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诗选(三)

 紫色梧桐318 2015-10-30
魏晋南北朝诗选(三)
  
 

〔刘琨〕重赠卢谌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雠。

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輈。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注】:

卢湛(chén),字子谅,范阳人。是刘琨的僚属,曾做刘琨的主簿,转从事中郎,和刘琨常有诗歌赠答。题曰"重赠",说明在此之前已有诗赠卢。诗的内容是抒发自己扶助晋室的怀抱和功业未成的感慨,同时也暗寓激励卢谌能追步先贤,匡扶国难的意思。

 

〔郭璞〕游仙诗

其一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藜。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其二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

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

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其三

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

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

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

其四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

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

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其五

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

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

嫦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升降随长烟,飘摇戏九垓。

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

【注】:

郭璞(277—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他好经术,博学有高才,通古文奇字,长于阴阳历算卜筮之术。西晋流亡,他随晋室南渡,是南渡之际重要作家。他的著作很多,曾注释过《尔雅》《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辞赋是东晋之冠,诗留传下耒二十二首。《游仙诗》十四首是他的代表作。这种《游仙诗》并非写想象中的神仙境界,而近似阮籍的《咏怀》。《诗品》中所谓"乃是坎咏怀,非列仙之趣也"。他的《游仙诗》文采华茂,善于抒情,比当时"平淡寡味"的玄言诗在艺术上要高得多。有《郭弘农集》二卷。《游仙诗》共十四首,这里选五首。

第一首名义是游仙,实际是咏隐逸,是用避世高蹈来否定仕宦求荣。在咏叹之中流露出愤世嫉俗之情。

 

〔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他的时代,家境已经衰落,所以他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他处在一个晋、宋易代的时期,政治的黑暗,阶级斗争的尖锐,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他青年时期怀有大志,但是后来和黑暗现实一接触,便使这种思想发生了变化。中年时期为饥寒所迫,曾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时期完全过着躬耕的生活。陶渊明的作品,现存的有诗歌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两篇。其中成就高的是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即所谓"田园诗"。这些诗歌反映了他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反映了他对污浊现实的憎恶和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正象鲁迅所说:"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不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他歌咏了那些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失败而不屈的英雄,赞扬了那些壮烈牺牲的人物。当然,他的作品也明显流露了消极的乐天知命和人生无常的思想,也流露了一些颓废没落情绪。他的诗的风格平淡、自然,语言简洁、含蓄,浑厚而富有意境,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陶渊明作品的注本,今存较早的本子是宋刊巾箱本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另外,有比较最通行的本子是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归园田居》共五首。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认为,这组诗是陶渊明辞彭泽令之后所作,从下文"久在樊笼里"看,可能是对的。陶渊明

辞彭泽令归园田在乙己岁(405年)十一月(见《归去来辞》序),这五首所咏是归田之乐趣,但榆柳成荫,桑麻已长,并不是冬天的景色,应是归田后第二年所作,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陶渊明四十二岁。

其一:这一首诗自述辞官归田是适合本性的,体会到摆脱官场的羁绊在农村过着淳朴生活的乐趣。他所写的宁静和平的田园景物,并不是久经战乱的柴桑农村的真实面貌,而是他当时心境的形象反映。这种形象化的心境,正是他对朝市污浊、险恶环境的批判,是他对"尘网""樊笼"厌恶的表现。

其二:这一首写他在园田中深居简出,没有世俗的交往,而且摒弃一切尘俗杂念,专心农事的生活,表现了他和农民往来过程中的淳朴感情。

其三:这一首写他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不但没有减少他对劳动的兴趣,而且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其四:这一首是凭吊故墟,描写农村残破的景象,感慨人生无常。思想比较消极,是陶渊明经过一段宦途生活之后,对社会、人生的进一步认识。

