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阴病及其相关问题

 猫捉老鼠 2013-12-06
简介:
姜建国,男,出生于 1953年4月,山东省荣成人。全国首届中医伤寒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徐国仟、李克绍教授。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研究方 向:《伤寒论》辨证思维研究。著有《伤寒思辩》、《伤寒析疑》、《伤寒释难》三部学术专著。全国统编《伤寒论》七年制教材、精编教材主编。
厥阴病及其临床问题
山东中医药大学 姜建国
我今天讲一下厥阴病,题 目就是“厥阴病及其临床问题”。厥阴病可以说是《伤寒论》中最大的疑难争论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伤寒论》的疑难争论问题非常多,但大多数都以某 一条、某一方为单位来争论的。而厥阴病是作为六经病之一,整个这一经病,究竟什么是厥阴病是一个争论问题,也是一个疑难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说它是 《伤寒论》最大的疑难争论问题。
我可以给大家举几个例 子。一个例子是民国医家陆渊雷,这个人很有学问。他研究《伤寒论》研究了一辈子。对张仲景的学术思想研究很有造诣。但研究到厥阴病篇,他给它下了个定义, 他说:“伤寒厥阴竟是千古疑案”。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不但他搞不清楚,“千古疑案”就是历代伤寒注家都没有搞清楚。而且他认为厥阴病篇的条文杂乱无章,缕 不出一个头绪来,因此他说这是“杂凑成篇“的。这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造诣的专家说的话。
我再举个例子,咱们的全 国教材,举五版的例子吧。五版《伤寒论》教材编写得还是非常好的,大家所公认的一部水平比较高的教材。五版教材的编写没有按照原文的顺序,是以方证归类 的,基本上每一个病篇都以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这四个证作为编写体例来编写的。但前面的五经病包括三阳、太阴、少阴,都是按照上面的体例编写的。到了 厥阴病整个体例变了,没有本证了。上来就是上热下寒证、下利证、呕哕证、厥逆证……。换句话说,厥阴病篇56段 条文,这么多的方证,究竟哪一段是本证,教材不讲了。为什么不讲了?讲不清楚。五版教材是全国著名的四位伤寒学者编写的,他们四个人意见就不统一,最后干 脆厥阴病篇就不按照这个体例往下写了。大家想一想,一本教材,又是一本国家级的教材,编写体例前后都不一,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是却无可奈何。所以我们 就知道厥阴病确实是个难点。
我再举个例子,《新中 医》是我们广东的杂志。这是全国公认的水平较高的一本杂志。当时广州中医药大学何志雄教授还健在,何老对《伤寒论》造诣也非常深,曾经在广东《新中医》杂 志举行过两次关于厥阴病的学术大讨论,应该说这是前无古人的,在一本杂志,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厥阴病的讨论。最后仍然是没有定论。我举这三个例子,大家就知 道,厥阴病确实是一个疑难争论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争论的焦点就是:究竟什么是厥阴病?厥阴病56段条文,只有4段条文带“厥阴”这两个字,明确讲是厥阴病,其他52段 条文都不写。我个人认为是我们分析问题的思维出了毛病。为什么这样讲呢?就是说大家研究厥阴病都把眼光盯在“厥阴病”三个字上。而没有从更深层次思维的角 度来研究用什么东西来判断厥阴病。比方说这些条文在这个地方排着,这个专家来了说,我看这条原文象厥阴病,那个专家来了说不对,我看那个象。另一个专家来 了,说这个象。这样永远也没有结论,得永远争下去。我们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呢?首先应该解决的是确立判断厥阴病的标准。这个问题谁也没有提出来。你如果是确 定哪一个条文,哪一个方证是厥阴病,首先得确立判断厥阴病的标准,然后用这个标准来对号入座就行了。所以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把标准确立了,什么是厥阴 病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这个工作呢,大家都不做。没人想到,也没人做。
一、厥阴病的几个基本问题
1.厥阴的涵义
在讲什么厥阴病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就是什么是“厥阴”?这也是个前提。这个前提如果不解决,就无法确立判断厥阴病的标准。所以我在讲具体的厥阴病的方证之前,先讲一下厥阴的概念,就是什么是厥阴?厥阴的概念牵扯4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阴气最少的意 思。这是《内经》的理论。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讲的,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发展到了尽头那就是厥阴。大家都 知道,六经的分类是按照《内经》中提出的“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按照这个理论来分类的。那么具体到三阴,太阴阴气最多,少阴阴气较少,厥 阴阴气最少,这就是“两阴交尽的意思”。这是第一个概念,所以厥阴阴气最少。昨天晚上有几个学员,他们问到这个问题,我还举了例子。三阴病作个比较,太阴 病“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拉肚子也不渴。拉肚子大家都知道是水气下泄,津液下泄,津液下泄也不渴。泄吧,有的是水,太阴气化就主湿。到了少阴,张仲景说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少阴就不行了,少阴也拉肚子,也下利,而且“下利清谷”,但是少阴要口渴,和太阴是不一样的。少阴为什么要口渴呢?因为少阴阴气 本少,再一拉肚子,津液一下泄,就会伤阴的,就要口渴。我们再看厥阴,厥阴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第一个症就是“消渴”。什么意思呢?用前两段 条文一对比,你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厥阴病就是不拉肚子也渴,而且是消渴,渴的程度非常严重。你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内经》“两阴交尽”的涵义。 所以厥阴又称为“一阴”。你看太阴称“三阴”,少阴称“二阴”,厥阴称“一阴”。这个一、二、三就是量的概念,就是多少的概念。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 讲的“气有多少异用也。”和这个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厥阴第二个概念就是主“阴阳之枢”。