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朝官方文字 —— 小篆

 老邻居888 2020-08-09


 秦朝官方文字——小篆 

任启政

殷周以后,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大篆,形制比较一致。但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割据,文字的地域性明显,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首先命宰相李斯,实行“书同文”。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创作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也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所谓篆书,就是“掾书”,官署官员用的字,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因此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权量诏版、兵虎符等。

一、小篆的艺术特点

1,小篆字形修长,笔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与小篆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相匹配。

2,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

3,字体结构简约固定,章法布局纵横成行,排列整齐美观。

    4,行笔圆转,起笔或圆或方。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

二、为什么要学习小篆?

著名书法评论家傅山说:“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

书法家言恭达说:“篆法既熟,其他诸体则已铺好基石。篆参隶势奇姿可生,隶参篆势形质高古。”

学习篆书,首先要熟悉大篆四大国宝(已在上期介绍),小篆四大刻石,了解秦、唐、清三个时期的小篆代表人物。

三、四大刻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为了“示疆威,服海内”,先后五次巡视全国,北到秦皇岛,南到江浙、两湖,东到山东,到处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

1,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所刻,李斯书,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此碑立于峄山书门。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当地官民焚毁。杜甫有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西安碑林所藏《峄山刻石》,是南唐徐弦临写,郑文宝重刻。

《峄山刻石》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

临写此碑重在用笔,妙在用锋,需要高质量的线条。虽只有直画、弧画,只要掌握好每一笔画的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即可。

2,泰山刻石:秦始皇28年立于泰山,李斯书,分为两部分,一是始皇刻辞,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一是二世诏书,刻于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原立于泰山山顶,现残石存泰山岱庙东御座院内。

《泰山刻石》字迹写法与《峄山刻石》相同,行笔不紧不慢,不偏不倚,粗细统一。圆转中裹扶着沉着与遒劲;结体上出现上紧下松的态势,点画间相对均衡,绝对对称。

《泰山刻石》用笔精美、平稳流畅、骨肉匀称、含蓄委婉、气势宏大、简洁明快、粗细一致、横平竖直、流利飘逸、一丝不苟、如锥画沙、骨力丰沛、横势稳健、纵势豪逸、虽法度严谨,但不失威严雄奇之神采,山岳庙堂之气象。

唐张怀瓘《书断》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其势飞腾,其形端俨”,“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


3,琅琊台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刻,李斯书。其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

清光绪中叶此碑尚存山东诸城海神祠中,后没于海中,现仅存残石一块,藏北京历史博物馆。有明拓本篆书十三行,每行八字,字迹剥蚀模糊。

清书论家杨守敬说:“虽磨砺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确属秦篆最精品。

4,会稽刻石:秦始皇三十七年为祭奠大禹而刻,李斯书。碑文字刻四寸,画如小指。原石唐以前已失,现为元代重刻。书体同峄山刻石。

其他还有《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等,也称七大刻石。

4,会稽刻石:秦始皇三十七年为祭奠大禹而刻,李斯书。碑文字刻四寸,画如小指。原石唐以前已失,现为元代重刻。书体同峄山刻石。

其他还有《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等,也称七大刻石。

四、小篆人物

1,李斯 秦朝宰相,书法家,历代书史论定小篆为李斯所创,李斯所书四大刻石,师承渊源是石鼓文。他的小篆摆脱了大篆尚有的古代象形文字的遗迹,突出了圆笔的曲线美,对称流利、工整美观、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确有一种运笔如风的大匠风采。

2,李阳冰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唐代小篆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其笔法出于秦代《峄山刻石》圆淳瘦劲,结体婉畅灵活,为秦篆承前启后的大家。自秦代李斯至唐代李阳冰,篆书史上称为“二李”。李阳冰是一位遵古法而又敢于破古法的创造型艺术家。

3,邓石如  清代书法家,精四体书,隶、篆皆清代第一。邓石如得汉碑碑额及唐李阳冰《三坟记》,一洗先前小篆刻板、拘谨之风。他以篆书笔法作隶书,使隶书神定气足,飘逸潇洒,得汉隶神韵;以隶书笔法行篆书,挥洒自由,发挥了用笔的厚重力度和深宏博大,开辟了隶笔为篆的先河。康有为指出学篆之路:“从学邓石如入手,以之以隶,辅之以钟鼎、汉分,而探《琅琊台刻石》《石鼓文》之精髓,再基之以自身之性灵,是一条通幽的曲径。”

END

墨客艺术 ◎ 每日分享

发 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