其五:这一首写自己淳朴的欣然自得的生活。用涧水濯足,洗去尘世的污垢,漉酒杀鸡以招致邻里同饮,荆薪代烛以足竟夕之欢娱。极力抒发自己恬淡自适的感情。

 

〔陶渊明〕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注】:

乞食,是向别人求贷,和乞丐讨饭不同。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可以从《饮酒》诗中得到一点信息:"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向立年"是追述他将三十岁时的情况,其饥饿穷困的程度和这首诗的内容相似。那末可以推测这首诗应是晋孝武帝十八年(939年)所作,陶渊明二十九岁。这首诗的内容是写他穷困之极,以至于向人求助。主人不但满足了他的期望,而且还留他喝酒。二人意气相投,欢谈终日。诗的中心在"愧我非韩才"一句,感慨自己不能象韩信那样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得遂其志,而是穷困潦倒志不得申,但他并不灰心,即使死后也要报答朋友"一饭之恩",甚至想到"结草"相报,足见他早年确曾经历过一段十分艰难的生活。

 

〔陶渊明〕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陶渊明〕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

关于陶渊明是从什么地方迁移到南村来的,各家说法有分歧。据宋李公焕在他的《笺注陶渊明集》中之《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下注云:"按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火灾),越后年,徙居于南里之南村"。这可能是正确的。"戊申"是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越后年"是义熙六年,应当就是这首诗的写作年代,陶渊明四十六岁。

其一:这首诗写他很早就想移居南村的理由,是向往那里有和自己志趣相投的"素心人"。同时写他到南村之后,和邻里人们高谈阔论,在辩难析理中探讨人生的哲理趣味。

其二:这首诗写移居南村后,农闲时和邻人相招饮酒,谈笑不知疲倦的情景。同时表现了他对这种生活情趣的无限爱悦和留恋。



                   
〔陶渊明〕和刘柴桑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注】:

刘柴桑即刘遗民,字仲思,入宋后不仕,所以人称之为遗民,曾作过柴桑令。萧统《陶渊明传》中云:"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庐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慧远卒于义熙十二年,庐山白莲社结于义熙十年,刘遗民是白莲社十八贤之一,他和陶渊明的酬答诗,当在慧远结社期中。这首诗应作于吾安帝义熙十年(414年),陶渊明五十岁。

陶渊明有《和刘柴桑》、《酬刘柴桑》诗二首。这一首虽说是"和刘柴桑",但通篇是自叙,写自己归田之后,耕织自足,饮酒慰怀,与世事日渐疏远,不愿参加白莲社。末两句表现了他颓废消极的思想。

 

〔陶渊明〕和郭主簿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注】:

《和郭主簿》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郭主簿的事迹不详。诗中说:"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弱子,即幼子。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即伊、俟、份、佚、佟最小,乳名通子。他的《责子》诗云:"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责子》诗当作于他三十六、七岁时,当时通子将近九岁,而这首诗则说:"学语未成音",是两三岁的情况,相差六七年。由《责子》诗上推六七年,这首诗应是他三十岁时所作,即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年)。诗的内容是直写胸怀。中心是反映了他"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的思想,表现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冷漠和对淳朴的怀安止足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怀古田舍"是在田舍里怀古。"癸卯岁"是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作者三十九岁。当时他正因为母死离职,在家守丧。本题的第一首说:"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可见作者这一年才躬耕的。这首诗即抒写了他初参加劳动时的喜悦心情,写他怀念隐居力耕的长沮和桀溺,通过对他们的怀念流露了自己倦于游宦之情。

 

〔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注】:

庚戌,是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当时陶渊明四十六岁,辞彭泽令归田后不久。西田,程穆衡认为即"西畴"(见《陶诗程传》),《归去来兮辞》云:"将有事于西畴"。大概在他所住的南村的西面。