这是《素问·阴阳类论》中讲到的一句话“一阴至绝,作朔晦”。一阴就是厥阴。这句话是以月亮由量变到质变的盈亏变化来说明厥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阴交尽,阴尽生阳,有阴阳转化的特点。在这里有一个图(见图1)。 朔,指阴历每月最初一天的月亮,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月亮要生出一个小月牙,生出一线光明。有亮了,有光了,光就是阳。因此,朔就是阳的意思。“晦”,指阴历 每月最后一天的月亮。大家知道,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天上是有月亮的。但我们看不见,整个月体是无光的。一点光明也没有。没有光明就是阴,就是黑暗,就是 “晦”的意思。“作”,就是发生的意思。每个月阴历的最后一天是阴,到了第二天就转成阳,就生出一线光明。就发生这种由阴转阳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谁所 主的呢?厥阴。厥阴发展到头儿,就会发生朔晦的变化,也就是由阴转阳,阴尽生阳,阴阳转化的变化。这种变化只有“枢机”才具有这种主持阴阳转化的功能和特 点。这就是它的第二个概念,就是两阴交尽,阴尽生阳,由阴转阳,阴阳之枢。
1
第三个,厥阴具体到脏腑主要是两个脏,一个是足厥阴肝,一个是手厥阴心包络。这个问题一说大家就明白了,讲厥阴不能空对空地讲,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人体的脏腑经络上,否则厥阴这个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这个我就不多讲了,一说大家都明白。
第四个概念就要看联系 了。中医要讲整体观念。厥阴和谁相表里呢?和少阳。和少阳一联系,我们会发现,他们是有共性的,共性在哪呢?就是他们都主枢机。所不同的是少阳主表里之 枢,用张仲景自己的话说就是“半在里,半在外”。后世把它讲成是半表半里。厥阴主阴阳之枢。因为表里相关的脏腑都主枢,因此在临床上也有共性。有什么共性 呢?大家看,少阳主表里之枢,在临床上有一个特征性的症状——“往来寒热”,又叫“寒热往来”。就是一会儿寒,一会儿热。这是具有少阳病特点的症状。只有 少阳有,太阳和阳明不可能有,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不主枢。少阳主枢机才会“往来”。我们再来看厥阴,厥阴不是也主枢吗?厥阴主阴阳转换之枢,因此它在临床 上也有个“往来”。所不同的呢?它是厥阴病,表现为厥,就是手脚发凉。它是厥热往来,我们又叫它“厥热胜负”。就是一会儿手足凉,一会又发热。我们就会看 出少阳、厥阴互为表里的这两经在气化上、在临床上是有共性的。而我们用这种共性来解决临床问题,从理论到临床都是一致的。
举例子来看,332条就是讲厥热往来证的条文。张仲景在讲332条 厥热往来的时候是怎样判断疾病预后的呢?就是“期之旦日夜半愈”。期之,就是可以预测;旦日,就是第二天;夜半,就是半夜。为什么半夜好呢?半夜就是子 时,子时就是阴尽生阳的时候,就是阴阳转换的时候。所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要生少阳了,尽管是初生之阳,只是 小阳、嫩阳,阳气较少,但阳气已经生出来了。半夜是少阳发生的时间,少阳是厥阴阴尽之后生出来的。半夜子时是厥阴和少阳,由阴转阳,由里出表的转换。正因 为这样,所以张仲景在332条 有了这句话“期之旦日夜半愈”。就是可以预测应当在第二天半夜,阴尽生阳,由阴出阳的时候能好。“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推断,临 床上凡是在半夜子时发的病,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来讲,首先应当考虑厥阴和少阳的问题。有临床报道:半夜发热用小柴胡汤加减;还有半夜咳嗽,睡着睡着咳醒了, 我前两天还看了这样一个小女孩,也是用了小柴胡汤加减。本来睡的挺好,咳醒了一看表正是子时12点。用小柴胡汤枢转厥阴和少阳。这有临床报道;我学兄的一个病例,半夜饥饿。不管晚饭吃多少,半夜就会饿醒,醒了一看表,12点 前后。几乎每天这样。这是怪病,他跑了北京、上海好多地方,什么检查都做了就是个慢性胃炎。用西药效果也不好。他就认为自己得癌了。找了不少中医效果也不 好。大家越说他没病,他越害怕,形成一种逆反心里。大家说只是个胃炎没事,他就说为什么吃什么药都不管用,我肯定得癌症了,越来越紧张,越紧张病就越加 重。最后,他就找我这位学兄。我这位学兄在县中医科干主任,他就参加过青岛的四大经典学习班,用了1年系统地学过四大经典。所以他临床的辨证思路就和别人不太一样,他开始给他开了几付药也是错误的,吃了不管用,后来他就琢磨把辨证的重点放在子时发病上,半夜12点 前后就饿醒,不吃点饭就睡不着,哪怕吃上一口才能睡着。于是他给他诊断为厥阴病肝虚,用补肝汤。李东垣《蓝室秘藏》的补肝汤,主要的药物有黄芪、人参、茯 苓等,结果吃上补肝汤就不饿了。李克绍先生在世的时候说过,大夫看病就像开锁一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关键是这把钥匙能不能配好,你要配好了,不在药物、 药量的多少,咔的一下就打开了。这是李克绍先生几十年临床得出来的经验,就是强调辨证论治的准确性。所以这个半夜饥饿的病例也是从厥阴阴尽生阳的角度来考 虑问题的。因此半夜子时得的病,不管什么病一定从厥阴和少阳来思考问题。要么用四逆散,要么用小柴胡汤。
这就是厥阴的基本概念,一共有四个内容:第一,阴气最少;第二,主阴阳之枢;第三,主肝与心包络;第四,与少阳相表里。把厥阴的概念搞明白了,下面我们就来确立判断厥阴病的标准。
2.判断厥阴病的标准
前面讲了,大家争来争 去,就是思维出问题了。我们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判断厥阴病的标准是什么?判断厥阴病的标准和判断前面五经病的标准都一样,我们前面判断五经病,比如说阳明 病有两大特色,第一个特色是主热主燥,这反映了阳明气化为病的特点。两阳合明,谓之阳明。《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就是说少阳和太阳的阳气合起来就是阳明的阳气。阳明阳热最盛,所以热是阳明的第一大特点。承气汤、白虎汤都是泄热、清热的方子。阳明气化的第二大特点—— 燥。阳明主胃肠,胃和脾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燥一湿,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大家看承气汤证,大便干 燥,要急下存阴。白虎汤到白虎加人参汤,“口燥渴,欲饮水数升”。都反映了阳明燥的特点。阳明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病位在胃肠。阳明病最大的特点是大便秘结 腑气不通。反映了阳明主受纳、腐熟、传导的特点,否则就不是阳明病。
现在再看判断厥阴病的标准,和阳明病一样。第一,反映厥阴病的气化特点。那就是两阴交尽,阴气最少,阴尽阳生。第二,反映厥阴病的脏腑特点,就是肝与心包络的病变。只要能反映肝或者心包络的病理特点的我们就可以考虑厥阴病。否则就不是。
