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篆书(大篆、小篆)
篆书 是大篆和小篆的合称。大篆,又称籀(zhòu) 文,传说是西周晚期,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 年)命太史官史籀改革文字创造的书体, 故又被称为“籀文”。
篆书 是大篆和小篆的合称。大篆,又称籀(zhòu) 文,传说是西周晚期,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 年)命太史官史籀改革文字创造的书体, 故又被称为“籀文”。 大篆 形成于西周,兴于春秋、战国,通用于秦国。从周宣王时期至秦始皇统一文字,大篆沿用了六百余年。大篆的字体形态,比金文有所开张,体态趋于完美,书写起来也更为顺畅。现存的大篆可见于:《淳化阁帖》收录的唯一一件史籀的大篆书法《敡( yì ) 州帖》以及《石鼓文》。 
史籀大篆《敡州帖》 《石鼓文》,是刻在鼓状石头上的大篆文字,故此得名。石鼓,是唐初期在陕西凤翔被发现,共十枚,石上文字已残损。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尚存四百六十五字,到明代脱损三字,还剩四百六十二字。《石鼓文》书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因此,被称为“石刻之祖”。


《石鼓文》局部 小篆 又称秦篆,是在大篆基础上递变而来的一种书体。秦统一文字后,小篆成为了秦朝的官方文字,故又被称为“秦篆”。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七国争霸,因此,出现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这一时期的汉字形体, 有着极大的地域性差异:原本是同一个字,往往在七国中写法不同读音各异。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嬴政战胜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始皇在完成了政权统一之后,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于是,他授命丞相李斯进行文字改革。李斯奉命带领当朝一班文臣,收集整理了流行在七国中的常用字,经改革后,成为秦篆,就此统一了文字。此前,秦国一直使用大篆,朝廷出于对曾经使用过大篆的秦国先王们的尊敬,故卑称新字体“秦篆”为“小篆”。小篆的字体结构比大篆更加对称、舒展,形态飘逸,用笔方法也更加简捷。
 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局部
推荐篆书临习范本: 大篆类:《石鼓文》;清.吴昌硕临《石鼓文》。 小篆类:秦.李斯《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 《会稽刻石》;唐.李阳冰《三坟记》;清.邓石如《篆书千字文》、《庐山草堂记》;清.吴让之《崔子玉座右铭》等。 篆书法帖选 : 李斯《泰山刻石》























2. 李阳冰《三坟记》 

第四节 隶书(古隶、今隶)...........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