这首诗是写他在收获早稻之后的喜悦心情,说明力田自给是合乎人生的大道的。作者写这首诗的这一年,卢循再次起兵反晋,在浔阳先后多次和晋朝官军发生激战,同时桓玄的余部桓谦等又在枝江一带起兵。虽然他们都被晋军打败了,但陶渊明的感觉是,无论谁成功,都会又出现一些党同伐异的现象,所以还是种地为好。"庶无异患干"正表现了他这时的痛切心情。

 

〔陶渊明〕饮酒并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其二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三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四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其五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其六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注】:

《饮酒》共二十首,这里选其六首。据序文"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可见主要是一个时期醉后所作,因此总题为《饮酒》。其中第十六首云:"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不惑之年是四十,说明自己四十而无闻。又第十九首云:"是时向立年","亭亭复一纪",立年是三十,一纪是十二年,三十又十二年,正是四十岁有余。可以推断是陶渊明四十二岁所作,当时是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他辞彭泽令归田不久。汤汉认为是义熙十二、三年所作,不确切。这组诗的内容广泛,和阮籍的《咏怀》相似。萧统《陶渊明集序》云:"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饮酒》诗就是这种"寄酒为迹"之作。

其一: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五首,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心远"是一篇的关键,由于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的高车驷马的喧扰,其他方面也自然和他们划清了界限。"真意"指诗中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即《归去来兮辞》中之"鸟倦飞而知还"之意,也即"迷途知返"的意思。

其二:这一首是原诗的第八首。作者以青松自喻,借青松来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人格。这是陶渊明惯用的手法。左思《咏史》曾用"涧底松"和"山上苗"对比,来揭露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这首诗,以"青松"和"众草"对比,显然也含有对士族门阀制度所造成的贤愚倒置现象的揭露意义在。末两句作人生如梦之叹,感情未免消极。

其三: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九首,是为答复友人劝他做官而作。李公焕注引赵泉山云:"时辈多勉靖节以出仕,故作是篇"。作者采用《楚辞·渔父》中屈原和渔父问答的形式来反映自己拒绝仕宦的决心和坚贞不屈的意志,继承和发展了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

其四:这一首,是原诗的第十首,写他为贫穷所迫而求仕的事。但当他做了镇军参军之后,随刘牢之东讨孙恩时,亲眼看见"牢之等纵军士暴掠,士民失望,郡县城中无复人迹"(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的现象时,是不会赞成他们的凶暴行为的,同时他也不会不感到和人民所拥护的孙恩作战是心中不安的,所以他决心"息驾归闲居"了。

其五:这一首是原诗的第十六首。叙述自己少怀壮志,认真学习,及老而一无所成,但仍坚守节操,以至于穷困潦倒,始终不变,此情此境却无人了解。中心在慨叹世无知己之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己的冷漠、无情!

其六: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二十首。内容是叙述自己希望当时污浊的社会能返朴还真,具体的办法即象孔子那样研习诗书礼乐;然而当时却没有一人过问这件事,自己感到十分痛心。他怀着以六经来弥补败坏的社会风尚的抱负,但是这抱负得不到实现,所以只有以饮酒遣悲而已。

 

〔陶渊明〕拟古(选五首)

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其二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其三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其四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其五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

拟古,是摹拟古诗之意。陶渊明《拟古》诗共九首,内容大都是悼国伤时,追慕节义。第九首云:"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这是以桑喻晋朝之灭亡。按刘裕在义熙十四年(418年)十二月,杀晋安帝于东堂,而立恭帝。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又逼恭帝禅让而自己即位。恭帝前后共历三年,晋朝遂亡。这九首诗当作于晋亡的第二年,即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五十七岁。这里选五首,此是原诗的第一首。

其一:这首诗,表现了对旅游异乡而负约的人的怨恨。这个人在初别时,并未说要去很久,但出门之后便忘了旧交,另结好友。借此作者也曲折地反映了对当时那些轻举妄动、不守信义的人的不满。

