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同新闻网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大同阳高 2015-10-29

  
  父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没有在家闲坐,而是又找了一份活儿干。我们和母亲劝他不要再那么奔波了,既然退休,该歇就歇。父亲一面点头嗯着,一面却想着手里的事。“打工经历”虽然忙碌,但父亲觉得他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他总说,每天忙忙碌碌,总是有收获的。人生的好风景,无处不在。
  
  打过六年工后,父亲才终于给自己“退休”了,而光阴走到六十岁,他的头发已是灰白夹杂。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烟酒麻将嗜好的人来说,我真不知道能为父亲的暮年装饰点什么风景。父亲年轻时爱吹笛子、爱养鸽子,只是后来生活的忙碌让他放下了自己的爱好,冷落了笛子,也不再听到空灵悠扬的鸽哨。父亲终于闲下来了,想来想去,我想让他读点书,而这也是他所喜欢的。“老来的时光就是消磨掉的吧。”他说着,也鼓动起了我为他找书看的热情。
  
  我很清楚地记得,父亲完整阅读的第一本文学书是赵瑜先生的《寻找巴金的黛莉》。这本书印刷精良,图文并茂,很适合父亲的口味。我已不记得何时何地何种心境之下为父亲推荐了这本书,只记得父亲因这本书而对阅读入了迷。“写得真好,线索清晰,有历史的厚度,人物的命运浮沉都在里头。”他这么一说,回味无穷的样子,可见他对作品的赞赏是发自心底的。从“寻找黛莉”的跋涉中出来,我又给父亲推荐了迟子建的小说《晚安玫瑰》。这部小说构思精妙,有宗教的救赎意味在里头,是我喜欢的作品。刚买回来时父亲便读了一遍,小说带给他的震撼久久不能释怀。隔些日子,他又读了一遍,赞赏迟子建女士的才情。赞赏之后,或许是因小说中人物的爱恨情仇,他想到了人生的不易,常常把书扣在膝头,端端地坐在沙发上,挺胸抬头,远远望着窗外的山峦和流云,跟我分享心里的感受。我继续给父亲推荐书看,还是迟子建女士的小说,《群山之巅》。也许是迟子建的文笔令父亲印象深刻,他很快便“钻进”书里,在群山之巅领略红尘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那些天,他仍是常常把书扣在膝头,端端地坐在沙发上,挺胸抬头,一面赞赏作家的天才,一面跟我感慨人活着的不容易。窗外,流云起伏,远山依稀。
  
  往后的日子里,我不断地留意着好书,发现着好书,也给父亲推荐着自认为的好书。有时,我在自己的书房阅读,父亲在客厅阅读,家里静极了,静到只有翻书的声音,还有手指轻轻拂动书页时泛起的缕缕清香。我问自己,这是什么?这是生活中最容易营造而又最易被忽略的欢乐,属于平凡人的欢乐。读过余华的《活着》,父亲跟我聊主人公福贵的不幸与坚韧。“人活着是多么不容易,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再大的磨难也压制不了活着的信念。”唔,父亲这话说得多好,还带着哲理呢。这一次,他又目向窗外,远山、流云尽收眼底,还有那些镌刻在心头的字眼。我笑着想,父亲读我推荐给他的书,而我,读着父亲这本大书。
  
  天底下写母亲的文章远甚于写父亲的文章,故此,普天下的父亲们心里埋藏着的孤独和隐忍也就很少为人道了。我不敢说读书会让父亲的晚年生活有多充实,但至少,那是一种消遣。常听人说,对于贫穷的父母,钱到为孝;对于病弱的父母,出力为孝;对于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我的父母,已经到了晚年,我能给他们什么呢?用书籍作为孝的分量,或许太轻太轻,但我还是选择了书,我想让父亲把生活的感悟沉淀在字里行间。或许这算不得一种孝,但却是我们共同找到的一份欢乐,这份欢乐,清静而又平淡。
  
  在为父亲推荐书读的同时,我也愿意把自己还没发表的作品先拿给父亲看,让他帮我提修改的建议。那些日子,我们埋头灯下,字斟句酌地修改每一章节,每一段落,虽然那个过程经常伴随着争论,但就是那些争论让我进步,让我在写作中不断地思忖,怎么能让每一行字都扎实准确。我觉得那不是辛苦,倒是一份快乐的享受。进入而立之年后,我的写作稍稍有了些收获,父亲常常主动提出要帮我审阅稿子,哪怕是消灭几个别字。也就是这一次次的审阅,纠正着我写作中的失误,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生活面前是多么无知。如果我此生能在写作的长途一路跋涉,我愿意父亲永远是我的第一读者。
  
  退休的日子,父亲闲在家里,无意间,读书把我的青年时光和父亲的暮年时光拴在了一起。有书读,我想到了两个字:清欢。记得谁曾说过,人生最美是清欢。可是,有多少光阴能容我们留得住这份清欢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