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数字本草检验中心 丁锤 麦冬和山麦冬为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材,两者的药用来源、性状和临床疗效均有所不同,需要予以鉴别区分,以期各有所用,发挥相应的疗效。 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的干燥快根。商品市场上根据产地分为两种,即浙麦冬和川麦冬。浙麦冬又叫杭麦冬,《增订伪药条辨》中说:“麦冬,出杭州苋桥者最优”,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川麦冬为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其栽培历史在《本草品汇精要》中就有记载,药用的麦冬主要就是以这两种种植的为主。随着浙江麦冬产地的萎缩,浙麦冬产量逐年下降,川麦冬产量很大,目前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品种。 为百合科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Thunb.)Lour.var.prolifera或短葶山麦冬Liriope muscari的干燥快根。湖北麦冬主要栽培于湖北汉江沿岸冲积平原,均为人工栽培,具有产量高、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发展很快。短葶山麦冬主要栽培于福建等地,其栽培方法、采收加工等与湖北麦冬接近。这两种山麦冬,市场上均有,但是主要是以湖北麦冬为主,量很大。 首先来看看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麦冬,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3~3cm,直径0.3~0.6cm。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浙麦冬 浙麦冬,表面淡黄色或黄白色,气微香,味甜,这是无硫品的特点,有硫的话就显得白很多,而且闻起来隐约有刺激的味道,其他品种也是类似。浙麦冬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须根痕,未干透时,质较柔韧,中柱细小已木化,因此轻轻一掰,会发现中柱并不断,可以被折弯。干后发硬,角质状,此时湿润一下,中柱还可以抽出。浙麦冬油性大,质量好,嚼之发黏。 川麦冬 川麦冬呢?川麦冬表面多呈淡黄棕色,整体较丰满。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未干透的时候质柔韧,和浙麦冬一样,中柱细小木化,轻轻一掰,能感觉到中柱的存在,中柱不会断裂,可以被折弯。干后不甚坚,湿润后,中柱可以被抽出。川麦冬的质量相对于浙麦冬低一些,味甜较淡,嚼之不发黏。 湖北麦冬无硫 再来看看湖北麦冬,同等规格的湖北麦冬,价格是川麦冬的一半甚至更低,曾经在川麦冬里发现湖北麦冬,也许不是故意掺进去的,因为两者确实很像。然而仔细拿货对比还是差异很大的。无硫的湖北麦冬颜色和川麦冬较为一致,淡黄色至黄棕色,市场上经常能看到有硫的湖北麦冬,灰白色,闻着有刺激的气味,含硫的比无硫的湖北麦冬便宜一些。湖北麦冬未干时,质柔韧,轻轻一掰,中柱也随之断裂,甚至感觉不到中柱的存在,这是因为湖北麦冬中柱细小未木化的原因,干后质硬脆,用水湿润后中柱不能抽出。此特点是湖北麦冬和川麦冬、浙麦冬的一个显著的鉴别点,在看到大货的时候,随机取一些轻轻一掰就能分辨出来。湖北麦冬嚼之也有一定的黏性。 湖北麦冬(含硫) 短葶山麦冬 短葶山麦冬,市场上的大货不多见,此种形状较扁,瘦长,是一般麦冬的两倍大小,也比湖北麦冬瘦长一些,全身具有粗皱纹,中柱比湖北麦冬粗、硬。 除了性状上能予以区别,横切面显微也能给我们带来更直观的结果。显微鉴别这几种其实不难,我简单总结了一下,个人认为关键把握以下几点:内皮层细胞的形态;木质部束的数量和形态;髓部木化程度;晶体是柱晶还是针晶(或者描述为含有的是粗的针晶还是细的针晶)
木质部束的个数和形态。有人认为通过数木质部束的个数就能区别开来这几种,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不同的种,木质部束的数量是有重合的。浙麦冬15~24个,川麦冬也在20左右,短葶山麦冬8~17(20)个,湖北麦冬8~14个。数量如果再加上形态就更有鉴别意义了,湖北麦冬的木质部束呈脊角状,这是比较明显的。 髓部木化程度。从观察来看,短葶山麦冬的髓部木化最严重范围最广,这也对应上了其性状上的特点。浙麦冬和川麦冬髓部木化程度都不是很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