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猛将”旱半夏(二)

 汉古中医 2015-10-27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寻找“猛将”旱半夏(一)》

时间匆匆,转眼间到了 10月13日,我与焕彬师兄再次启程,临行前陈老师耳提面命我们务必把“监工”一职做好,以保证药材能“原汁原味“制作。

14日早晨张师叔带着我俩在新绛龙兴寺前 (如图1所示)与崔叔会合。一路上,崔叔兴致勃勃的给我们介绍起新绛的历史: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国的都城,战国时属魏国。新绛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水旱码头,交通枢纽”和“南绛北代”的赞誉。

这可把我给惊呆了,想不到这么一个小小城市居然如此由来头,历史底蕴杠杠的。




图1新绛龙兴寺


一路驰行,我们很快来到了目的地。我们住在崔叔家,距离崔叔的药材合作社只有几百米。

第一天我们稍作休整,在吃饭期间我们抱着学习的心态询问起崔叔当地种植半夏的情况,虽然在来之前已经做了不少功课,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谈到这个,崔叔倒也来了劲:“说到半夏,还是咱这的地道,旱半夏种植是咱们村种植最早、种苗繁育最多的中药材,前些年旱半夏也是本村收益最多、影响最大的品种,素有旱半夏种植加工第一村之美誉,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一带。“

崔叔的语气中洋溢着自豪,突然话锋一转,道出中药种植的无奈与伤感,”可惜最近几年旱半夏在本地种植面积下降很多,原因是土地连续种植、产量下降、品种退化、病虫害增多,使旱半夏在本地难以延续,另外愿意种旱半夏的老百姓越来越少罗,投入太高,收成没保障,处处得看老天爷的眼色,不划算。现在本地主要以繁育种苗和少量新土地轮作为主,这几年旱半夏产量不断下滑,年产量也由3000吨下降为不足千吨,今年仍会继续减种。种植中药难做呀!”

我心中暗暗感慨,没有了好药材,就没有了好武器,中医怎么治病!而仅剩的一点道地旱半夏还出口至国外,心中为旱半夏未能为国民健康作贡献感到不幸,同时也为旱半夏这位“猛将”痛心,空有一身本领,在国内却难遇伯乐。

心中却突然燃起对“猛将兄”成长历程的好奇,于是我追问崔叔:“旱半夏是怎么种植的?“崔叔亦是知无不言,还特地从家里找出相机,把以前拍的一些旱半夏种植的照片展示给我们看。方知原来旱半夏种植在当地属于“三高产品”,即高投资(需高水肥,种贵,种、管、收、刨费工多)、高风险(易出现倒苗、腐烂、虫害)、高效益(价格高)。旱半夏种植的高要求体现在选地、选种、栽种时间、田间护管、刨收等方面,每一环节稍有不慎,则至产量减低。


图2 药农在开沟播种

基于半夏喜湿温,怕旱涝的特点,选地要选排水好,附近水源丰富,可及时灌溉的土地。播种前还需对土地进行消毒以防治病虫害。如上图2所示。

图3为在玉米地套种旱半夏

出于经济及旱半夏的生长特性,药农多选择半阴半阳坡地或与高秆作物间作套种。(旱半夏属耐荫作物,在荫蔽环境下生长良好,产量高,因此,种植地要选择半阴半阳的缓坡地,或在幼龄果树行间套种,也可在旱半夏畦边间种玉米、小麦等高秆作物。)

图4珠芽繁殖

虽然旱半夏的繁殖方式有三种,老百姓大多采用块茎和珠芽,因种子生长周期太长,成本太高,不划算,现多弃用。

珠芽繁殖:母块茎抽出叶后,每一叶柄下部或叶子基部能生出1个珠芽,直径0.3厘米--1厘米,两端尖,中间大。当珠芽成熟时,即可采摘作种用。图4所示为珠芽。


图5鼓风机筛选块茎做种

小块茎繁殖:在收获半夏时,选取直径0.7cm-1.0cm的小块茎作种,拌湿润的沙土,储藏于阴凉处,以待播种。见上图5。



图6 药农在栽种旱半夏

旱半夏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栽种,目前半夏多是春季小麦返青时,在两行小麦苗之间间种半夏,栽种也是以块茎为主,老百姓基本没有在11月份播种半夏,怕低温把半夏种冻坏。图6为药农在栽种旱半夏。


图7为药农在培土

6月以后,叶柄上的珠芽逐渐成熟落地,种子也陆续成熟并随植株的枯萎而倒地,此时应再培土1次。取细土,撒于畦面,盖住珠芽和种子,然后压实。此外还要注意及时灌水排水、摘蕾(将抽出的花蕾应全部摘去,以减少养分的消耗,促进地下部分的肥大)、注意根腐病和病毒病。

旱半夏在生长过程中可以说是非常娇气的,当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发生较大变化时的地上部分会逐渐枯萎、倒状的现象称为倒苗。倒苗会降低半夏的产量,所以在半夏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夏季,需对半夏适度遮荫降温,干旱时补水,延缓其倒苗甚至不倒苗,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这也是前文所说选地重要意义所在。

图8为药农刨收旱半夏

一般在9月下旬进行,全国各地时间不同,一般当半夏叶子由绿变黄开始,高峰期为霜降前后,采收时间对半夏的产量及产品的质量影响较大。适时刨收加工易脱皮,干得快,粉性足;过早则粉性不足,影响产量;过晚,不仅难脱皮、晒干慢,而且块茎内淀粉已分解,加工的商品粉性差、色不白,易产生“僵子”(角质化),质量差,产量低。倒苗后再刨收,费工三倍还多。倘若临近收成时下场雨,地一湿,半夏就会烂在地里,严重影响收成。


图9刚刨出土的新鲜半夏

除此之外,刨收方法亦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在收获时,如土壤湿度过大,可把块茎和土壤一齐先刨松一下,让其较快的蒸发出土壤中水分,使土壤尽快变干,以便于收刨。刨收时,从畦一头顺行用爪钓或铁镐将半夏整棵带叶翻在一边,细心地拣出块茎。倒苗后的植株掉落在地上的珠芽应刨收前拣出。

听完崔叔对半夏种植的介绍,顿时觉得眼界大开。也体会到旱半夏这位“猛将”坎坷的成长历程,它的彪悍与其独特的栽种息息相关。心中直呼过瘾,可惜未能目睹经历,只能从图片中略窥一二,希望有机会见证“猛将”成长。

这一次北上,我们目的是以“监工”的身份去见证“猛将兄”是怎么炼成的。到底“猛将兄”的炼成又是如何的,敬请关注下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寻找“猛将”旱半夏(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