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诵读是小学语文走向优质教学的重要途径

 江山携手 2015-10-30

  诵读是小学语文走向优质教学的重要途径

 

小学教学大纲明确告诉我们: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语文优质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一、诵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前半期成长起来的大批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学者,如鲁迅、郭沫若等,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正是这个阶段打下了他们深厚的语文基础。

二、语文教学不重视诵读

语文教改提了多年,各种各样的模式出了不少。但细细检讨,这样或那样的模式无不围绕一个“讲”字。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诵读,真正把诵读当作优质教学目标加以实施,真正放开时间让学生去感知、去品味的还是有限。多数老师仍把课堂时间用于分析词句结构、主题线索、写作特点之上。

不重视诵读,后果是严重的。

1、折本求  。教学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形式“花”了,以至于我们阅读教学的效果是“把课文都讲”肿“了,语文的根不见了。

2、效果“虚化”.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斑斓外衣掩饰下,潜藏着教学效果逐渐“虚化”的危机。教师忽视了学习的主题是学生,不能以学定教,不知教给学生什么。面对众多的新理念、新方法,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

3、影响说、写的能力。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对书面语的口头感知强度就小,口头表达能力就很难大幅度提高。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头脑里就缺少丰富的、鲜活的语言及事理材料,语言组织能力差,思维枯竭,写出的东西肯定干巴巴、空洞洞。

看来,摆正读与讲的关系,加强诵读是语文优质教学的当务之急。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同仁已认识到,诵读对于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十分重要。

三、如何加强诵读教学呢

1、要加大诵读训练量。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2、要加强教师的范读。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于漪、李吉林老师的课上得十分出色,这跟她们注重范读有很大的关系。加强范读,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3、要加强指导和督促。由于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诵读的知识对于学生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极有必要加强对诵读的指导。对诵读的指导应从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这是训练诵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接下去,要结合诵读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使其有“迹”可循,不至于漫无目的,无所适从。在课前要布置诵读预习作业,课堂上要检查,检查后要有中肯的评价、具体的指导,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后还要布置诵读作业,不仅读课文,还得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

综上所述,将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加上教师有效的指导和督促,便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读得多、读得好了,语感便具备了,语言材料也充实了,再辅以语言知识的点拨,优质教学必将显现成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