其二: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三首,描写春天的景色:春雨、春雷、昆虫惊蛰、草木滋生,一片生机。其中着重描写了燕子,表现了他对燕子的亲切感情。通过对燕子的问话表达他隐居不仕的坚决意志。

其三: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七首,是感慨自己的年华易逝。有的注家认为是慨叹恭帝的好景不长,从他的一些作品之悼念晋亡的情况看,这种说法也是可取的。

其四:这一首,是原诗的第八首,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即收复中原。作者并没有到过北方,但他神往于那些被北方民族的统治者占领的张掖和幽州,念念不忘光复旧物。可是他这种思想在当时却得不到共鸣,即使想听听别人在这方面的思想言论都听不到。其中包含着他对东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谋恢复的强烈愤慨。

其五:这首诗以桑喻国。《易·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里可能是暗喻晋王朝不图恢复中原,而只偏安江左,以致根基不固,篡弑迭起,终于灭亡。



                                      

 

〔陶渊明〕杂诗(选四首)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中,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其三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四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注】:

陶渊明的《杂诗》共十二首,其中一首云:"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可知是他五十岁,即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所作。当然十二首未必作于同时,但大部分应作于这时的前后,因为那种"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的情绪在《杂诗》大多数篇章中都有,显然是同一时期的思想心情。这里选四首。

其一: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人生无常应及时行乐的思想。其中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睦相亲,得欢作乐,斗酒相聚的生活愿望,这是他对当时社会中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恶劣风习十分厌倦的情绪的反映。

其二:这一首写他因季节的变更,引起光阴已逝、壮志未酬的悲哀。在月光之下,秋风之中,自己的处境极其孤独冷漠。

其三:这一首,是回忆他少壮时的雄心壮志,慨叹目前的日渐衰老,写出了少壮时和年老后的两种绝然不同的心境。他感慨余生无几,前途渺茫,但对壮志未酬是不甘心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表现了要努力奋发的精神。

其四:这一首,写他努力耕作,但连最低的生活也无法维持的愤慨和不平。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人都各得所宜,面自己耕作不辍,反而受冻挨饿,从而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发出质问。

 

〔陶渊明〕咏贫士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

《咏贫士》共七首,都是以写古代贤人安于贫贱的事,抒发自己不慕荣利的心境。第一首云:"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人们都认为是暗喻改换朝代后群臣趋附的景象。按宋武帝于晋恭帝元熙二年六月即位,改年号为永初。那末,这七首诗当作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02年),陶渊明五十六岁。

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一首,咏贫士,也是诗人自咏。作者以孤云比喻贫士的高洁孤独,以飞鸟早归比喻贫士的落落不得意。最后以世无知音而表现出无限的悲伤和愤慨!

 

〔陶渊明〕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注】:

这首诗和《咏二疏》、《咏三良》都是咏史诗,内容相近,以咏史述怀,因此,应是同时期作品。《咏三良》是悼念张不忍心向零陵王(晋恭帝)进毒酒,而自己饮毒酒自杀的事。此事发生在宋武帝永初二年(421),那末这首诗也可能是此时所写。这一年陶渊明五十七岁。荆轲是战国末年的刺客,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知己之情,到秦国去刺秦始皇,行刺不中,被杀。这首诗,是歌颂荆柯那种英勇报仇精神的。陶渊明对秦始皇十分憎恶,他在《桃花源》诗中即指斥"嬴氏乱天纪",而他自己又经常以避秦的四皓自居。相反他对荆轲从少年时起就很喜爱,到晚年就更缅想和赞叹了。他为晋之灭亡而惋惜,因此希望有荆轲这样刺客出现。当然他并非要刺杀刘裕,但他对荆柯的咏叹在当时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所以诗中特别突出了荆柯那种慷慨激昂誓死报仇的精神。"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是赞叹荆柯的精神不死,更重要的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意向。

 

〔陶渊明〕读山海经

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其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迳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注】:

