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许你也坐过14路公交,却不曾真的了解它…| 街坊投稿

 学海长流 2015-10-28


家门口的广州新港中路,是一条双向八车道日夜奔流的车河。车河中奔驰着各式各样的汽车,大块头的是公共汽车。


50年前,全广州只有20多路公共汽车,而如今仅仅在新港中路穿梭般来来往往的公共汽车就有20多条线路,这20多个号码着实让我为难,大都记不住从哪儿开到哪儿,唯有“14路”已然刻在了我的心头。我在路边闲逛时,每当看到14路车开过来,便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有种似梦非梦的感觉。


广州的14路车,一看它的编号就知道是老字号的公共汽车。我不知道它是何年何月诞生在广州马路上的,但作为14路的老乘客,我的乘龄已满半个世纪了。


当年14路车中母亲怀抱的婴儿,如今由儿女陪着来乘14路;当年年轻的我们,如今都使用“老年优待证”,刷卡进入车厢。



夜幕下的14路。


50年前,赤岗地区属于郊区新滘人民公社,远离市区,新港路在中山大学南门以东的路段,只是一条用沙子铺就的窄窄的农村公路,路上拖拉机和单车川流不息,汽车却稀稀拉拉的没多少,而且大多是解放牌大卡车。因为路窄,行人如若遇到会车,要赶忙避到路边的农田以求安全。


最初,14路车从广卫路只开到中山大学,上世纪60年代中期延伸到赤岗,后来又延伸至赤沙。当年,赤岗一带的居民把去中山五路、永汉路(现北京路)叫做“上广州”,而赤岗居民“上广州”,全靠这个14路。


我最初坐过的14路车是被广州人戏称为“火柴盒”的老爷车。由于马路不平,汽车开动时车身摇晃得厉害,马达声与车厢玻璃的振动声齐鸣,乘客习以为常。后来经过改进,可以在后面加挂一辆拖车,以便多载一些乘客。再往后,出现了一种用机械式铰接盘连接的18米长的大通道车。



上世纪60年代的14路车开过海珠桥。


尽管不断改进,14路公共汽车有限的车辆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把高峰期满载的车厢比作沙丁鱼罐头,若形容为“针插不进,水泼不入”,也不算太夸张。一位当年的调度员回忆道:“那时做车辆调度,要计算清楚一辆车能挤得上多少人。计算的结果是车厢内一平方米最多要站12个人。”今天听起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说起来恐怕无人相信。



2013年7月11日,下班高峰期,新港中路西往东方向的公交车专用道上,一辆挤满乘客的14路公交车准备进入珠影公交车站。信息时报 何建辉 摄


那时我们乘14路“上广州”,四分钱可坐三个站;从赤岗到广卫路,全程只要一角二分钱。售票员手持票夹,在颠簸和拥挤的车厢里挤来挤去地收钱、在车票上打印记、给车票和找钱,动作麻利,一气呵成。这个职业挺辛苦,但他们负责任地不漏卖一张票。


有的急于买票的乘客便把钞票举过头顶,请人帮帮手,经过多人接力,传递给远处的售票员,然后大家再把薄薄的小车票接力传过来。售票员不仅负责卖票,乘客下车时,还要收回票尾。现在公共汽车无人售票,刷卡或投币上车,那时可没有这等方便。


别看新港中路那时属郊区农村地界,但有家拍电影的珠影厂。那时的演员“上广州”,没有私家车,他们也和我们一起挤14路。在拥挤的车厢里一抬头,说不定你身边就站着个大熟脸,昨天碰见了《南海潮》的女一号,今天又遇到《跟踪追击》的男一号……见多不怪,同路人而已,那时没有人像现在的粉丝们,见到偶像会发疯。


50年来,14路车和新港中路一起逐渐改观。如今新港中路已成为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的繁华地带,从当年的郊区变身为闹市区;14路车现以漂亮的车型和整洁宽敞的车厢载客,夏天开空调降温,前门上后门下,秩序井然。



而今,14路公交车同样从河北通过海珠桥进入江南大道北。信息时报 何建辉 摄


现在从赤岗“上广州”,不仅有多路公共汽车,还有地铁呢。对于这些变化,我和我的同龄人有着特别的感受。有时我会舍弃更方便的地铁,特意坐上14路“上广州”,因为车河中的14路是我的老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