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开校父-----严范孙

 心静意定 2015-10-28
 
  
严范孙(1860.4.12 - 1929.3.14),名严修,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原籍浙江慈溪,1860年生于天津,汉族,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与华世奎赵元礼孟广慧并称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1]  。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早年入翰林,后出任贵州学政学部左侍郎等职。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后,辞职返乡,但仍坚持认为中国需要改革。后来与张伯苓一起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1919年又创办了南开大学,被称为“南开校父”  。1929年3月15日严修逝世。逝世后,南开校友集资在南开中学内兴建了「范孙楼」。

革新教育  

 
严范孙是积极倡导西学、革新封建教育的改革家,是天津近代民办教育的先行者。大力推进民间办学,热心于乡里兴学。开始以学馆为基地,改革旧式教育,推进“西学”传播。先约
张伯苓来教家塾(时称“严馆”),习英文数学自然科学,开津门西学之先。又联合士绅创办民立第一、第二小学堂,协助地方当局办起多所官立小学与半日学堂、补习所、研究所等多种教育机构。
严范孙认为,旧的教育口不离诗书,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言行不一,学用脱节,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用人才。


1897年,在任贵州学政时,就大胆变革教育,学子不仅阅览经史书籍,而且学习英文及西方科技知识。同时,甘冒顽固派之大不韪,上书皇帝开设“经济特科”,强调只要有真才实学,不必经过科举正途,也可量材取用。严范孙这一主张,是自隋朝实行科举以来的巨大突破,震动朝野。他的改革尝试,也使地处偏陬、民贫土瘠的贵州文风为之一振。贵州学界为他立“去界碑”、“哲学碑”,称他是“经师兼人师,二百年无此文宗”。
 
严范孙认为,国家要走向富强之路,必须博采东西文明,引进西方文化与教育制度。他先后去日本、美国和欧洲进行教育考察,探求建立新式学校的模式与途径。戊戌变法之后,他辞官回到天津专心投入新式教育的开拓与兴办。他把自己的严氏家馆作为实验基地,聘请热心西学的张伯苓教授英文、数理化等新知识,并以此基地实验成果,示范和带动天津地区的教育。从1902年至1905年,他联合一些热心教育的邑绅兴办或协助兴办民立小学、官立小学21所,以及师范学堂、工艺学堂、法政学堂、专科学校、高等女子学堂等,使天津教育兴起了一个高潮,并走在全国前列。

1904年春出任直隶学校司督办。之后与张伯苓决定将严范孙和王(益孙)馆合并,筹设私立敬业中学堂。
1904年10月,中学正式开学,聘张伯苓为监督(即校长)。这就是南开学校的前身。
1904年11月,创建“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即现在的保定学院),隶属于直隶省学务处。
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严范孙作为校董,
不仅以个人财力、物力资助学校发展,而且在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对南开也有很大影响。
1918年与张伯苓同赴美考察大学教育。

严修书法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