《桃花源诗并记》的写作,据陈寅恪《桃花源旁证》的考证,是有现实生活作根据的。其一,是根据羊长史(羊松龄)入秦(关中)贺刘裕收复长安,听说戴延之随刘裕入关时,著《西征记》,记载北方人民于西晋末为了逃避异族统治者的压迫,便寻找一些平旷而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居住。陶渊明与羊长史友善,大概是他从羊长史那里得知戴延之从刘裕入关中途中之所见闻。其二,是根据刘驎之入衡山采药失路的事,这是晋时极流传的故事。刘驎之即《桃花源记》中的刘子骥。陶渊明大概就是综合这两类生活素材创作成《桃花源诗并记》的。刘裕收复长安是在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同年羊长史入关贺捷,诗人有《赠羊长史》诗。那么这篇诗和记可能就是这一年写的,当时陶渊明五十三岁。

《桃花源诗并记》都是描绘作者所幻想的乌托邦社会。《诗》的语言质朴,比较详细地记叙了桃花源社会制度的情况。《记》用散文的形式,曲折新奇的情节,描绘出一个古朴社会风俗的画面。《诗》是从桃花源的历史来写,《记》是从渔人眼中所见来写,互相照应,才把这个完整的乌托邦社会展现出来。这个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剥削,所谓"秋熟靡王税",从而也就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耕自食。北宋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其《桃源行》中指出这个社会"虽有父子无君臣",是很中肯的。这种理想虽然承袭了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的影子,但更重要的是在现实斗争中产生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说明陶渊明是经过几度政变之后,受到政治刺激,才逃避到这个乌托邦的境界里来了。这是陶渊明政治思想的结晶。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小私有者农民反对剥削,反对兼并,反对专制的思想要求,是对当时战乱、污浊、残酷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但是这种政治理想有浓厚的复古色彩,不是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问题,因此就削弱了它的进步意义。

 

有会而作并序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载通;旬日以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可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注】:

有会而作,即有感而作。会是领悟。诗的内容是写自己遭灾后饥饿的情况。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江州刺史擅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擅道济是宋元嘉三年(426年)五月做江州刺史。这首诗可能即作于这一年,当时陶渊明六十二岁。擅道济劝他出来做官,他不干,送给他肉和米,他也拒绝了。难道为一碗饭,能卑躬屈节?难道为了苟延生命,能吃"嗟来之食"?饥饿又算什么!古时不是有很多固守穷困的人吗?这正表现了他晚年穷且益坚的性格。

 

〔陶渊明〕輓歌辞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已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

輓歌,就是丧葬歌,传说最初是拖引柩车的人所唱,所以叫輓歌。陶渊明《輓歌诗》共三首,是他生前自輓之词。陶渊明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诗中说"严霜九月中",是他死前两个月写的。除了这三首诗外,还有一篇《自祭文》,都是他最后的作品。这里选的一首是原诗的第三首。

这首诗表现了他对"死"的达观看法。死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把骸骨托之山陵罢了,这原是一种自然物质的变化。同样在《自祭文》中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都表现了他倔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



                                     

 

〔吴隐之〕酌贪泉诗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注】:

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生当东晋后期。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户,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佚名〕休洗红二首

其一

休洗红,洗多红色淡。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

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

其二

休洗红,洗多红在水。新红裁作衣,旧红翻作里。

回黄转绿无定期,世事反复君所知。

【注】:

红色衣料洗的次数多了,就容易褪色。诗中借意于日常通俗的事例,感叹人生事物的兴衰更替。

 

〔佚名〕绵州巴歌

豆子山,打瓦鼓。扬平山,撒白雨。下白雨,娶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佚名〕子夜歌(选十首)

其一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其二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其三

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不见连理树,异根同条起。

其四

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金铜作芙蓉,莲子何能实。

其五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其六

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

其七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其八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其九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其十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注】:

