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武昌两湖书院联萃

 江山携手 2015-10-30

  两湖书院,位于湖北武昌。清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总督张之洞创建于武昌营坊口左老天符庙都司湖畔,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资,故名“两湖书院”,专取两湖士子入学肄业,每省员额两百名,另为报答茶商资助,专录商籍学生四十人。张之洞又将火星堂原经心书院并入,规模宏敞,讲堂前有两书库分贮书籍,中有楚学祠以祀湖南、湖北两省先贤,此外环置斋舍200间,以供学生住院肄业,另置斋舍间专供商籍生徒用,前称南斋,后称北斋,以天干地支编号;每斋10栋,每栋前为书房,后为寝室。书院前后有两湖,“风廊月榭,荷红藻绿,雅擅一城之胜”。

  光绪十七年,张之洞札令湖北、湖南两省学使通饬各属,选调才识出群、志行不苟的秀才各100名入学,因茶商捐助办学,另收录茶商子弟40名。课程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还可兼习有关科目,另设算学、经济两门为兼习课。每月朔日为官课,望日为分教师课,称“朔课”、“望课”。住院诸生月给膏火银4两,逢初一、十五考课,均有奖赏,“惟草率谬妄者不给”。各课延聘名师分教,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书法家杨守敬、数学家和翻译家华蘅芳、音韵学家沈勇植以及易顺鼎、杨锐、汪康年、姚晋圻、周树模、陈三立、屠寄、邹代钩等名流都曾任教该院。

  两湖书院不设山长,而设提调一人主管,监院二人副之。后改提调为院长,以梁鼎芬充任,继任者有蒯光典、王同愈、黄绍箕等。每月官、师二课,都严于考核,学生成绩提高很快。光绪十九年乡试时,该院肄业生中试者达23人之多。二十二年仿学堂办法进行改革,月课改为日课,分经、史、舆地、算学四门,后又增设格致、兵法、体操等课。诸生按日上堂听课作笔记,分教按日查斋,严格管理。每学期大考一次,张之洞亲临主持。后改选调制为招考录取制,保证了生源质量。学制5年,合格者择优咨送请奖录用,不合格者令其归家。有一部分优秀学生还由官费送出国深造。自立军领导人唐才常、辛亥革命领袖黄兴等都曾是两湖书院学生。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三十二年,张之洞又将其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分设仁、义、礼、智、信五斋。三十三年提学使黄绍箕在智、信两斋添设理化专科。三十四年提学使高凌霨在礼斋内添设博物专科。现在原址内分别扩建成湖北艺术学院、武昌实验小学、武汉四十五中学、湖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部等单位。

荆衡秀气;
邹鲁遗风。

  • 清代张之洞题大门

正气长存,流形一院;
学业精进,驰誉两湖。

  • 佚名题正学堂

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为鹄臣鹄子;
虽有文事,必有武备,法我先圣先师。

  • 清代张之洞题正学堂

不出门须通天下事;
知朝廷要用读书人。

  • 清代李彦章题通今轩,广西西邕书院通今轩亦有此联

唯楚有材,数千年英雄辈出;
斯祠殿院,七十县先儒昭兹。

  • 佚名题楚学祠

往事忆觚棱,身别修门二十载;
新阳尽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 清代梁鼎芬题主讲寓斋
 

主恩先后三持节;
臣本烟波一钓徒。

  • 清代张之洞题院舍

宋学积分三舍法;
楚村淹贯九丘书。

  • 清代张之洞题院舍

北呼万岁天下定;
南皮一老古来稀。

  • 清代梁鼎芬题院舍

唯楚庆多才,夹袋宏搜,安得万间开广厦;
取人不求备,锁闱清课,何妨六艺重专门。

  • 清代张之洞题院舍。夹袋:典出《宋史·施师点传》:参知政事施师点注意访贤求才,常常记下放在“夹袋”中,以备选用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