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主任与家长

 江山携手 2015-10-27

一、[回放案例]

  这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案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一些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现状与水平。

  案例中班主任韩老师采用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两种:书信和家长会。

  在第一封信中,韩老师借助书信与班级中的学生家长“打了招呼”。

  在第二封信中,班主任向家长传递了学生在开学一个月以来在学校的表现,即“将每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和在校学习状况向家长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在第三封信中, “班主任将一学期以来学生所取得的各种成绩向家长进行了汇报”,以此来激发家长的热情和学生的进取心。

  三封信发出后,家长的反应不一:有的反应强烈,而有的不然。因此相应地,有的学生进步明显,而有的却依然如故。

  为了使那些无动于衷的家长有所行动,韩老师又策划了一次家长会。在家长会上,韩老师请优秀生家长介绍各自的育人经验。

  然而仍有个别学生我行我素,刀枪不入。

二、[深入案例]

  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至少有四点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班主任爱岗敬业。如文中提到:“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每天写到深夜12点。人消瘦了,眼压急剧升高,但丝毫没有懈怠。”这表明了韩老师热爱自己这份班主任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其次,班主任具有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为了得到家长的不断支持和配合,韩老师不仅对已有的沟通渠道进行了改进,而且还对新的沟通渠道进行了探索。这点我们可以从书信内容的不断具体、深入以及家长会上优秀生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中感受到。

  再次,班主任努力去赢得更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班主任意识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她先后通过三封书信来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她,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以得到家长更多的支持和配合。

  最后,班主任还注重在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搭建交流互助的平台,挖掘家长中的教育资源。这些做法密切了亲子关系,改善了家长的教子行为,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教师的有力助手。

  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待加强:

  第一、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性还需加强。班主任的三封书信不能只是停留在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或汇报主要成绩方面,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要实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目标应是明确、具体的,并与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

  第二、班主任既要做大面上的工作,又要做深入的个别家长的工作。要采取走访、请来等多种形式与个别家长进行个性化的沟通,并给予具体的指导。

  第三、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应吸引学生的参与,如,让学生参与策划家长会,开展让学生给家长写信的活动,要求学生向家长汇报班级的信息等等,这样既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和提高自我的空间,从而使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过程也成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

  第四、奖励是个双刃剑,奖励家长要考虑其必要性、针对性、 建设性和导向性,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

三、[超越案例]

  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其中家校合作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极其重要的条件。家校合作的水平必然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案例向我们提出了班主任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自己的家校合作水平,应如何不断地推进家校合作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的思考。

  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一般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分享信息阶段;协调配合阶段;共事双赢阶段。

  第一阶段:分享信息阶段

  案例中班主任韩老师和家长的合作水平更多地属于合作的初级阶段,即分享信息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班主任与家长分享信息,但它不需要任何共同的活动。分享信息是为班主任或家长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帮助双方把工作做得更好。

  从上述三封信和家长会来看,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主要是以单向传递为主,双向沟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但已呈现出由单向信息传递向双向或多向交流的发展趋势。概括说来,不同阶段的沟通呈现出三点变化:
  第一、沟通内容的变化。班主任由“打招呼”到学生方方面面的介绍(第二封),又发展到更有针对性的介绍(第三封),即逐步走向具体、深入;
   第二、由单向的汇报开始发展到多向的交流,即班主任和个别家长的交流(第二封)、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家长会)。
   第三、沟通渠道的变化。班主任不仅在逐步挖掘利用书信的渠道,而且又不断开发出新的沟通渠道——家长会。

  第二阶段:协调配合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班级有其明确的目标,为了能够使班级目标得以实现,家长需要改变自己原来的计划,配合班主任一起工作,即班主任和家长具有共同的活动,但允许班主任和家长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确立的目标、期望和责任,是一方寻求另一方帮助的过程。通常是班主任寻求家长帮助解决学生的某个(或某些)问题。

  班主任韩老师特别渴望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但由于班主任没有提出明确的班级目标,因此使得一些家长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被称作“另类”的个别学生,班主任和家长应一起对个别生存在的问题做深入的调研,提出目标,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否则就会发生文中所提到的情况:个别学生和家长对班主任的一系列措施“无动于衷”、“刀枪不入”。