《子夜歌》属于《吴声歌曲》。《乐府诗集》收《子夜歌》晋、宋、齐辞共四十二首,都是情歌。据《唐书·乐志》记载:"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说明作曲者名叫子夜,而歌词则是群众的创作。这里选了其中的十首。

其一,诗中展示的是一风情万种的年轻女子,婉转地抱怨了郎君的冷漠。"怜",这里指怜爱。

其二,诗中通过"奁器不开""头乱不理"等几个小小的日常生活情节,描述了一个痴情而又衷情不二的女子。

其三,诗中是一女子的口吻,道述对心爱人的依恋。

其四,"金铜作芙蓉":芙蓉,菱花,均为古人对镜子的美称。巧借镜子"芙蓉"这一称谓,联引出富有深刻含义的"莲子":铜作的芙蓉,怎能开花结果?其隐深的含义是:整天对着镜子,如何能消除得了心中的情思。

其五,表达的是一对互相爱恋的青年不能结成婚姻的痛苦。

其六、其七,是写一个妇女对情人的思念和爱慕。

其八,是对对方态度不明朗、不坚决表示不满。

其九、其十,是抒发女子在失恋后的怨恨。

这几首诗运用巧妙有趣的双关隐语,或运用富有形象性的比喻来表达各种感情,写得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南朝民歌的特殊风格。

 

〔佚名〕子夜四时歌(十首)

春歌

其一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其二

朝日照北林,初花锦绣色。

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

 

夏歌

其一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其二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其三

青荷盖禄水,芙蓉葩红鲜。

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秋歌

其一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

其二

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

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

其三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冬歌

其一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其二

果欲结金兰,但看松柏林。

经霜不堕地,岁寒无异心。

【注】:

《子夜四时歌》,是《吴声歌曲·子夜歌》的变曲。《乐府诗集》收《子夜四时歌》晋、宋、齐辞共七十五首,都是写妇女在一年四季里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或表现对爱人的思念,或写青年男女的互相爱慕和对于爱情的坚贞不渝。这些诗都能结合不同季节和景物的特点表达各种细腻的生活情感,语言清新秀丽。



                                                

 

〔佚名〕大子夜歌(二首)

其一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其二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注】:

《大子夜歌》,属于《吴声歌曲》,是《子夜歌》的变曲。《乐府诗集》所收共二首,内容都是赞美《子夜歌》的善于表情达意和清新自然、宛转动听。

 

〔佚名〕安东平

其一

吴中细布,阔幅长度。

我有一端,与郎作裤。

其二

微物虽轻,拙手所作。

余有三丈,为郎别厝。

其三

制为轻巾,以奉故人。

不持作好,与郎拭尘。

 

〔颜延之〕阮步兵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注】:

颜延之(348—456),字延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人。早年孤贫,好读书,又好饮酒,行为放达。刘裕即位后,官太子舍人,又领步兵校尉,元嘉三年出任永嘉太守。孝武帝时为金紫光禄大夫。在刘宋时代,颜延之与谢灵运齐名,时称"颜谢"。有人说他的诗如"错采镂金",极其精美华丽。由于好雕词炼句,喜用古事,所以他的诗语言艰涩,内容隐晦。其成就在谢之下。传有《颜光禄集》。

阮步兵,即阮籍,他曾经做过步兵校尉,所以世称阮步兵。这首诗选自颜延之的《五君咏》。《五君咏》共五首,分咏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和向秀五人。《阮步兵》是第一首。这首诗主要是赞扬阮籍,说他的隐居醉酒、作诗、长啸以及越礼的行为,都包涵着对当时政治的清醒认识和不满。诗人通过对阮籍的怀念表达了自己不得意的情怀。

 

〔颜延之〕嵇中散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注】:

嵇中散,即嵇康。他曾经做过中散大夫,所以世称嵇中散。这首诗是《五君咏》的第二首。通过赞扬嵇康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来表达自己虽受打击却不肯屈服的态度。