我们的分析思维分了三步:第一,确立标准;第二步,对号入座,把厥阴病篇56条 原文逐条对号入座,符合这两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判断它是厥阴病,否则就不是;第三步,确立本证之后,我们会发现厥阴病可以分出本证、兼证、变证、类 似证,而且厥阴病是以本证和类似证作为重点的,兼证、变证的内容非常少。学习《伤寒论》是非常有趣的事。对比一下六经病篇,厥阴病是六经病的最后一篇,太 阳病是六经病的第一篇,可以发现太阳病是以本证和变证为主组成的。太阳病篇有五六十段条文讲本证,有一百多条讲的是变证,也就是张仲景所说的坏病。太阳病 基本上是以本证和变证组成的。而厥阴病篇以本证和类似证组成的。通过分析发现厥阴病篇符合判断标准的一共有五大本证(见图2):第一,上热下寒证,也就是厥阴提纲证326条;第二,厥热往来证。这部分条文比较多,张仲景没有处方,主要是判断预后的;第三,厥阴厥逆证。就是手足发凉,也叫四逆。这里主要是当归四逆汤证,351352条讲的是寒厥。339条 讲的是热厥。也就是厥阴厥逆证既有寒厥也有热厥。第四,厥阴下利证,也就是著名的白头翁汤证。第五,厥阴寒呕证,又称呕哕证。这就是著名的吴茱萸汤证。共 有五大本证。这五大本证都符合判断标准。大家看,上热下寒证和厥热往来证反映的是两阴交尽、阴尽生阳的厥阴病气化特点。厥阴厥逆证、热利证、寒呕证反映的 是足厥阴肝病的脏腑病变的特点。这五大本证都符合判断标准,我们就可以说,这些就是厥阴病本证。
上热下寒证
提纲证(326
厥热往来证
331336342341334332
厥阴厥逆证
当归四逆汤证(351352 热厥(339
厥阴热利证
白头翁汤证(371373
厥阴寒呕证
吴茱萸汤证(378
2
3.厥阴病篇的组成特点
我们把本证树立起来的,我刚才说了厥阴病是由本证和类似证组成的,大家再来看一下有哪些类似证?我们发现围绕本证有四大类似证(见图3), 类似证有很多,尤其是厥逆证,有热厥的白虎汤证、寒厥的四逆汤证、蛔厥的乌梅丸证、痰厥的瓜蒂散证、水厥的茯苓甘草汤证。围绕厥阴提纲上热下寒证的有干姜 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需注意的是类似证不属于厥阴病本证,放在厥阴病篇写的目的只有一个——类证以鉴别。西医有一个《症状鉴别诊断学》,我们 中医不这样说,我们叫类似证辨证,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张仲景的另一本书《金匮要略》最主要的辨证方法就是类似证鉴别。大家看《金匮要略》,张仲景把临床表 现相似的证侯放在一个病篇写,根本不是一个病,放在一起写的目的就是类证以鉴别。《伤寒论》中张仲景也用了这种辨证方法,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和麻黄升麻 汤证根本就不是厥阴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是胃热脾寒证。胃是阳明,脾是太阴,和厥阴没关系。如果把这个证列入厥阴病本证中,纯属张冠李戴是不对的。麻 黄升麻汤证是肺热脾寒,肺是手太阴,脾是足太阴,这是太阴病与厥阴无关。所以也不能放在厥阴病本证中,放进去也不合适。怎么也讲不到肝、心包络上,所以不 合适。厥阴病篇这么多厥逆证都是为与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类证鉴别的。也就是说这些证都有厥但不是厥阴病。白虎汤主治阳明病,四逆汤主 治少阴病,乌梅丸主治蛔虫病,瓜蒂散主治痰厥,茯苓甘草汤主治水厥。与厥阴病没关系。下利证,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寒化证,小承气汤证的热结旁流属 阳明病,这都不是厥阴病的下利,只有白头翁汤证的下利才是厥阴病。呕逆证,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病,381的邪壅哕证,一虚一实,都是呕哕证,都是阳明和少阴的病,不是厥阴病。这四大部分类似证占了厥阴病篇很大篇幅,所以我讲厥阴病篇是由本证和类似证组成的就是这个意思。
上热下寒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359)
麻黄升麻汤(357)
厥逆证
热厥:白虎汤(350   寒厥:四逆汤(353
蛔厥:乌梅丸(338   痰厥:瓜蒂散(355
水厥:茯苓甘草汤(356
下利证
四逆汤(372    通脉四逆汤(370
小承气汤(374
呕哕证
通脉四逆汤(370
邪壅哕证(381
3
下面我要问一个问题:本证是五大本证,类似证是四大类似证,为什么?你会发现厥热往来证没有类似证,为什么?
学员回答:因为姜教授刚才讲了,厥阴是阴阳之枢,其他病证不具有这个特点。厥热往来证反映了厥阴气化为病的特点,其他病症无论如何相似,因为不主枢,它不会出现这一病症。
非常正确。少阳病101条 讲“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大家都围绕着“一证”争啊争,但只有一个症大家都不争,就是“往来寒热”。见到往来寒热就是最典型的“但见一证便是”,用 小柴胡汤就行啊。因为只有少阳病才会见到寒热往来。太阳病和阳明病不可能有。那还不“但见一证便是”吗?同样的道理,只有厥阴病才具有厥热往来证的临床特 点,太阴、少阴不可能有,因为它不主枢。既然这样还用类比鉴别吗?因此有五大本证却有四大类似证。
这是我要讲的关于厥阴病 的前半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明白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厥阴病是《伤寒论》最大的疑难争论问题,历代医家围绕厥阴病做了很多研究,但最后仍然没有定论;第 二,问题出在分析思维上。不应该只把眼光盯在“厥阴病”三个字上,我们首先应当确立判断厥阴病的标准;第三,这个标准和前面五经一样,确立了标准之后,把 条文对号入座就行了。通过对号入座我们会发现,厥阴病篇是非常有条理的,一点也不乱。主要由本证和类似证组成。下面主要讲一下有方证的四个本证,时间关系 没法全面展开讲。
二、厥阴本证分析及临床运用
1.厥阴厥逆证
第一个证,厥阴厥逆证。也就是著名的当归四逆汤证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条文是351352。虽然是两条实际上可以当一条来看,因为在语气上、内容上都是连贯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为 什么说这是厥阴病本证呢?第一,如果脉“细”改成“脉微欲绝”,应该用通脉四逆汤,那就是典型的少阴病。这里张仲景不讲脉微欲绝,而讲脉细欲绝,“细”主 血虚,提示这个手足发凉,手足厥寒,又叫厥逆,与血分有关。这是给我们提示的第一个辨证思维的着眼点——与血分有关;第二,方名。四逆汤这个很好理解,它 主治手足厥冷,如果不主治手足厥冷它不会叫这个名字。四逆汤、四逆散都是以主治证来命名的。但它前面有两个字——当归。这两个字和脉细联系起来看,当归是 血分药,就提示了这个手足厥寒与血分有关,不仅阳虚,血也不足。第三,“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特别是吴茱萸大辛大热,这个药不 入少阴,它归厥阴经、阳明经。因此吴茱萸汤第一可以治疗阳明中寒证,“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第二治疗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 汤主之。”只要一用吴茱萸我们就知道了,要么是阳明有寒,要么是厥阴有寒。所以大家看,脉细、当归加上吴茱萸,这就是我们的辨证要点。使我们知道这个手足 厥寒与血分有关,而肝为血脏,吴茱萸归肝经,我们就可以把当归四逆汤证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归属于厥阴病本证。因为它符合那两大判断厥阴病的标准。
