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书院
邵川书院 邵川书院,位于云南嵩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州雷御龙建于邵甸里苏海村东。五十四年学道郝士錞题“龙泉书院”匾,撰联“正一代之文章,功归君相;兴百年之礼乐,责在师儒”。咸丰间毁于乒火。光绪元年(1875)全州士民集资重修。1913年改为苏海村小学。
经正书院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碧澜书院 位于云南嵩明。明正德间云南参政刘鹤年建于杨林驿东北。万历间提学副使黄琮迁建驿北,更名“瑶华”。后毁于兵火。清康熙七年(1668)提学寿以仁迁建于驿西南,更名“崇文”。因其地风高土燥不易维修,四十九年云南布政使李华之迁建于鹿元山,为立石坊石桥,又更名“鹿元”,镌坊额“亦关里”。道光间改名“龙山”。咸丰间毁于兵火。光绪二年(1876)重修。清末改为杨林高等小学堂和女子小学堂。今为嵩明县第二中学。 育才书院 位于云南昆明。又名昆明书院。书院地处城南门外慧光寺东(今昆明东寺街西寺巷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总督蔡毓荣、巡抚王继文建。四十二年颁赐御书“育才”。乾隆十年(1747)粮储道宫尔劝重修,并增束修膏火。五十二年增生童膏火各20份。五十四年乡人黄宗杰增置书舍名一粒斋。五十五年聘院长1人,设监院1人、学长2人,其课士之法与五华书院同。嘉庆五年(1800)巡抚初彭龄增设童生膏火10份,重修书舍。道光三年(1823)知府佟景文增生员名额10人,达60人。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乡绅张梦龄、杨璟、张兆凤等禀准就南城内太傅坊祠(今景星街)改建。十三年生员定额80名。光绪八年(1882)总督岑毓英等又增10名。二十二年增20名。院内山长由盐道选聘,经费均由盐务余款拔给。二十七年改办学堂。 雉山书院 位于云南宜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县龙灿捐建。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李淳迁建于城内正南山顶。道光六年(1826)知县张安涛重修。光绪十七年(1891)知县皮尔梅增建书舍6间,并添桌、凳、床、椅。旧例月课3次:初三县令课,十三教官课,廿三山长课。清末停办。 凤梧书院 位于云南寻甸。原名寻阳书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州黄肇绅建于州城西门内。雍正十二年(1734)知州陈齐庶奉命重修。乾隆五十二年(1787)知府常德改名“凤梧”,并拨入经费,定山长年束修银60两。道光末,潘楷掌教,编《凤梧课艺全集》为教材。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岑毓英发给归业农民种子银1000两,士民公议拨600两置田以供书院经费。光绪二年(1876)知州王坤拨银增置田产以充膏火。四年王率全州绅民改建于文庙东。清末未行改制,民国初仍有学生就读。至1922年才改办为县立高、初两级小学,后称凤梧小学。旧址今为寻甸粮食局机关。 嵩阳书院 位于云南嵩明。原名巢经书院,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州严遂成倡捐,建于县城黄龙山南麓孔庙东。四十五年知州徐图南倡捐膏火。置田270余亩,以年收租息作为经费。院内有徐所撰《捐置书院膏火碑记》。咸丰间毁于兵火。光绪元年(1875)合州士民集资重修,改名“嵩阳”。宣统二年(1910)改为县立高等小学。1925年改为县立初级中学。今为嵩明县第一中学。 秀屏书院 位于云南禄劝。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州汪斌创建。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丁楚玉偕贡生梅南林等抽调各寺庙租谷88石作书院经费。光绪十七年(1891)贡生王兆祥、廪生梅安乐等,二十二年知县郑崇敬又为书院请得经费。入院肄业者,盛极一时。后知县尹调元、杨应椷先后又行整顿,规制更为完备。三十三年改设学堂。 鹿阜书院 位于云南路南(今石林彝族自治县)。又名南阳书院。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州殷王臣、学正郭廷选、训导伍象垣率绅士建。五十一年知州周鉴增修。嘉庆十七年(1812)知州李文桂增修,定年束修谷29石,银仅2两。十八年生员张志龄等捐田收谷120石,半增束修谷,半增生童膏火费。道光二十三年(1843)监生李捷春之妻捐租谷60石,半作卷金,半添膏火。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劝学所。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