 

〔颜延之〕向常侍

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

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流连河里游,恻怆山阳赋。

 

〔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注】: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东晋大士族宰相谢玄之孙。谢玄死后,谢灵运只有十八岁就袭爵康乐公,因称谢康乐。四二○年宋高祖刘裕代晋后,谢灵运降公爵为侯,先后出任永嘉太守及临川内史等职。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但却不被重用,所以对刘宋王朝心怀不满。谢灵运为人奢豪放纵,一向寄情山水,不恤政事,游娱宴集,夜以继日。元嘉十年因谋反获罪被杀。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著名山水诗人。他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可是从全篇来看,往往是在结尾时落入玄言佛理的旧套,情调消极颓废,缺乏社会内容。而且语言有时过于雕琢,所以往往比较晦涩。但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开始从题材上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对南朝和唐代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品有《谢康乐集》(明焦竑本)。黄节的《谢康乐诗注》就是根据焦竑本中的诗歌部分编注的。

方山,山形方如印,所以又名天印山,在江苏省江宁县东五十里,是晋宋时南京一带长江的重要津渡之一。谢灵运在永初三年(422年)七月,离开建业赴永嘉太守任。他的邻里们相送到方山,诗人写了这首诗留别。诗中表现了成行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朋友的劝勉,并流露了对于自己政治处境的不满。诗人通过对衰林、秋月的描写衬托离情别绪的浓重,情与景结合得较紧密、自然。临行时解缆而不发,结尾处对朋友的叮嘱,都写得感情诚挚真切,不象其他诗那么多玄言味道和雕琢痕迹。

 

〔谢灵运〕七里濑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注】:

七里濑,又称七里滩,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上。这附近是东汉严光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字子陵,是东汉光武帝早年的同学。光武即位后,严光改姓埋名隐居不仕。

永初三年(422年)七月,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在从都城建康去永嘉上任的途中,他经过自己的庄园始宁墅(今浙江省上虞县),又游历了富春渚和七里濑等处。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的开头写秋晨游眺之所见,面对着流逝的江水、陡峭的山崖,诗人充满了羁旅之思。接着又通过对隐居垂钓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愤懑情绪。

 

〔谢灵运〕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注】:

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谢灵运,是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的七、八月份到第二年(文帝景平元年)的七、八月份在永嘉任太守的。这首诗应是写在423年的初春。

《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前部分抒发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描绘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最后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注】:

谢灵运这首诗也是写在永嘉太守任上。江中孤屿,是永嘉江(瓯江)中的孤屿山,在温州南四十里。诗人在去江北游览的行程中,罚邰希葜了风景优美的孤屿山。孤屿山处在江流中间,没有人罚邰希葜和欣赏,那里面的神仙事迹也不为人所知。诗人由此而联想到只有远离朝市,才可以养生尽年。

诗的大部分是记叙游览的历程和孤屿山的风光,"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句,写那白云丽日、澄江蓝天互相辉映的景色,很鲜明生动。最后虽流露一些远处海隅的牢骚,但以慕神仙、求长生而又落入了陈套。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注】:

石壁精舍是作者的庄园始宁县(今浙江省上虞县)始宁墅附近的佛寺。湖,指巫湖。

景平元年(423年)秋,诗人辞去永嘉太守的官职,回到始宁墅,过着"岩栖"的生活。石壁精舍是他经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居住在南山,石壁精舍在北山,往返都要经过中间的巫湖。这首诗,就是写诗人从石壁精舍返回住所的经历和感受。从出谷时所见的山水清晖,写到入舟时见到的云霞、菱荷和蒲稗,又写到登岸后趋南径、偃东扉,始终紧扣住一个"还"字,写得井然有序。最后四句虽然仍是表达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却能把抒情和议论比较自然地结合起来,并不象其他诗结尾那样生硬、累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