之前说过,三阳合病是治从少阳;太阳阳明合病是先表后里。少阳阳明合病可同治,就是大柴胡汤,同样道理,少阳太阳合病也可以同治,就是柴胡桂枝汤。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这是太阳病。这里的“微”子可以理解为微少的意思,后面的“微呕”也是这样。《伤寒论》的行文里,单独出现“微”字,是指脉微;如果“微”字作为定语,那就是微少的意思。


“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证。


这个方子是少阳和太阳中风的合病;如果是和太阳伤寒的合病,也可以合麻黄汤;如果是和太阳温病的合病,可以合生石膏。小柴胡汤合生石膏这个方子用得很多,因为小柴胡汤本来就是有上热的,上热严重可以再加生石膏。

原文

147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 半斤  桂枝 三两(去皮) 干姜 二两  栝楼根 四两  黄芩 三两  牡蛎 二两(熬) 甘草 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注解:

这是个运用很广泛的方子,很多经方家把它归入治厥阴病的方子。所谓厥阴病是治严重的上阳下阴,阴阳离绝之证的(正常的人体状态应该是上阴下阳)。照这样来看,说这个方子治厥阴病是不妥的。我们可以对比后面厥阴篇的主方乌梅丸方来看看。乌梅丸方中有黄芩,黄连清上热,有附子温下寒。黄连苦降最酷烈,附子温下升阳力最雄,这才能翻转阴阳,治阴阳离绝。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虽然也有黄芩清上热,克黄芩比黄连苦降之力太轻;至于干姜,只是温中而已,谈不上温下寒。所以这个方子并不擅长治上热下寒。从方中有大量的滋阴药敛阳来看,这个方子还是治津液虚的少阳证的,可以作为少阳证向厥阴证的过度方来用。


看过很多经方派的医案,用这个方子治典型的上热下寒收效是很缓慢的,有时候十几剂下去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个方中有桂枝,也可以理解为治津液更虚的少阳与太阳的合病,上一个方子柴胡桂枝汤是治普通的少阳和太阳合病,从行文上而言也比较说的通。


来看条文。首先看“已发汗而复下之”,这一句是指向津液虚了。


“胸胁满微结”,这是少阳证。


“小便不利”,柴胡证本来就有上下不通,津液不得下则小便不利;这里再加上津液虚,小便自然更少了。


“渴而不呕”,这里有上热,也有津液虚,渴会比一般的半表半里证更明显。呕为胃上逆,不呕说明中焦痞塞不通并不严重,所以不用半夏消痞降逆。


“但头汗出”,汗出是太阳中风证,只是头有汗,是因为津液虚了,能量不能全面达表,只能头部出汗。


“往来寒热,心烦”,这是少阳证。


从病位上来说,这是以少阳证为主的,太阳证为辅的。所以有柴胡也有桂枝,从阴阳上来说,是津液虚,且胃虚而有上热,所以有干姜,甘草温中救津液,也有栝楼根,黄芩滋阴清热。

这个方子有味新药栝楼根,也就是天花粉,用的量比较重,用了四两。天花粉阴润补津液,天花粉合牡蛎是一个止渴的经方,牡蛎是收敛浮阳的。


这里既有温中的救津液,也有清热养阴的救津液,说明这个方子是以津液虚为主治的。少阳向厥阴过度的时候,若口渴并不明显,可以将方子里的天花粉减轻。表证不明显亦可去桂枝。


栝楼根是栝楼的根部,晒干了色白多黏质。色白则入肺,也就是入上焦;多黏质则滋阴。这个药在经方里主要是用于虚热证的补津液,比如后面的痉病。《神农本草经》里对这个药的解释主要是三个方面:消渴,烦热和补虚。后世的医书说这个药的寒凉作用类似于石膏,只是多一个滋阴的功能,可用于虚热证的解热。


《伤寒论》部分药物剂量换算备注: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吴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约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