当归四逆汤方证解释就不 多说了,注意这是经脉寒证,“内有久寒”这才是病脏腑。这个“久”字很重要,提示体质性的问题,有脏腑的陈寒痼冷,因此要加吴茱萸、生姜来温脏,不能只温 经。大家看:当归、芍药、通草补血活血是一个组成部分;桂枝、细辛,驱寒通络。没有用附子、干姜,少阴寒化证用附子、干姜;大枣、甘草补益气血。合起来有 三大功能:温阳;养血;通络。这就是当归四逆汤这张方子的功效。若其内有久寒,也就是有肝脏的陈寒痼冷,加吴茱萸、生姜来温脏,体现了“经脏同治”。当归 四逆汤是温经的方子,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经脏同治的方子。当归四逆汤是《方剂学》上温通经络的第一方。
下面举两个病例:第一个 病例王新陆校长在《百家讲坛》讲“解读中医”的时候运用过,是我的一个病例。这是一个怪病,就是频繁地关节脱位。你好说了,脱臼还算怪病吗?小孩子腕、 肘、肩关节发育不健全,一用外力就会脱位,外科用手法复位就行,这算什么怪病呢?这个病人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20多 岁的青年女孩子。感冒发热服了阿司匹林之类的解热镇痛药,汗出太多。用她自己的话说被子、褥子都湿透了。这以后不发热了,上午起床,手一按,左手腕关节脱 臼了。她家门口就有个部队医院,就自己到医院,外科给她手法复位,就回去了。回去后,睡午觉醒后,一翻身左侧髋关节脱位,大家知道髋关节有大量筋脉肌肉包 裹着,轻易不会脱位。脱位后疼痛剧烈,家人抬到了部队医院。髋关节脱位不容易复位,费了好大劲给她复上去了。从这以后,三天之内连续性地腕关节、髋关节脱 位,跑了好多淄博市的大医院,要求服药治疗。西医大夫只能在脱位后复位,没有根治的方法,于是改来中医院治疗。淄博市中医院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第四附属医 院,我当时正在那里带79级 学生实习。他爱人把她背到二楼内科门诊。诊脉时发现病人手很凉,连手腕部都很凉。病人述从小就好冻手冻脚冻耳朵。这是“内有久寒”,体质上有阳气不足。根 据手凉、脉细这两条,当时就想到用当归四逆汤,因为病人从小就好冻手冻脚冻耳朵,说明脏腑有陈寒痼冷。所以选用了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没有加减,因为 碰到这么个怪病,想试试这张方子,就原方上就行,三付。并嘱服完后,不管好了没有都要再回来。3天后在爱人陪同下自己走上楼梯。述服第一付药后还有一次脱位,第二付药后没在脱位,现连续两天没脱位,敢下地走了。我当时也非常高兴,效果这么好,再吃3付巩固巩固就可以了,又吃了3付。大约1个月以后病人又感冒了,不敢吃西药找我开中药,说吃了6付药后再没脱位。
这个病例虽然是一个怪 病,但我是按照咱们中医正常的辨证思路来辨证的。辨证思路一点也不怪,就是整体观辨证论治。虽然从古至今没有一张方子专用于治疗关节脱位,但是作为一名中 医我们有整体观念,有辨证论治,有八纲辨证,有六经辨证,就应该能开出方子来。这个病人治好了当时在医院很轰动,晚上在医院给学生、大夫讲座,有一个医院 的大夫还问我“姜老师您能给讲一下吗,当归四逆汤治疗关节脱位具体是什么道理?”当时没答上来,后来琢磨过来了,大家想一下是什么东西维系着关节呢?是筋 脉和肌肉。在没有外力作用下频繁脱位,这就说明她左侧腕关节、髋关节维系关节的筋脉和肌肉有毛病了,缺乏阳气的温通和阴血的滋养。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 汤正是一张养血通络、温阳祛寒的好方,所以把筋脉和肌肉修复好了就不脱位了。
再举一个当归四逆汤的病 例。是我的一个朋友,结婚好几年没怀孕。开始我给他推荐了我们大学一位专治不孕症的专家。他夫人子宫发育不良,专家开的方子基本上是按照肾虚辨证治疗的。 吃了一年多的药也没怀上孕。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带朋友找我看病,我给他朋友处了张方子,效果不错。他两口子就要求我给他们看。他夫人常年手脚发凉,夏 天不敢吹空调,家里电扇要冲着墙吹,不敢直冲着他夫人吹。据脉细、手厥、痛经这三条,我给她诊断为血虚宫寒不孕。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加了30紫石英,又加了点菟丝子、巴戟天等。吃了12付药后,自觉手脚发凉的情况大为改善,后又吃了40多付药,前后两个月左右怀孕了。后向朋友解释如果没有前面不孕症专家1年 多补肾药的调理,不可能服这张方子两个月就让你怀孕。因为他夫人子宫发育不良,从中医证侯来讲也确属肾虚,前面的中医专家按照补肾的方法来治疗没有错,只 是没有用温通改善一下子宫的温度,就好像给机枪压子弹一样,子弹压得满满的,我开的方子就是起到了扣扳机的作用,没有前面补肾的基础不可能这么快就能怀 孕。在这里我们要反思一下,从辨证思维的角度来看“专治不孕而不孕,不治不孕而孕之。”提示中医临床辨治要善于变通。
我们现在临床上之所以出 不了大师级的中医,之所以临床处理不好疑难重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辨证思维出了问题。辨证思维太僵化了。这个不怨大家,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整个中医教 育体制,包括教材都是培养中工的不是培养上工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不可能出现大师级的临床专家。(掌声)大家别鼓掌,你们一鼓掌我的脸就发红了。我 也是大学教师,培养不出好中医来我本身也有责任。比如《中医内科学》,这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代表学科,《中医内科学》整个的知识体系都是讲常,而不讲变。我 们常常讲要“知常达变”,只讲常不讲变把我们的辨证思维都给局限死了。《中医内科学》不管是分40几个病,还是50几 个病。都是内科常见疾病的常见病型、常见病因、常见病机、常见主症、常用治法、常用方药,包括加减也是常用加减。全是常,讲变法的内容太少了。在这种教学 体系和知识结构的框架下,很难学好灵活的辨证思维。李克绍先生在世的时候常说“活泼泼的《伤寒论》”。在他眼里《伤寒论》每一段条文、每一首方子,甚至每 一个字,就像七八岁的孩子一样在他眼前跳,而不是死板的、僵化的。我们现在一定要把中医讲成僵化性的,讲成规范性的,就存在问题了。所以大家大学毕业后一 定要再读经典,再大量的临床。
怎样才能成为中医大家 呢?我们的老专家说有两大条件:第一,熟读经典;第二,大量临床。我认为要成为大师级的名医应该具有三给条件:第一个条件,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光四大经 典也不行,历代医家的著名医书都得要看。唐代孙思邈的书、金元四大家的书、明代张景岳的书,清代医家的著作尤其是《医宗金鉴》,这些书如果不看,你成不了 名医。所以想成为名医很难,不下功夫是不可能的;第二,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为中医学是一个临床医学,带有经验医学的性质;第三,我认为还有一条最重 要,就是要有灵活的辨证思维。我们现在所有的问题,包括《伤寒论》的疑难争论问题都出现在我们的思维出了毛病。我们现在的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医匠”而不是 “医家”,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全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有些地方确实需要反思,中医教育更要反思。