  第三阶段:共事双赢阶段

  共同制定目标、参与活动、共享资源和分享成果是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第三阶段,也是二者合作的最高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在分享信息和协作阶段基础之上,它的主要特征有四个:

   第一、班主任和家长在共同的目标和方向上达成一致,共同开发活动;
   第二、为了实现班级目标,分配责任;
   第三、运用每位合作者的专门知识,一起工作去实现目标;
   第四、共享合作成果。目前这种合作层次还较为罕见,但是它预示着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我国学者王建军(内容摘自东北师范大学罗丹的硕士论文《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动因与模式》)认为合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合作的目标和远景的共识、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磨合、角色与权利关系的重构等,不但是合作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保证合作得以成功的关键特质。合作是平等和互惠的,是为了双方的利益,而且这种利益是同时发生的,合作需要双方的努力和投入。

 

 

 

家庭和学校合作的作用与问题

 

一、家庭和学校合作的作用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和学校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发展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心理上受关注的需要。

  (二)家庭和学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环境,因为家长的职业、兴趣、知识、阅历、技能和方法都各不相同,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三)家庭和学校合作有利于强化社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有别于家校联系,它是指家庭和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理育人,使学生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四)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使学生在学校内外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家庭和学校合作的问题

  目前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和学校对合作的理解还较为模糊。虽然不少家庭和学校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意识,但是什么是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如何实施?各自的责任是什么?双方在理解上还是很模糊的。就家长而言,很多家长把合作看成是到场、是参与,是义务而非权利。就学校而言,把合作看成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相对比较次要的工作。这样,双方对家庭和学校合作本身缺乏正确一致的理解,在实践中必然导致家庭和学校合作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

  (二)家庭和学校双方缺乏充分的沟通。作为教育消费对象的家长,经常被一些学校教师认为是“外行”,在合作中只能处在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这种缺乏沟通的合作必然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致使家庭和学校合作步履艰难。家庭和学校在合作中应是平等互信的。作为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主体,他们在教育思想、知识背景、教养方式和态度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正是因为有这些差异,为了实现共同的合作目的——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他们不仅要相互承认其主体性,而且必须进行充分的沟通,才能缩短彼此的距离。也只有当家庭和学校互相沟通、互相尊重、彼此交流以及地位平等时,才有可能实现家庭和学校合作的真正目标。

三、对家庭和学校合作的理念研究与合作行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我国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对家庭和学校合作的界定以及特点的研究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我国一位学者指出,“家庭和学校合作是指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和支持而采取的协调一致的互动活动”(徐明峡,吴建成.影响现在家校合作制度建构的环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第 5~7 页。)另一位学者也指出,“家庭和学校合作有别于家校联系,是指家庭和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1):第 34~37 页。)
我国又有学者概括了家庭和学校合作的五大特点,即目的同一性、地位平等性、形式互动性、理解沟通性和教育系统性。(内容来自刘晓的硕士论文《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的探析》(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11月)(1)目的同一性是指家庭和学校是不同的社会组织,在社会中分别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但在家校合作中他们具有明确、共同的目的性。青少年儿童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家庭和学校合作必须以青少年儿童为出发点,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2)地位平等性。学校和家庭理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具有平等性的特征,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3)形式互动性。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本质具有互动性。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就是在学校和家庭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并在互动过程中动态地发展。(4)理解沟通性。学校和家庭在教育思想、知识背景、教养方式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为了实现共同的合作目的,他们必须进行充分的沟通,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家庭和学校合作的真正目标。(5)教育系统性。家校合作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包含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系统工程,而绝不仅仅是学校与家庭双方交往互动过程中的延伸。家校合作必须有相应的机构设置作保证,由设计严密的计划来体现,由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展开。

  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家庭和学校合作定义的研究,还是对家庭和学校合作特点的研究,都呈现出合作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家庭和学校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即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必须以青少年儿童为出发点,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且二者共同的目标是开放的,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断会有新的目标生成。

  (二)家庭和学校是地位平等的两种不同的育人力量,他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并承担着不同的育人责任;二者的角色都由活动的管理者变为了活动的领导者。

  (三)家庭和学校不断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在合作中相互支持和帮助。

  但在实践中,大多数来自实践的案例停留在第一、二个阶段,这就形成了理念超前,而行为置后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