全世界所有大学的校训 中,我认为最好的一句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让自由之风永远吹”。所谓自由之风就是思想的解放,我们现在的学生就缺这个。我的老师李克绍教授有句名言“学 《伤寒论》不要迷信注家,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教材,甚至不要迷信张仲景。”李老的意思不是要我们怀疑一切,而是要我们学会怀疑。只有学 会怀疑你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你才能分析问题,继而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解决问题学术才能创新,你才能进步,这是一连串儿的。灵活思维对我们学习中 医非常重要,在临床上思维灵活非常重要,要不然在临床上病治好了不知道怎么好的,病治坏了也不知道怎么坏的,那麻烦就大了。
稍微说点题外话,国家中 医管理局搞了一个“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项目”,从全国主任医师一级的临床人才中选拔了二百多名,通过四大经典考试进行选拔,然后进行四大经典培训。 在北京通州举行了《伤寒论》的培训,那个培训我去讲的是半夏泻心汤。讲座开始之前我就讲“我给大家讲大家最熟知的,也是临床最常用的一首经方——半夏泻心 汤”。我在开讲之前就事先声明我的讲法和全国教材不一样。讲完后大家递了很多条子上来,有一张条子说“你今天讲的半夏泻心汤和全国教材讲的不一样,我们是 听你的,还是听全国教材的?”我看了这个条子有点生气,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带有一点挑衅性,这在学术交流中很正常不算什么。如果是本科生,哪怕是研究生提 出这样的问题我也不生气,但在座的都是教授一级的,而且是教授中通过考试选拔的佼佼者,竟然提这种小儿科的,说的严重点儿有些愚蠢的问题。真是让人遗憾。 当时我就说“你听我的干什么?话又说回来了,你听全国教材的干什么?你应该听你自己的。”就像刚才讲到的,为什么要迷信全国教材。我也主编过全国教材。别 说是全国教材,全世界教材也在内,只要教材都是人编的,人犯错误教材能不犯错误吗?从这个问题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学中医的方法很成问题啊。包括今天我讲的 肯定有胡说八道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别迷信。
2.厥阴下利证
下面讲第二个证侯——厥阴病下利证。两段条文中371条是重点,373条补充了辨证。“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热利”后世医家公认这是指是“脓血痢”。就是说病在血分。第二个症是里急后重,提示病在肝经。凉血热止血痢。肝经湿热下注大肠而成脓血痢,肝失疏泄,气 机郁滞故下重。包括少阴病篇的四逆散证也是厥阴肝病。那是肝郁气滞所以泄利下重。肝为血脏,血热壅郁滞损伤肠络出现脓血,反映肝为血脏的特点。肝为血脏, 大家千万别忘了这是厥阴肝最重要的生理病理特色。治肝病哪怕是肝的气分病也别忘了血。大家想想看,从四逆散开始临床上最常用的三张疏肝理气的方子:张仲景 的四逆散是第一张方;宋代《和剂局方》的逍遥散是第二张方;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的柴胡疏肝散是第三张方。这三张临床最常用的疏肝理气的方子,四逆 散里用芍药;逍遥散中用芍药、当归;柴胡疏肝散中用芍药、川芎。从古至今,从张仲景开始就告诉你治厥阴不要忘血分。哪怕是治肝的气分证也不要忘了血分。肝 为血脏,体阴而用阳,这是它的特点,这个证就反映了这个特点。
白头翁汤一共四味苦寒 药,两味归肝经,两味不归肝经,两味治血分,两味治气分。白头翁、秦皮苦寒药归肝经,凉血热,止肝热血痢,以白头翁名方就提示了这张方的主症就是厥阴肝 病。黄连、黄柏也是苦寒药,清热燥湿止痢,这是治气分的。这两味药不入血分。白头翁汤从它的主药、方名就知道了它就是一张主治厥阴病的方子,这是毫无疑义 的。围绕着白头翁汤证的下利,厥阴病篇又列了10多段条文讲了类似证: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主治的是寒利;小承气汤主治的是热结旁流……。但是真正属于厥阴病的下利就是白头翁汤证。
白头翁汤很好用,但因为大家受思维的局限,恐怕在坐的很多医生还没用过白头翁汤。其实只要明白白头翁汤治疗的是厥阴病,是凉血热,解血分热毒的一张方,临床上你就会用白头翁汤了。
举例来看:一名中年妇 女,西医诊断附件炎。少腹摸着有条索状物,按之压痛,这是第一个症状。第二个症状就是黄带比较多而且异味很大。西医诊断为附件炎。前面有两个大夫开了两张 方。第一个医生用三妙散加减,用三妙散没错。黄带多而且味大这不是湿热下注吗?第一个大夫想到三妙散应当说这个辨证思维基本上是对的,但是疗效不好。第二 个大夫用的是《金匮要略》里的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在《金匮要略》里是治疗妊娠癥病的。是活血化瘀利水的一张方子。第二个大夫用桂枝茯苓丸应该说比第一 个大夫用三妙散更接近于正确。第一个大夫只想到了湿热下注,忽视了癥瘕积聚。少腹部摸着有条索状物,我们中医讲这是癥瘕积聚,有瘀血。第二个大夫想到了, 用了桂枝茯苓丸,而且桂枝茯苓丸同时还有利水利湿的作用。这个方子比第一个大夫开得要好。但是也没效。我是第三个大夫,我看前两个大夫开得方子基本上是合 理的。病人的症状、体征、脉象没有很特殊的地方,所以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才把辨证的着眼点放在了舌质。病人舌质深红,就凭舌质深红判断热毒郁滞在厥阴血 分。附件炎是少腹的病变,厥阴肝经走少腹环绕阴器,少腹是厥阴肝经所主的部位,所以我诊断这是厥阴病,热毒郁结在厥阴。用白头翁汤加减,但白头翁汤中缺少 活血化瘀散结的药物,所以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了五灵脂、元胡,共6味药。服后效果明显,3付药后虽然仍有包块,但疼痛明显减轻,黄带也减少。6付 药就痊愈了。因为这个病是慢性附件炎,遇劳累、生气、性生活多就经常发作,后来又做了水丸,“丸者缓也,汤者荡也”。这个治疗思想谁教的,张仲景啊。张仲 景在六经病篇之后又写了两个附篇,其中有一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就是讲的治未病,防止病后复发,这也是用了张仲景的思路。这个丸药一做就吃一 个多月。
在这里想给大家提示的 是:白头翁汤,张仲景在《伤寒论》用它治疗拉肚子,脓血痢。我用它治疗过附件炎。有的医生用它治疗过妇女的乳腺炎,还有的医生用它治疗过眼的结膜炎。虽然 这些病不一样,部位也不一样,但是异病同治的机理都一样。就是肝经热毒循经或者横逆导致乳腺炎,或者上攻导致结膜炎,或者下注导致下痢、附件炎,但因机都 一样。都是肝经热毒郁结。才有了异病同治的基础。这个病例用三妙散、桂枝茯苓丸差之毫厘,但临床没效,失之千里。所以我们中医在临床上辨证思维和临床用药 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3.厥阴上热下寒证
下面我再谈一下厥阴病的提纲证,也就是厥阴上热下寒证。326条 是厥阴提纲证。张仲景的六经病提纲证都非常简单,提纲就是要提纲挈领,所以要简约,要真正有纲的涵义。唯独太阴病、厥阴病的提纲证写得非常复杂,非常多。 这是万不得已。因为太阴病的条文很少,他就把太阴病最典型的脾阳虚衰,寒湿内盛最典型的一个证放到提纲证写了。厥阴病证候比较多,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复 杂的证作为提纲证呢?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要让你理解厥阴病的特点。326条既反映了厥阴气化为病的特点,也反映了厥阴脏腑为病的特点。反映气化为病特点的是消渴,我前面讲了“两阴交尽”。脏腑为病的特点是肝火犯胃,所以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厥阴病提纲证没有主治方,后世医家尤其是清代的柯韵伯主张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后世医家大都赞同此说,我也赞同。但是需要加减,后面还要谈到。
再往后有338条,写这一条的目的是为了和厥阴病的厥证类比鉴别的,就是和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类比鉴别的。但是蛔厥证张仲景出了个方子乌梅丸,所以既然我讲326用乌梅丸治疗,所以我把这段条文也拿过来了。而且讲338条不要忽视“又主久利”这句话。在《伤寒论》上包括伤寒注家的观点,乌梅丸能治3个病,蛔厥、久利、厥阴病上热下寒证。为什么可以治疗这三个病。下面我谈一下。
先讲一下“又主久利”这句话。338条 尽管张仲景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蛔厥,但我们读这段条文的重点在“又主久利”这句话上。古代我们常用乌梅丸治蛔虫,现代我们一般不用乌梅丸治蛔虫了。我们用乌 梅丸治蛔虫,一般是用来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或胆道蛔虫症反映寒热错杂的时候。真正治蛔虫病我们基本上用的是西药,这样一来乌梅丸就处于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境地。所以我们现在来读这一条,“又主久利”这句话就非常重要了。这句话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他开拓了乌梅丸临床应用的思路。这句话本身就否定了乌梅丸是 专治蛔虫病的方子。尽管《方剂学》在驱虫剂里把乌梅丸放在了第一位,但张仲景本身就否定了;第二,“久”字意义非常大。凡是久病就是慢性病,反复发作性的 疾病,而这种病的病机没有一个是单纯的,都非常复杂,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而乌梅丸恰好是一张既扶正又祛邪,既温阳又清热的方子,正好适用于这种慢性反复 发作性疾病的治疗。现在我们中医在临床上遇到的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家先找西医看效果不好,回过头来找中医的,经过西药干扰的,病机复杂了。第二种是体 质性疾病,也就是慢性病,现在的三大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大多都是与体质有关的疾病。临床上见到的单纯的寒、热、虚、实证少了,大部分都是慢 性病,具有张仲景所说的“久利”的特点。病复杂了,我们在临床上的辨证思维也得要复杂。用简单的思维去应对复杂性的疾病能行吗?肯定不行,这是毫无疑义 的;第三,就是方中君药乌梅。乌梅本身是酸的,量非常大。用的时候还要用苦酒也就是醋来浸泡一宿。在五味当中,酸是入肝经的,整个方剂又是寒热并用,所以 柯韵伯主张用此方治疗厥阴上热下寒证,这是有根据的。
简要分析一下乌梅丸。方中共有10味药,原方中加米、蜜。分析方义时一般不讲。这10味药可以分成4个 部分。我们先分析一下它治疗蛔厥的机理。蛔虫有两大特性:第一大特性,喜温而恶寒,它平时寄生在肠道里,蛔虫只要上窜到胃里去那肯定是脾肠有寒。胃中有火 它钻到胃中才会被吐出来,所以临床上见到吐蛔肯定就是上热下寒;第二大特性,蛔虫喜欢吃甘味的有营养的东西,它讨厌苦、酸、辛三种味道。我们就用第一特点 来判断蛔虫病的病机,用第二个特点来处方用药。大家看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方中乌梅、黄连黄芩、桂枝干姜蜀椒附子细辛分别针对蛔虫的上述特 性。另外,黄芩黄连清上热。辛温药用的非常多,因为蛔虫病下寒是重点,所有的温阳药都用上了以温下寒。清上热温下寒来调整体内的阴阳,使体内上下阴阳相互 和谐。清上热温下寒这是治本,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这是治标,标本兼治。既然出现厥就有气血紊乱,用张仲景的话说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用当 归、人参调补气血。
再来看治久利。乌梅酸敛止利,凡是久利常有滑脱之象,控制不住。凡下利就容易伤阴,乌梅又能滋养阴血。凡是久利都有寒热错杂的情况,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利,五味热性药温阳散寒止利。人参、当归调补气血,长期拉肚子肯定正虚,可见治久利也可以用乌梅丸。
再来看治疗厥阴病上热下 寒。厥阴提纲证第一个症就是消渴。两阴交尽阴气最少,因此用大量乌梅酸入肝经,滋补肝阴。黄柏、黄连清上热。我在临床用乌梅丸,经常将这两味药改为丹皮、 栀子。取后世丹栀逍遥散中的两味药,这两味药清肝热效果要比黄连、黄柏好,尤其是丹皮还入血分,栀子归肝经。如果上热较重保留黄连。五味热性药温下寒。需 要注意的是,厥阴提纲证上热是重点,下寒不是重点。因此在临床用的时候这五味药要加减。一般附子、干姜、川椒我不用,只用桂枝、细辛温通一下阳气就可以 了。如果下利比较重,就用干姜。也就是要加大清热药,减少温阳药。仍用人参、当归调补气血。所以临床上见到的厥阴病上热下寒证完全可以用乌梅丸。只不过要 调整寒热药物的比例,大思路不要变。
下面举例。这个病例说句 实在话,一开始我也走了弯路。这是我们学校实验室的一位老主任,拼命三郎,工作起来不要命。冠心病非常严重,心绞痛经常发作。打吊瓶缓解后接着开始工作。 她偶尔也吃一些活血化瘀通路止痛的常用中成药。但常吃常犯效果一直不好。她退休后,频发心绞痛来找我,说不但心绞痛常犯而且感觉像第二个更年期来了。阵发 性的上半身燥热出汗,膝盖以下寒冷如冰。晚上用狗皮做成腿套套上去也白搭,下半夜就冻醒了。当时我跟她说你这个上边热下边寒不是要命的病,你那个心绞痛是 要命的病。因此一开始我把辨证论治的重点放在心绞痛上,没有重视上热下寒,用了一张大家常用的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方子。吃了大约6付, 效果不明显。不仅上热下寒没解决,心绞痛仍然犯。我感觉辨证思路有问题了。复诊时我把辨治的重点放在了上热下寒上。厥阴病上热下寒证常见于老年人,青年人 很少见。这和白头翁汤证、当归四逆汤证不一样。寒热往来或上热下寒再往下发展就是厥热往来。厥热往来常见于六七十岁的老人,一直厥下去回不来,就亡阴亡阳 死了。诊断为厥阴病了马上就想到了乌梅丸。这时就根本不管她的心绞痛了。基本上是乌梅丸的原方,没想到一共吃了十几付药,不仅上热下寒明显减轻,心绞痛也 有了明显好转。前后用乌梅丸加减的汤剂吃了两个多月,也不上热下寒了,也不心绞痛了,体力也改善了。
讲这个病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治心心病不愈,活血绞痛不止,问题在哪儿?就是辨证思维出了问题,没有别的。
第一,中医诊治冠心病, 不应只着眼于活血化瘀。陈可冀院士搞得活血化瘀法对临床辨治冠心病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全国推广开以后,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法。从西医的角度讲,冠状动脉粥样 硬化,血不流通。从中医的角度上讲“不通则痛”。从中医到西医都讲得通。所以冠心病用活血化瘀法在全国一下子就成了常规思维、惯性思维,然后发展成线性思 维。等到发展到线性思维,就离中医越来越远,离西医越来越近,这就很成问题了。我们山东中医药大学有八大元老。其中周次清教授是山东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 第一人。周老在世时我前后带两个患冠心病的朋友找他看病。第一个病人开的是六君子汤加减,第二个病人是女病人,开的是柴胡疏肝散加减。看完第二个病人我向 他请教,他讲了一番道理让我很受启发,他说“我们现在的临床大夫只要见到冠心病就千篇一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不是说这个方法不好,而是说这种方法不可能适 宜所有的冠心病。你前面的那个病人我不记得了,既然开的是香砂六君子就说明他是中气不足而导致心绞痛频繁发作,你把中气给他补上去脾胃调整好了,他的心绞 痛就会明显减轻。刚领来的这个女病人,一生气就犯病,这是肝气郁结导致的,疏肝就行。治冠心病不要只盯着心。”周老的话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第二,厥阴亦属心包络,乌梅丸亦为治心病之方。我学生在门诊上问我“老师,乌梅丸不是治疗厥阴病吗?那怎么还能治疗冠心病呢?”我说厥阴不仅包括足厥阴肝,还包括手厥阴心包络,乌梅丸当然能治疗心脏病。
4.厥阴寒呕证
最后我再谈一个证,就是 吴茱萸汤证。吴茱萸汤在《伤寒论》有三见:第一条在阳明病篇。主治阳明病本证中的阳明中寒证。张仲景的意思是告诉你阳明病以热证为主是事实,但在辨证思维 上不能僵化,要一分为二,告诉你阳明病还有寒证,这就是张仲景在阳明病篇设立一条吴茱萸汤证的原因,让你全面的看待阳明病;第二条是在少阴病篇,是作为少 阴病的类似证出现的,是为了和四逆汤证相鉴别的,是类似证而不是少阴病。当然这个有争论;第三条就是厥阴病篇的这段条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 主之。”(378)是 作为厥阴病本证提出来的。大家一定要重视头痛这个症。前面两条原文张仲景反复提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他不讲头痛。到了厥阴病篇他偏偏讲头痛,你就得琢 磨这是什么意思?张仲景为什么这么写?把这个头痛琢磨过来了你就知道这是厥阴病本证。因为阴经不走头,但有一个例外。在阴经中只有厥阴经与督脉会于巅顶百 会。正因为这样,所以厥阴病肝经寒气循经上逆会有巅顶头痛。除了“干呕,吐涎沫”这个主症之外又补充了一个头痛。这段条文虽有没有加上“厥阴病”三个字, 但确实是厥阴病本证。再加上方中吴茱萸是君药,它本身就归肝经。所以吴茱萸汤第一温厥阴,第二温阳明。它是阳明病寒证和厥阴病寒证的代表方。只是《方剂 学》把它放到温中散寒剂中,所以大家都认为吴茱萸汤只治疗中焦寒证。其实肝也在中焦。过去教材讲肝在下焦,现在改过来了。我们中医什么时候肝长下焦去了? 但我们大学教材就这样写啊,《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在五版之前全是这样写的,不信回去看,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教材。
吴茱萸汤方中:吴茱萸温肝散寒,降浊止呕;生姜温散寒气,和胃止呕;人参、大枣补虚以强运化,寒浊无从内生,也就是补。温降补是吴茱萸汤的三大功能,而降是它的特色。
举个例子,还是一个误治的例子。这是一名50多岁的妇女,患高血压。这个病人是铁杆中医病号,不吃西药,只信中医。但是她血压非常高,最高收缩压到220mmHg, 血压升上来以后眩晕,再严重呕吐,很危险。她平时不吃药,血压上来了,不能走路了,开始找中医吃中药,吃上二三十付药血压降下来了,又不吃药了。这多危 险。这个病人病历很厚,前面用过的方子很多,换了很多大夫,吃的药有几十付。不是天麻钩藤饮,就是镇肝熄风汤,全都诊断为肝阳上亢。但我当时看这个病人浑 身上下没有一点阳热之象。舌质淡,舌苔白,手足冷,脉沉弱。但是前面的医生就是给她诊断为肝阳上亢。不是诊断为肝阳上亢能给她开天麻钩藤饮吗?为什么临床 上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就是因为把西医的高血压和我们中医的肝阳上亢划等号了。这个病号我记得很清楚,他女儿搀着她进的诊室,坐下来后还问我“大夫你看出 来我走路不对劲了吗?血压一上到二百多,我就像孙悟空一样腾云驾雾了。在家里就感觉飘啊飘的。”我用的是吴茱萸汤。这个病人吃了6付药,血压没怎么降,但是头不那么晕了。走路感觉脚底下踩实了。20多付药血压才降下去。后来我做了很多工作让她吃西药。我说“你别这样,太危险了,很容易脑出血。”
本案例的辨证思维启示: 高血压不可等同于肝阳上亢。这就是中西医结合带来的弊病。中西医结合我不反对。我的基本观点是两句话八个字。第一句话“立足中医”这是立场问题,干什么得 吆喝什么,你干的是中医。第二句话“为我所用”。也就是拿来主义。所有的东西包括西医的东西都要拿过来发展中医。我认为这个立场还是正确的。我们现在因为 中西医结合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把我们的临床辨证思维全给搞乱了。我给总结了“三乱”:第一,理论混乱;第二,临床混乱;第三,科研混乱。
举个例子:现在中医院病 房病历都是中西医结合大病历。西医的一套,加上中医的望闻问切,最后是中西医诊断。一次到附属医院检查病例,病号是淋巴细胞增多型白血病,属血癌的一种。 我们的主治大夫也是临床教师写的病历,下面主任给签的字。我主要看中医辨证这部分,这个病人按中医辨证属于湿热。病历上写的病机分析是“湿热内蕴故生淋巴 细胞”。当时我就把写病历的大夫叫了过来,“你给我说说看,湿热内蕴怎么生的淋巴细胞?你身上的淋巴细胞都是湿热内蕴生出来的吗?这个病人多亏是湿热内 蕴,他要是气血两虚,你也说气血两虚故生淋巴细胞?”所以说中西医结合不仅带来很多困惑,并且闹出很多很多笑话。这个问题很严重。
我不反对中西医结合,我 们可以把很多西医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乙型肝炎目前我国有病毒携带者一个多亿,有三千多万肝炎患者。乙肝西医很头痛这个病,中医也 很头痛这个病,反复发作最难调理。乙肝对我们中医来讲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证可辨。我们中医是望闻问切司外而揣内。通过外面的症状体征推测内在的病机, 如果外面一点症状都没有,这从中医来说就是“平人”。阴平阳秘没病。但我们大家知道乙型肝炎临床症状极其轻微,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生病。西医根据生化检 查、B超 这些现代诊查手段明确诊断。那我们中医怎么办?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病人带着化验单来看病,说查体发现有乙肝。问一下饮食、大小便都正常,也没有乏力,肝区 不疼,没有不适,还能不给病人看吗?怎么看?用传统的辨证论治思维没法看,病人没有症状体征,但是你必须得看。我让我的研究生做了一个课题,专门研究乙肝 无证可辨的问题。中医如何切入?这是现代病给我们中医提出来的新课题。要研究它。后来我的研究生总结出6个 诊断标准。其中一项就是西医的生化检查,那也是诊断标准之一。为什么不能拿过来?那不光是西医的,那是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等现代科技的东西,你西医学可 以拿过来用,我们中医为什么不能拿过来用呢?中西医结合没有错,但是你的立场、思维不能错。否则走到最后就成了以西代中,把中医的好东西都丢掉了,变得不 伦不类、非牛非马、邯郸学步。这是非常遗憾的。
讲座基本上结束了,最后 我还想说几句话,问几个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有人说西医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中医是辨证论治。我说,不对!中医有时也“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中医有 不辨证论治,你说对不对?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内经》讲“司外揣内”。《中医诊断学》也讲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最主要的就是“司外揣内”。通过四 诊收集症状体征推测内里的变化。我说,不全面!我们中医还有“司内揣外”。你说对不对?第三个问题,《内经》讲“虚则补之”。我说,不全面!我们中医还有 “不虚而补”。你说对不对?不虚为什么要补?补什么?和《内经》的“虚则补之”是什么关系?学好《伤寒论》上面的三个问题就都解决了,张仲景都通过方证、 条文告诉你了。今天只把问题提出来,时间关系就不讲了。
【答疑】
1.您怎么看待厥阴病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与厥阴提纲证之间的关系?
答:对这段条文本身就有 争论。争论的焦点在阴阳气的“阴阳”两个字上。我认为最好的说法“阴阳气”就是表里气。这条讲厥的病理,因为阳气生于脏腑,发越于外。到达四末的距离最 远,因此四肢是最容易发凉的。表里气只要不顺畅,里面的阳气出不来就会表现手足发凉。因此在临床上摸到病人手足发凉,千万不要以为这肯定就是寒证。四逆散 证就提示了还有阳郁致厥。还有白虎汤主治的热厥证,是阳热内结阳不外达。它和326条的关系,可以看《张卿子伤寒论》。张卿子说厥阴病最主要的特点是“舌尽红赤,手足厥冷”。舌尽红赤,反映出两阴交尽。手足厥逆反映出阴阳转换,阳不外达。厥阴不但有寒厥证还有热厥证。热厥证得用四逆散,热的明显加丹皮、栀子清肝热。
2.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属下焦,如肝属中焦,如何自圆其说?
答:你把肝肾同源的概念 和脏腑部位这两个问题混淆了。肝肾同源讲了精血互化的关系。与这两个脏腑的位置不是一回事。肝肾同源千万别理解为肝肾长一块了。我首先提出了“肝在中焦” 这个观点。从李东垣开始错,一直到现在错了好几百年。后来我发表论文指出这种说法说错了。肝肾同源是讲肝血与肾精之间的互化关系。如果因此认为肝位于下 焦,那心肾相交,都相交了不更粘一块了?在李东垣以前这个问题没有错。《伤寒论》97条解释小柴胡汤证症候机理时讲“邪高痛下,故使呕也。”邪高,指病在肝胆,胆气郁滞。痛下,指胆气犯胃而致呕吐。胃在中焦,胆气郁滞而说“邪高”,明显说明肝胆位于中焦。很多下焦病变从肝胆论治,这是由于肝经走少腹环绕阴器。这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
3.根据《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大法,出现何证便用何方。厥阴病当出现阳明白虎汤证时便用白虎汤,出现少阴病四逆汤证是就用四逆汤。这样理解行不行?
答:对这个问题我想谈一 下个人观点。我反对“有是证便用是方”的说法。我认为这是学习《伤寒论》低层次的东西,和日本人的古方派是一个观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单明了,有时候在 临床上效果非常突出,因为对上证了。而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它很容易抛弃张仲景的基本精神,即六经辨证的基本精神和辨证论治的精髓。把《伤寒论》看成是一 本验方治病的书。《伤寒论》不就有112张方子嘛,难道临床上只有112个病吗?所以学《伤寒论》不能这样。日本就走这个路子,所以1868年以后,日本中医消亡了。一个原因是日本政府不支持,一个原因是它自己本身的发展有问题。日本的中医研究断代二百多年,现在又后起直追。
我昨天还提到我反对“振 兴中医”这个口号。可能我这么说很多人不愿意听。谁喊“振兴中医”这个口号,说明他不懂中医。中医是生命科学,它和西医一样是生命科学的组成部分,属于自 然科学的范畴。作为自然科学它的发生、发展、演变,甚至灭亡有其自身规律。你喊振兴它就振兴了?换句话说,你让它灭亡它就灭亡了?所以有人说中医是伪科 学,我连听都不听。上次开会有人让我写篇文章,我说没必要。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你和他辩论干什么?因为现在有很多病西医解决不了要靠中医。张功耀不是 反中医吗?我希望张功耀身体健康,而且我希望张功耀得了某种病西医能给他治。如果他得了一种病,西医治不了,只能用中医来治。我想问他“是想科学的死去, 还是不科学的活着。”(掌声,笑声)千万别慌张,别用搞文化大革命的那一套来干扰我们中医。沉下心来学好中医,知道中医的精华是什么,知道中医的不足在什 么地方。把它学深学透,临床用好,能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不是很好嘛。西医喊过“振兴西医”吗?人家没有啊。难道西医不需要振兴吗?西医研究深入到基因水 平,很多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它难道不需要振兴吗?很多问题是我们中医自己不自信。所以我说中医是科学的,而相当一部分搞中医的脑子不科学,缺乏科学观念。 (掌声)
最后,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我在内,要用心读伤寒,不要用嘴读伤寒,大家共同努力,学好张仲景,用好《伤寒论》,为中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